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半岛聚焦|机构吹“保录取”,考生却掉专科坑!志愿填报付费成家长“焦虑税”?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2025-06-30 12:31:53

填志愿、选专业、看政策

……

高考成绩公布后

学生和家长开启另一场焦灼

“求靠谱的志愿填报老师,不在乎价格,只想上好大学。”

“真的需要花上万元找人帮忙选专业吗?”

2025年的志愿填报季刚到,

此类疑问与求助就占领了各大社交平台。

网络平台上也涌现大量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一对多咨询或一对一指导

部分平台还推出“套餐式服务”,

收费标准依据咨询内容的不同,

从数百元至数万元不等。

其中不乏服务注水严重,

甚至虚假宣传,

志愿填报是大事,一定要谨慎选择。

↓↓↓

志愿填报找机构,真的比自己填更靠谱吗?

据《中国新闻周刊》披露,2024年,山东考生杨楠花5499元,请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帮助填报志愿。

录取结果公布后,杨楠的96个本科志愿全部滑档

接下来是专科志愿填报,她报了61个“3+2”专本贯通专业,“规划师说能稳上”,结果又全部滑档。

据报道,杨楠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一些机构的规划师只会简单地使用相关软件,就敢收取四五千元的咨询费,在纯线上服务中,这一现象尤为普遍。

高考志愿填报,事关考生的未来。对于相关机构而言,这里充满商机。杨楠的遭遇并非孤例,反映出当前这一市场中存在值得警惕的乱象。基于家长和考生对“上好大学”的执念,一些机构以专业之名行“收割”牟利之实。

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达10.9亿元,超九成考生愿借助专业服务规划志愿。然而,当前的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短时间内,大量从业人员涌入,市场良莠不齐,“水分”很大。

线下讲座靠谱还是被收割?

高考结束后的首个周六,数百名家长冒雨赶到一场高考志愿填报指南讲座现场。

大屏幕前,“知己”——位次排名、意向专业;“知彼”——招生章程、数据、计划;模拟方案关注要点……轮番切换,主讲老师侃侃而谈。

“专业组内专业的增与减,是家长一定要研读弄清的事情。很多985、211的大学会拿出两个好专业,去拉动整个专业组。假如一个专业组,原本是计算机加通信,今年加入了环境工程,你能不能光盯着自己想学的专业?”

“以前我们说全市一万名以内可以考虑北工大,今年北工大专业组变了,这里原来的一个组分成了三个组,大家觉得还能是一万名以内的事儿吗?”

一个个问题抛向家长,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话术来制造焦虑,家长在层层攻势之下如果丧失判断力,很容易掉入“高价”陷阱。

家长们也清楚,这类“公益讲座”背后,其实是为了吸引家长购买后续相关服务。果然,临近讲座结尾,组织者向家长们推荐起了机构的志愿填报服务,价格是9800元。

不止于志愿填报,讲座中,对高考生的“扶上马、送一程”服务更延伸到了未来的入学、考研乃至就业。另一位主讲老师以多个事例,佐证学生性格兴趣在专业学习方面的重要性,但最终的目的,是推销志愿填报服务之后的后续产品。

“我们会举办针对‘准大学生’的夏令营活动,一周内帮助学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掌握大学‘生存法则’”。这一夏令营与大学陪跑服务收费15800元,若同时购买志愿填报服务,还可以享受5000元的优惠,总共收取19800元。

高价选辅导

效果不如预期存在信息差

线下讲座,老师面对着数百名家长,推销起服务来还算比较“收敛”。而到了线上,一些机构像是卸下了束缚。

“内部数据支撑”“专业团队运作”“一对一定制服务”“考得好不如报得巧”“同分不同途,分数决定人生岔路口”……

不少受访考生及家长告诉记者,部分高考志愿填报辅导机构专业性存疑,服务注水严重,甚至存在虚假宣传、服务外包、推卸责任等问题。一旦志愿填报失误,考生往往面临退款难、维权难的困境,呼吁“谨慎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机构,理性决策”。

“5000元的价格,对我志愿报考没有产生实质性帮助。”河南郑州2024届高考考生刘小米吐槽说。

刘小米目前在北方某高校就读大一。2024年夏季高考前,她妈妈加入某志愿填报机构的交流群,被其宣传的“优异成绩”吸引。高考后,在该机构渲染的“不辅导就落后”氛围中,刘小米一家花费5000元购买了服务,希望规避报考风险。

“这家志愿辅导机构在当地一家酒店开了几间房间作为‘根据地’。从酒店门口到房间,我感觉走了很远的距离,人特别多,我在外面排了好长时间队,排上队后还需要交钱占位,这样才可以快速向填报老师请教。”刘小米回忆道。

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换来的服务,体验下来却令人失望。作为河南选考政治、历史、地理的“纯文科考生”,刘小米当时本想了解下“更好就业”的偏理专业,但辅导老师仅推荐了汉语言文学等文科常见专业以及会计学,甚至表示“纯文科没什么专业可选”,态度敷衍。

这些答案网上搜搜就能找到,何必花5000元?”刘小米最终自己搜索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文理兼收)并询问辅导老师意见,老师对此表示赞同。事后刘小米才知道,老师对该专业并不了解,甚至并不知道该专业在大学期间有高等数学、概率论等课程。

入学后,刘小米才意识到自身能力与专业学习内容存在错配。“如果报志愿时知道要学这些不擅长的内容,我大概率不会报考。辅导机构根本没解决信息差问题,反而让我凭想象和简单搜索做了选择。”刘小米吐槽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还出现了不少“AI志愿填报软件”,不少卖家打出398元、240元甚至4.9元的低价,以此吸引考生。然而,这一新兴服务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引发考生和家长的担忧。

湖南的一名考生向记者反映,其今年使用AI模型填报志愿服务的体验并不理想。“AI推送的链接大多指向教培机构,内容缺乏官方背书,难以作为可靠的志愿填报参考。与其依赖这些不知来源的信息,还不如自己多花些时间搜集整理资料。”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AI填报志愿服务”实际上是通过技术手段缩小信息差,对于高校就业数据、专业趋势发展及行业发展状况等情况,大模型也不一定准确。此外,市面上诸如“AI保证录取”“独家内部数据”等宣传口号,很有可能是商家为吸引客户,采用过度营销手段或偷换概念的话术,其真实性与可靠性存疑。

AI志愿填报服务的信息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此类服务在收集考生成绩、兴趣爱好等个人信息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信息泄露风险,一旦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考生及家长很可能面临被诈骗、骚扰等后续隐患。

服务被外包

大机构名不副实后果惨痛

山东潍坊学生王宁的遭遇更令人痛心。

去年,她花费5499元在某大型教辅机构(A机构)报名志愿填报服务,服务却被外包给一家小型公司(B机构)。按照机构提供的建议填报志愿后,尽管她当时高考分数高出本科线25分,最终却滑档至第62个志愿——外省的一所专科院校

“A机构辅导老师和我线下见面后,便拉了线上志愿咨询服务群进行沟通。但后来我发现,全程和我沟通的老师实际上是B机构的员工,并不是A机构的辅导老师。”王宁回忆说。

她还发现,辅导老师专业度不高,需要她自己查询大量信息,并且服务也严重注水。

老师仅让她从200所学校专业自行删减至100所左右,未讲解学校详情,甚至不清楚无口语合格证能否报小语种,让她自行致电各校招生办。

更糟的是,填报专科志愿时,老师推荐了省外某专科院校,声称其“往年出过专升本状元”,但王宁入学后发现该校专升本难度极大。“这些信息,本该由机构提前了解清楚后告诉我,结果他们提供的信息有偏差,由此造成的不利后果最终全由我承担。”

北方某县城学生程成去年花费2800元报名志愿填报服务,分数高出本科线54分机构辅导老师无暇悉心指导,让其自行在报考书上划出所有“沾边”的学校,甚至让其不要致电高校咨询,声称“打电话会抬高分数线”。

录取结果揭晓,程成不仅未被公办本科录取,事后更发现自己的分数已超过一所未在机构推荐名单上的公办本科提档线。“机构连本科院校名单都没整理清楚,这种辅导毫无意义。”程成事后欲退款却被拉黑,目前还在想办法追回相关费用。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叶刚指出,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合同具有很强的人身信赖属性。若A机构擅自将服务外包给B机构,构成根本违约,考生有权解除合同、要求退款并索赔。若A机构未披露外包事实或在宣传中伪称“拥有专家团队”,则可能构成欺诈,考生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三倍赔偿。

“对于因机构错误导致考生错失机会(如滑档至专科),若机构违约,考生可依法主张违约金。但证明未上本科的‘机会损失’金额较困难。若能证明机构存在欺诈,则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三倍赔偿。”王叶刚说。

维权不容易

“不能退款”为霸王条款

针对“服务未起到实质性帮助”或“最终考生自主填报”的情况,王叶刚强调,关键在于合同约定。若机构承诺提供“一对一量身定制”或“大数据精准推荐”,实际仅提供公开的基础信息(如分数线),则构成根本违约,考生可要求退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分析,即使无书面合同,若服务明显不符合该行业的“交易习惯”(如未提供实质帮助),也构成违约,考生有权要求退款。

“此外,若机构仅声明‘30%到50%可能性上本科’,属合理评估范围,不构成虚假宣传。但若作出‘百分之百上本科’等保证性承诺,而考生分数与往年分数线差距显著,则属过度夸大填报策略重要性,构成虚假宣传,考生可要求赔偿损失。”赵精武说。

多名学生告诉记者,即使知道自己被志愿填报服务机构坑骗了,要想退款也很不容易。刘小米说,机构只给过她一张收款回执,并且在合同中声明“不能退款”。

“无论机构是否声明‘不能退款’,该条款都很可能无效。”王叶刚解释,此条款与考生有重大利害关系,若机构未尽提示说明义务,考生可主张其不成为合同内容;即使尽到提示义务,依据民法典有关规定,该条款不合理地免除或减轻机构责任,应属无效。

“因此,在考生一方依法解除合同的情形下,即便当事人约定了‘不能退款’这一格式条款,考生一方也有权要求辅导机构退款。”王叶刚说。

赵精武指出,仅出具“收款回执”并不代表服务机构免于承担因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质量不过关导致的违约责任,聊天记录等证明材料均可以用于证明考生与服务机构之间存在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合同关系。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治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乱象,需多管齐下:严格机构资质审核,加强广告宣传监管,规范服务合同文本,畅通司法救济渠道,形成全链条治理体系,切实保障考生权益,维护高考录取的公平公正。

大众·半岛新闻综合自新华社、北京日报、法治日报、极目新闻、中国新闻周刊等

责任编辑:李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