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石横镇:一盏灯点亮多村光,跨村联建照亮共富之路
曹儒峰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5-06-27 10:13:56原创
攥成拳、抱成团、连成片,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共富之路将在微光汇聚中越走越宽,百姓生活也越过越红火。近年来,肥城石横镇深入推进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坚持走“以工带农、以农促工、融合发展”之路,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营、治理联动,推动村党组织由“单一作战”向“抱团发展”转变,绘就了一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促共富的乡村振兴和美画卷。
组织联建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以前各村各干各的,遇到难题只能干瞪眼,现在片区党委统筹资源,土地种什么、怎么种,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着办。”四合村党支部书记李元明在现代农业先行区例会上说。每周一次的片区例会,已成为石横镇破解发展难题的“智囊团”。
为破解村级党组织“小散弱”问题,石横镇将全镇划分为现代农业先行区、绿色协调共生区和地企融合发展示范区三大片区,成立片区联合党委,由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村干部担任党委书记。通过建立定期议事协商、重大事项报备、常态督导指导、工作清单管理“四项机制”,逐步构建起党委统领、共商共议、运转有序的组织架构。
“片区党委就像‘黏合剂’,把7个村的资源、人才、机械‘联’成了发展共同体。”石横镇党委组织委员武文朋说,片区成立以来已召开12次党委会议,论证实施6个集体增收项目,解决资金、用地、用工等实际问题20余条。
产业联营 从“一亩三分地”到“万亩连片田”。在石横镇中部的绿色协调共生区,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鱼塘波光粼粼。这片昔日采煤塌陷地,如今已变身“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的产业示范区。
“光伏板的布置,有效减少鱼类夏季高温缺氧,光伏板遮挡部分阳光之后,还能抑制藻类繁殖,给渔业养殖创造有利条件,在发电的同时保持了渔业的生产条件。”片区淡水养殖大户江慎贵说。
目前,绿色协调共生区整合9个村、一万余亩塌陷地资源,发展“光伏+渔业”项目,片区年产鲤鱼7500吨,花白鲢5000吨,年发电量达2000万千瓦时,渔业年产值1.2亿元。
产业联营的“乘法效应”同样体现在北部地企融合发展示范区。各村在服务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的同时,立足自身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各村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流转等方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正明山村创办合作社,种植知母,采取“企业+农户”模式,统一供苗、技术指导、保底收购,让150亩坡地产值提升15倍,32户村民变身“药农”。
治理联动 从“群众跑腿”到“服务上门”。“以前办个医保手续要跑镇里,现在村里就能办。”在石横镇新华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民王大爷拿着刚办好的医保卡竖起大拇指。这得益于石横镇构建的“15分钟政务服务圈”,通过整合片区资源,在各村设立便民服务站,实现社保、民政、卫健等多项业务“一站式”办理。
治理联动的核心是“民心”。片区联合党委组建“党员+网格员+志愿者”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网格巡查走访,重点服务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今年以来,累计解决群众“路电水医学”等民生实事194件,搭建起“一公里”休闲娱乐圈。
同时,石横镇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治理联动深度融合。通过开展“君子德风”品牌建设,评选“石横好人”“最美家庭”,常态化组织义剪义演、跑腿代购等志愿服务,推动村风民风持续向好。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次,惠及群众8万多人次。
从组织联建打破壁垒,到产业联营激活资源,再到治理联动凝聚民心,石横镇的“跨村联建”已结出累累硕果。鲜食玉米带动200户年均增收2万元,光伏渔业创造200个稳定岗位,羊肚菌产业让村集体年均增收18万元,中药材种植使户均增收破万元……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跨村联建”的实践正如火如荼,党群同心圆越画越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石横篇章”正徐徐展开。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 于学山)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责任编辑:曹儒峰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