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山东广播新闻类作品创优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全媒体探索 | 2025-06-28 10:04:09
来源:大众新闻·全媒体探索
来源:山东省广播电视协会微信公众号

近日,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山东省广播电视协会公布2024年度山东省优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评选结果。
点击查看:2024年度山东省优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评选结果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本次广播新闻一组评审创新性地采用"纵向坐标-横向坐标"的双维评价体系对参评作品进行系统研判。
纵向坐标衡量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包括选题重大性、思想深度和社会影响力;横向坐标评估新闻表现力的创新维度,涵盖叙事结构、声音艺术和传播效能。
通过这一坐标系分析发现,今年参评作品在纵向坐标上整体表现良好,但在横向坐标上仍存在明显短板,呈现出"强价值弱表达"的结构性失衡。
一、标题制作的坐标系失衡:纵向拔高与横向支撑的断裂
本年度众多参评作品中,新闻标题存在过度拔高现象,“全球首例”“全国首创”等绝对化表述频繁出现,形成"惊叹号+数据+术语"的标题工业化生产模式。这种将纵向坐标拉至极限的做法,犹如建造没有地基的摩天大楼,标题下的内容仅是专家访谈片段时,价值维度与表现维度产生严重断层。
这类问题在长短消息类别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科技成果报道上,形成了数字+术语+专家评价的表现模式,让人一头雾水,作品让人听多少遍也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优秀作品起码要走出这种单纯纵向拔高模式,在这方面三件长消息作品表现不错,《59个“标签”里的新质生产力》、《袁圆圆圆梦》、《泉被看“透”了》,或把高质量发展的宏大主题具象到“新标签”上,或把科技进步的成果活化在一个人的姓名上做生动表达,或观察新技术在城建方面的应用来缓释老百姓内心的担忧……新闻创作与二次创作拉长了横向坐标的同时,也使的作品丰满、风趣。
作品《一个“抢”出来的招商引资项目》、《“一根线”牵出国家“小巨人”》,标题起得不错,让人有听读的兴趣,按理说好的标题已经成功了一半,但内容陷入"技术参数+政策摘录"的窠臼,横向表现力骤降,形成陡峭的"坐标悬崖"。这种断裂暴露出创作团队对横向坐标的认知不足。
还有的作品标题过长,实际是把题目变成了导语,模糊了二者之间的界限。
二、表现力不足造成的横向坐标短板,归根结底是记者在不在现场的问题
广播新闻的横向坐标应当由三类声音支柱构成:现场环境音(占比40%)、人物自然声(30%)、记者叙事声(30%)。但本次绝大多数的作品仅达到基础级声音配置(人物采访+文稿播报),缺失环境音这一关键维度。如某湿地保护报道竟无鸟类鸣叫或水流声,相当于视频新闻全程使用静态图片。
音频作品相对于视频作品有先天的缺陷,所以广播记者应该学会用声音诠释作品,就像视频记者必须得使用摄像机拍摄记录一样,所谓的空镜头,其实一点也不空。
长消息《世界首款四组机器狗登顶泰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现场感,特别是边走边和游客交流那一段,让人印象颇深。同样,新闻现场直播类节目《抗击风雪 与您同行》因事件性强,现场感强,从众多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新闻现场直播类节目《智在乡间 愿见未来》巧妙地把演播室搬到户外石榴园内,访谈设计不可谓不巧妙,只可惜基本做成了访谈类节目,此演播室的现场非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虽然都是户外,结果自然天壤之别。
应该强调:演播室的真实绝不是现场的真实,它还会暴露出"伪横向坐标"问题,这提醒我们:物理位移不等于现场构建,横向坐标必须植根于新闻发生的真实声场。
AI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开阔眼力、增强脑力,提升笔力,唯有脚力无法替代。
相较于各大新媒体平台,他们是多么地羡慕传统媒体的采编权,如果主流媒体丢失了自己的长板,那就真的丢失了阵地。
三、消息长度的坐标系优化:时间维度与信息密度的反比关系
评审数据显示:优秀消息(3分钟内)的信息密度达到0.8个有效信息点/秒,而超长消息(8分钟以上)密度降至0.3个/秒。
超长消息要避免成为长短消息的拉长版,更不能模糊了消息和专题以及评论的边界。
超长消息往往呈现"纵向塌陷"现象:当延长播放时间时,非但未能拓展横向表现力,反而稀释了核心新闻价值。如某乡村振兴报道,前3分钟已完整呈现事件,后续5分钟填充政策解读,导致坐标系出现"长尾衰减"效应。
长消息《青岛迎来低空快线历史性首航》,就是一篇出色的事件性报道,记者亲临现场,通过生动的描述和细节捕捉,将低空快线的历史性首航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听众面前。这篇报道不仅信息量大,而且情感饱满,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
很多消息作品喜欢讲道理,描述较少,缺少生动感、现场感;个别作品信息要素不全,播出时效存在问题、没有新闻由头。很多作品因为没有事件现场做支撑,超长消息只能用其它文字素材来填充,甚至于消息里面讲道理,不是做成专题,就是变成评论。
新闻“短些、短些、再短些”的原则从来没有变过,短视频之所以火爆的原因其实就是符合了传播规律。当没有让受众眼前一亮、洗耳恭听的素材时,短些、再短些就是聪明的抉择。
四、敢于举旗亮剑是主流媒体的存亡之道,舆论监督参评数量的坐标漂移值得深思
今年省台的两篇评论都带有浓浓的舆论监督味道,比如《给手机“瘦身” 为干部“松绑“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该休矣》《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用“公平”取代“恶性”》,直接针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当前各种内卷式恶性竞争亮剑。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几年舆论监督的稿件在参评作品中越来越少,是否意味着舆论监督在传统媒体、主流媒体中所占分量越来越少?
主流媒体必须把引进和培养评论员队伍作为主导业务来抓,同时继承并创新评论形式,不强调一蹴而就,可以先从短评、快评入手,尤其注重主持人夹叙夹议、边叙边评的广播特色优势。
评论是旗帜,舆论监督报道则是党和人民赋予主流媒体的尚方宝剑。旗帜必须鲜明,要高高举起挥舞;尚方宝剑要学会灵活应用,爬坡过坎时期需要正面鼓劲,也需要善意提醒甚至当头棒喝。
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决定了作品的层次和维度,记者需要走出"通稿坐标系"的思维定式
系列(连续)报道《“沉睡”的商业》针对目前很多商业综合体、商业街沉睡甚至面临倒闭的现状,选取三个地方进行调查,力图找出个中原因。尽管这篇报道的标题不很规范,尽管原因找的并不很全面,但是记者敏锐的目光、敢于发现问题并直面问题进行调查的勇气和责任,才是最珍贵的,为作品赢得了高分。
今年有几组题材高度重合的作品,也就是作品题材撞车了,其坐标呈现高度相似的"叠影现象",采访对象、数据来源重合率、叙事结构相似度重合。
题材撞车也许很正常,问题是其中的内容也高度重合,是大家都想到一起去了,还是大家都陷入一个活动以及活动方提供的通稿素材?
调查是记者的基本功,而选取和别人不一样的角度,用最浅显的方式把更深层的问题揭示出来,则是艺术。如果有这样的记者,则是这家媒体之幸。
六、参评作品优劣往往是检验媒体管理水平的试金石
今年有几个台送评作品质量下滑很严重,大家可以用外部大环境、传统媒体式微势弱为借口,但是从没有思考给主流媒体的政策利用了没有?技术改变了没有?平台重新设计改造了没有?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发现和利用了没有?
其实做好创优工作需要抓好三项工作:用人才、搭平台、给政策,如果把创优和创收两项工作对立起来,则难免会陷入恶性循环。
七、作品硬伤有哪些?新闻配乐算不算横向坐标上插的一根葱?
新闻作品配乐问题虽然有争议,但是音乐的确具有渲染性,与新闻真实性相悖。像《齐地寻“城”》这件作品,从头配乐到尾,用力过猛。配乐作品在音乐的选择上也大多不专业,节奏、旋律与作品不搭,有的配乐对正文主体形成压制,喧宾夺主,得不偿失。
建议还是在现场音响采集和利用上多下功夫,除非音乐来自现场,原则不用。
“日前”、“最近”、“近日”等用语在这次参评作品中少了很多,但是依然许多。
本次广播新闻一组评审揭示的深层规律是:优秀新闻作品应当是在坐标系中持续运动的生命体。纵向坐标需要与时俱进地锚定时代命题,横向坐标必须不断创新表现形态。唯有让新闻作品在价值深度与表现张力的坐标系中保持动态平衡,才能真正实现主旋律报道的艺术化表达。
来源:山东省广播电视协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张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