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新语 | 人生不考核分数,只奖励成长
田野新语 | 2025-06-27 09:23:40原创
王星 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近日,各地陆续公布高考成绩。随着高考查分开始,一幕幕“名场面”刷屏网络:河南女生724分让父亲尖叫相拥,天津女生伴着《好运来》报出684分全家惊呼,脑瘫少年601分的成绩单让全家相拥而泣……这些激动人心的瞬间,如同璀璨烟火,点燃了社会对青春奋斗的礼赞。
查分“名场面”的火爆,本质是社会对教育价值的集体认同。这些画面传递的不仅是考出高分的激动,更有考生乃至家长对寒窗苦读终获回报的情绪释放,也饱含一家人对孩子未来命运改变的深切期许。
是的,寒窗苦读不容易,能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高分,值得考生家人和亲朋好友祝贺,值得老师学校庆祝,但社会层面不应过度聚焦“高分神话”。当“700分考生连夜接名校电话”成为流量密码,当“查分名场面”剪辑视频充斥屏幕,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被悄然隐身——他们或许考得不够耀眼,或许正在为志愿填报焦虑,或许在复读与就业间徘徊。但流量逻辑下,只有“状元”“学霸”才能获得掌声,这种单一的成功叙事,无形中加剧了“分数至上”的焦虑。
更值得警惕的是,查分狂欢可能沦为商业逐利的工具。部分志愿填报机构可能会借势营销,以“精准预测”“内部指标”为噱头收割焦虑;某些社交平台刻意放大“逆袭剧本”,将教育简化为“逆天改命”的爽文叙事。这些乱象不仅消解了教育的严肃性,更可能让考生陷入“唯分数论”的陷阱,忽视自我认知与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高考中,考生考出的每一分都值得被肯定,真正的教育关怀,应当是“看见每一个”。当上海6.3万考生中78%跨越本科线时,那些“普通”的人同样值得被关注;当脑瘫少年考出601分时,他克服生理障碍的坚韧比分数更动人;当考生因未达预期而落泪时,一句“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爱你”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人上人”,而是让每个个体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在多元评价体系中实现自我价值。高考选拔,需要分数作为参考,但人生不会考核分数,而只会奖励成长。
高考查分的热闹终将褪去,但教育的温度应长存。与其追逐“名场面”的流量狂欢,不如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关注农村学子的升学困境,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打破“唯学历”的用人壁垒,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奔跑。
高考只是人生经历的一个坐标,而非终点,那些为梦想全力以赴的日子,早已赋予考生们超越数字的力量,祝考生们所得皆所愿,前路皆有光!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评论员 王星)
责任编辑: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