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5分钟|七巧攒盘,古人吃饭也要“好玩又好看”
博物5分钟 | 2025-06-27 07:30:00原创
尹燕燕 吕文佳 蔡可心 来源:大众新闻
乍看以为是平平无奇的果盘
其实是清代的“变形金刚”
这套七巧粉彩瓷盘
以匠心几何与叙事彩绘
凝聚了东方生活美学的精粹
这套瓷盘
由七只大小不一的盘子组成
可以自由切换形态:
单独拆开是精致小碟
可装各种零嘴
拼合时是一个边长29厘米的长方形
堪称“豪华九宫格火锅plus版”
盛放干果、糖果、水果毫无压力
适配不同场合的需求
七个小盘内壁以描金勾边
盘底用粉彩绘人物
呈现的正是《西厢记》的七幕经典场景
作为元杂剧的经典
王实甫的《西厢记》
是明清瓷器的热门题材
人们把这个故事画在瓷器上
表达了双重寄托:
“科举及第”
张生高中状元,呼应士人功名理想
“有情人终成眷属”
打破礼教束缚的爱情,象征世俗圆满
景德镇窑青花五彩西厢记故事人物图觚,清顺治 北京故宫博物院
值得一提的是
粉彩瓷器是康熙晚期出现的釉上彩品种
它在“五彩”(即多彩)的基础之上
借鉴同时期珐琅彩瓷器工艺
创烧而成
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
粉彩钟馗醉酒像,清康熙 北京故宫博物院
粉彩以渲染表现明暗
颜色更加富有层次变化
相较于烧成温度略高的五彩
粉彩具有一种“柔软感”
因而又被称为“软彩”
而五彩又叫“硬彩”或“古彩”
粉彩团蝶纹碗,雍正粉彩瓷中的绝美之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细看小盘组成
2块大三角,2块小三角,1块中三角
1块菱形,1块方形
没错,这就是七巧板的标准配置
现代的七巧板拼图 网络图
七巧板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
有观点认为其起源于宋朝的“燕几”
“燕几”是宴请宾客的小桌子
北宋“大玩家”、著名金石学家黄伯思
觉得日常的燕几单调无趣
就设计了一套六件的长方形燕几
可以根据需要拼合成不同大小
他的朋友宣谷卿觉得
六件拼出的图形太少
建议再加上一件
形成2只长桌、2只中桌、
3只短桌的“套装”
取名“七星桌”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燕几 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朝时期
新玩家严瀓设计出“蝶几”
包括三角形和梯形6种13只
可以聚合为蝴蝶展翅形状
拆分又能组合更多图形
《蝶几谱》,明代戈汕著
这种实用又有趣的拼桌游戏
逐渐从家具界“出圈”
清代的文人雅士“灵机一动”
将挪移不便的桌子
改为方寸间可移动的板
最终演化出了妇孺皆知的《七巧图》
清宫玩具《七巧图》和《益智图》。清同治元年(1862年),童叶庚设计了采用八卦原理的《益智图》,15块木板可拼出更丰富的图形。 北京故宫博物院
19世纪初,七巧图传入西方
被命名为“唐图”(tangram)
意即“来自中国的拼图”
迅速风靡社会
直至今日
七巧板仍是备受喜爱的益智拼图游戏
七巧板拼图 网络图片
这种多个小盘拼合的组盘
有一个统称——攒盘
它诞生于明朝晚期
兴盛于康乾盛世
一直延续至晚清、民国
青花云龙纹攒盘,明万历 北京故宫博物院
攒盘少则5个
多的可以达到20多个
有七巧、八仙、九子、十成之说
可组合成不同的形状
景德镇窑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清康熙 上海博物馆
青花八仙图攒盘,清道光 北京故宫博物院
层数上
可达内外两层或三层
纹饰、材质更是
包罗万象,丰富多样
画珐琅缠枝莲八吉祥纹攒盒,清中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
淡黄地粉彩轧道花卉纹攒盘,清乾隆 北京故宫博物院
拼合是团圆盛馔
展开为西厢长卷
小小攒盘
折射的是中国人对和谐圆满的美好期盼
主理人:尹燕燕
设计统筹:吕文佳
视频统筹:蔡可心
策划:高翔
责任编辑:尹燕燕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