首页打开

论见黄河口丨从一场开放日活动,看东营城市温度如何“触手可及”

论见黄河口 | 2025-06-24 16:22:48原创

张婧婧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6月的东营,一场特殊的开放日活动传递着城市的温暖。19日,东营市民政局联合多部门举办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暨“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以“织密救助网络,筑牢安全底线”为主题,让社会各界近距离了解救助工作,也让“城市温度”有了更具体的注脚。

不难理解,开放日的初衷便是民生服务的“透明化”与“可及性”。救助管理机构遵循“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到寻亲、送医、护送返乡等具体服务内容,将原本“幕后”的救助工作搬到台前。发放《关爱流浪乞讨人员“夏季送清凉”倡议书》和救助服务卡,更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市民:“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你可以这样做。”这种主动的信息公开与引导,不仅消除了公众对救助管理的认知盲区,更让每一个可能陷入困境的人知道“哪里能求助、如何求助”。民生服务的温度,往往藏在这些“说清楚、讲明白”的细节里。

更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开放日所呈现的救助网络的“扩容”与“升级”。从过去民政部门“单打独斗”,到公安、城管、卫健等多部门联动,再到今年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的加入,救助队伍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这种横向协同的深化,让救助触角从街道社区延伸到市场、快递等更广泛的社会场景——快递员可能在配送途中发现流浪人员,市场监管人员在巡查时留意临时遇困商户,每一个新增的“观察点”都可能成为困境中的“及时雨”。而纵向构建的市、县、乡、村四级救助体系,则确保了救助服务“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落”,从城市中心到乡村僻壤,救助网络的韧性与广度,正是对“安全底线”最坚实的守护。

活动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唤醒了社会的“共情力”与“参与感”。邀请志愿者、特邀监督员、市民代表参观受助人员居住区,了解他们的饮食起居,这不仅是一次“眼见为实”的信任建立,更是在唤醒公众的责任意识。当市民看到救助机构为受助者提供的生活保障,当志愿者明白参与救助是城市文明的“加分项”,这种从“围观”到“参与”的转变,让救助从“政府独角戏”变成了“社会大合唱”。正如活动中市民政局的呼吁:“每一个及时的线索提供,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种全民参与的救助网络,才是最有力量的“安全网”。

救助管理,从来不是冰冷的“事务性工作”,而是一座城市最温暖的“民生刻度”。东营这场开放日活动,既是对“以民为本”理念的践行,也是对“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当救助网络越织越密,当更多人成为“温暖传递者”,城市的光芒,终将照亮每一个需要关怀的角落。(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责任编辑:杜美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