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长安》:解码千年古都的文明基因
博览 | 2025-06-27 11:49:22原创
田可新 来源:大众新闻
一座长安城,半部中国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倾力撰写的《盛世长安》,近日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这部凝聚六十余年考古成果、四十年三次精修打磨而成的作品,以汉唐长安城为脉络,全景式重建中华文明黄金时代的恢宏图景。从未央宫到大明宫,从坊市烟火到丝路繁华,《盛世长安》不仅是一部城市复原图谱,更是一把打开“何以中国”之问的文化钥匙。
长安:东方世界的中轴线,中华文明的缩影
“读不懂长安,便读不懂中国。”长安,这座承载汉唐盛世的千年古都,是中华文明在空间中的具象表达。从汉长安城“家国一体”的礼制雏形,到唐长安城“万国衣冠”的开放气度,它不仅是帝国政治中心,更是文化磁极、信仰高地与制度之源。
《盛世长安》以考古学视角切入,拂去两千年的历史尘埃,揭示这座都城如何成为东方世界的中轴线。
汉长安城,以未央宫为核心,构建“宫城—皇城—郭城”三重布局的严整礼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秩序根基;唐长安城,以大明宫为象征,以开放的胸襟吸纳佛光道气、丝路文明,成为古代世界的“国际都市样本”。长安的每一块砖瓦、每一道街坊,都是中华秩序、礼制、精神的鲜活注脚。读懂长安,便能触摸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考古让历史发声:从地下唤醒盛世图景
《盛世长安》不同于传统的文献叙述,它以考古成果为根基,让尘封地下千年的长安城再次鲜活可感。
全书依托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重大遗址的发掘成果,结合文献与考古现场图,辅以实景航拍、复原手绘、珍稀出土文物高清彩图,重现了长安城的真实细节与社会风貌。
通过未央宫前殿的地基布局、含光门遗址的实景照片等珍贵资料……在图与文的交响中,读者仿佛穿行在两千年前的都城,得以窥见古代都城的规划智慧。从朝堂宫阙到市井坊巷,从礼制街区到丝路驼铃,从四神纹瓦当到唐三彩骆驼俑,长安的呼吸声,文明的心跳声,扑面而来。
这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穿越,更是一次文明的修复。从1988年的《长安春秋》到2016年的《地下长安》,再到如今的《盛世长安》,几代考古人用半个多世纪,将这座都城从地下重唤于世人眼前。
图文交响:在纸页间触摸历史的温度
作为一部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著作,《盛世长安》以上百张精选插图,打造了一座“纸上长安城”。文物、壁画、遗址、建筑复原图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让历史在指尖流动、在目光中鲜活:张骞出使西域的送行壁画,勾勒出汉帝国向西拓土的雄心;汉画像砖中的酒肆图,再现市井人家的烟火气息;鎏金银盘、精美的陶俑,则诉说着长安工艺的精湛与审美的多元。
长安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多元文明交织的舞台。这里既有“九天阊阖开宫殿”的帝国威仪,也有“星辰可步”的市井浪漫。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的大雁塔影像、宗庙建筑遗址瓦当等,不仅展现唐长安城的建筑美学,更揭示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轨迹。
未央宫的晨曦洒落宫阙,大明宫飞檐下驼铃声远,西市商队络绎不绝,长安城在纸上徐徐苏醒。在这里,历史不再是遥远而抽象的名词,而是触手可及、有光有温度的生命体。
该书作者刘庆柱曾主持汉唐长安城遗址的发掘工作。他以深厚的学术积淀,解答了许多历史谜题:汉长安城为何在未央宫内保留一块耕地?唐长安城为何另辟新址?帝都与帝陵之间,如何构筑阴阳互映的天地秩序?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着中国古代治理智慧与文化哲学的深层逻辑。
(大众新闻记者 田可新)
责任编辑:田可新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