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海报时评丨广告创意应与公共权益更好地适配

海报时评 | 2025-06-27 17:21:00原创

   来源: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评论员 朱延鲁

据界面新闻等媒体报道,最近几天,达能旗下的饮料品牌脉动在多个城市公交站台投放的3D立体广告受到广泛关注与热议。根据相关报道,该广告造型为巨型脉动饮料瓶身,其高度超过1.5米,瓶身凸出平面广告牌的部分超过30厘米。有网友认为这样的广告创意很有趣,想去站台拍照打卡。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这样的广告明显挤占了公共空间,不仅影响了候车乘客休息,也增加了安全隐患,应当引起重视。

说实话,单从广告的关注度和受众范围来看,这或许是一次有效的创意与推广。但放在城市公共权益的视角中,这样的广告创意值得商榷。要知道,公交站台是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空间有限,人口流动相对集中。在公交站台投放3D立体实物广告,且体积还不小,甚至有些站台凸出的瓶身正好在座椅后方,让有限的空间变得更加拥挤,也让站台座椅可容纳的人数变得更少,给市民们带来了不便,也造成了公共资源的隐性浪费。况且,硬塑料材质的瓶身还可能与候车乘客发生碰撞、凸出的瓶身也会遮挡候车乘客的视线等,都会增加人们候车过程中的危险系数。

广告需要创意,但不能随意,特别是投放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广告,更应当做好与城市公共权益、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适配。不可否认,作为一种新的广告语言范式,3D广告与传统的平面广告相比,突破了二维空间的表达限制,不管是在视觉叙事的张力上,还是在交互体验的深度上,亦或在城市空间的激活上都具有诸多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由3D广告引发的争议与质疑屡屡不断。前段时间,成都一购物中心户外大屏上播放的巨型3D蓝色仿生蛇广告,就因其逼真的视觉效果引发了很多人的不适,遭到众多网友的排斥与指责;更早之前,一些城市商业街推出的裸眼3D效果的汽车广告,也因过度吸引来往行人的注意力,干扰了交通秩序,加大了事故风险,同样受到广泛质疑。

越是新的技术、新的形式、新的创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更要以守护城市的公共权益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发展与治理注入更多活力,也让城市更具魅力。回到此次引发争议的脉动3D立体实物广告上,目前来看,面对公众吐槽,各相关方都在积极跟进处理,有的广告站台对候车坐椅进行了挪移调整、对空间进行了重新规划,也有的站台将凸出的瓶身改成可感应收缩的柔性结构等。但对更多的城市来讲,比化解广告创意带来的争议更重要的,是如何让3D广告乃至3D技术更好地适配到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中,以及如何构建起商业创意与公共利益相平衡的长效治理机制。这应当是更加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更深层次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责任编辑:邓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