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区势丨从山泉进城到馒头飘香,博山“一村一业”如何重塑乡村经济?

区势 | 2025-06-26 17:25:30原创

姜涛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在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总有一些看似寻常无奇的角落,实则暗藏着解锁乡村财富的密码。

曾几何时,一处水厂静静闲置,无人问津;而今,它却摇身一变,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泉”。与此同时,一座崭新的馒头坊悄然崛起,那升腾的麦香,正编织着乡村发展的振兴之梦。

这些平凡中的不凡,究竟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近日,记者通过实地调研,以期探寻白塔镇“一村一业”发展模式背后的秘密。

山泉水润出“致富路”

在白塔镇掩的村,一处曾经闲置的水厂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村民们津津乐道的“一村一业”亮点项目。6月24日,记者实地探访,亲身体验了这一项目的成效。

当天中午,在掩的村的取水点,一辆载着山泉水的拉水车正在忙着卸水。86岁的村民赵增礼老人热情地对记者说:“这水是从下恶石坞村拉来的山泉水,泡茶喝口感特别好,而且价格实惠,一桶只要2块5毛钱。”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村“两委”工作的期待与认可。

为了探寻山泉水的源头,记者在掩的村党委书记赵法林的带领下,驱车前往距离掩的村约20分钟车程的下恶石坞村。在这里,一眼名为福岩泉的山泉映入眼帘。这眼泉自1992年修建以来,一直是当地周边多个村庄的饮用水来源,水质清澈甘甜,深受村民喜爱。

在福岩泉的旁边,掩的村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新建的山泉水厂显得格外醒目。走进水厂,只见净水设备、蓄水设备一应俱全。赵法林介绍,不久前,掩的村通过合同清理,将搬迁村下恶石坞村已到期闲置水厂收回村集体,总投资约15万元用于维修房屋、更换过滤设备、购买储水罐和运输车辆等,正式开启了山泉水灌装销售产业。

目前,掩的村内已设有2个供水点,一个设在居民区主要供本村村民用水,另一个设在工业园区供企业、员工生活用水。为了确保水质安全,供水点管路均配备了紫外线杀菌设备,并委托当地自来水公司进行水质检测,水质已达到饮用标准,同时还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出具了水质检测报告。

“这个项目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还带动了就业。”赵法林自豪地说,“目前项目已安置5人就业,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对接周边用水单位和企业,争取达成长期稳定供水意向,预计第二年可实现收益15万元。”

曾经闲置的水厂,如今变身成为村民们的“致富泉”。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安全、实惠的饮用水,还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赵法林满怀期待地说:“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掩的村的山泉水一定能成为当地‘一村一业’的一张亮丽名片,为更多人带去甘甜与清凉。”

小馒头撬动大产业

6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赵庄村。在村口,几名手提热气腾腾馒头的村民热情地指引记者前往新落成的馒头坊。

踏入馒头坊,一股麦香扑鼻而来,2条现代化的馒头生产线正高效运转,工人们身着整洁的工作服,忙碌而有序。村党委书记梁蓬向记者介绍,这个馒头坊是他们村“一村一业”战略的重要一环,于2025年3月动工,6月16日投产,总投资达60万元。

谈及上马馒头坊的初衷,梁蓬会心一笑。他告诉记者,赵庄村常住人口约19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超过500人。“我们正在筹备开长者食堂,同步打造养老服务中心,这么多老人要吃饭,馒头消耗量很大。与其从外面买,还不如自己建个馒头坊,既保证了品质,又能带动村民就业。”

在梁蓬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馒头坊的生产区域。这里配备了和面机、整形机、蒸箱等10余台先进设备,每小时可生产约4000个馒头,目前每天的出产量约为15000个,且供不应求。“我们的主打产品是‘无添加剂馒头’,就是为了让乡亲们吃得放心、吃得健康。”梁蓬自豪地说。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个项目还为赵庄村的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55岁的村民王艳,就是馒头坊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她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一直在外地打工,现在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还能领到3000余元的工资,感觉非常满足。“以前出门打工,家里老人孩子都照顾不上,现在好了,既能赚钱又能顾家。”

为了确保馒头坊的顺利运营和产品品质,赵庄村还邀请了当地市场监管所的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对馒头坊的布局进行了改造提升。梁蓬信心满满地说,未来他们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打通市场后预计每年可实现收益15万元,为村庄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小馒头撬动大产业,在赵庄村百姓的眼中,家乡的“馒头经济”,不仅解决了在长者食堂用餐的老人的吃饭问题,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这个小小的馒头坊里,蒸的是馒头,暖的是人心。”村民王艳说。

不仅仅是项目“开花”

其实,掩的村的山泉水和赵庄村的馒头坊,只是白塔镇实施“一村一业”战略的一个缩影。近2年,白塔镇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立足本土资源现状,充分挖掘各村潜力,策划实施了多个“一村一业”项目。

数据显示,自2025年以来,白塔镇继续策划实施“一村一业”项目39个,涵盖了养殖、加工、文旅、服务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不仅为村庄带来了经济收益,更推动了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

为了确保“一村一业”项目的顺利推进,白塔镇还构建了“片长+包村领导挂包”推进机制。片长统筹片区内各村项目推进工作,协调解决共性问题;包村领导则负责所包村项目的跟踪、指导与督促工作。这一机制的建立,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一村一业”战略的先行者,博山区近2年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博山区24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中,达到1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52.7%,超过20万元的村占比47.3%,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26.56%。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村一业”战略的深入实施。

除了注重集体经济收入的提升,博山区更注重农业农村类诉求的解决。通过实施“一村一业”战略,博山区有效减少了农业农村类诉求的数量和质量。数据显示,2023年博山区涉及农业农村类诉求14657件;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骤降为4521件。这一变化充分说明了当地村民对于乡村产业发展的认可和满意程度不断提高。

未来,博山区将继续深化“一村一业”战略的实施力度和广度。通过制定并宣传推广主导产业“种管采收”全流程生产标准、开展“标准化+”专项培训等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完善产业组织架构、细化完善五大产业联盟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等措施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持续深化“金融惠农”政策、整合衔接资金等措施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看似平凡的项目,实则蕴含着乡村发展的巨大潜力与无限可能。乡村经济振兴绝非一蹴而就,不仅需以脚踏实地的探索破局,更需对乡村实际有透彻洞察。掩的村与赵庄村的鲜活案例,背后是对乡村资源的深度挖掘、产业定位的精准把控以及发展机制的有效创新,值得深入探寻与借鉴。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姜涛 通讯员 李阳)

责任编辑: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