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在“被定义”中实现“自定义” 淄博十七中创新发展之路初探

速览淄博 | 2025-07-01 15:35:41原创

曲心健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提到淄博十七中,你会想到什么?

笔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一些学生家长。

“淄博十七中有深厚的艺术底蕴,以培养艺术生为主”“学校艺术专业很全,老师们都很有实力”“很多孩子凭借艺术专业特长圆了大学梦”……

从这些家长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淄博十七中的认可,但是我们同样也有一种感受:淄博十七中已被牢牢贴上了“艺术学校”“艺术专业”“艺术生”等的标签。

那么,真正的淄博十七中是怎样的呢?在“被定义”的同时,淄博十七中是如何进行“自定义”的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今年毕业的文化课生眼中的淄博十七中是怎样的。

“作为十七中学子中的理科生,我眼中的这所校园始终闪着独特的光。学习的时光总是交织着专注与活力——物理老师用实验装置点亮公式背后的奥秘;课间与语文老师探讨诗词意象,感受古诗古韵;晚自习和同桌并肩作战。在这里盛满了少年人互相打气的低语,充满了泱泱学子的期待,这些被时光熨帖的细节,早已织成青春记忆里最柔软的锦缎。

在适合教育的理念下,理科生的我们也找到了独特的成长轨迹。老师孜孜不倦地为我们讲解实验,让我们进一步探寻实验中的奥秘,这让公式定理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我们探索新世界的钥匙。

这座校园早已把‘适合’的种子埋进每个学子心里,让我们带着知识的行囊与勇气的翅膀,去看山河的辽阔。而那些被老师改过的错题本、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笔记,都将在往后岁月里,成为照亮前路的不灭灯火。”2022级13班褚梓航深情写道。

适合,是啊,这两个字承载了淄博十七中多少年的探索和努力啊!

学校发展 理念先行

“适合教育”是淄博十七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独特的成长路径,真正实现“让每一颗种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

“适合教育理念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思想雏形可追溯至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它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而适合教育内涵更加丰富,从个体层面来说是承认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之路;从整个学校层面来说,是要营造一种开放、包容、尊重的学校氛围,打造适合育人、适合教学、适合高考的适合之路。”淄博十七中党委书记杨彬如是说。

来到淄博十七中的学生有很多自主选择的机会。正如文化课生所言,来到十七中既可以选择学艺术特长,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学艺术特长。

那么学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教育的大花园,容得下百花的盛开,淄博十七中高扬艺术教育的旗帜,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发展之路。这是从学校创新发展路径而言。从教育实效而言,淄博十七中的艺术教育是基于生命教育、情感教育、艺术素养、综合发展等的整体教育,是整合多种课程上的综合课程,是一种更好地认识自我、观察世界的工具,是提高教师和学生双向素质的突破口,不仅可以实现育才,更能够实现育人。所以,学校的一切规划和设计都是为了实现更好地育人和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同时,学校的艺术资源不是仅面向艺术特长生,而是面向所有同学,实现“普艺融通”,让所有同学都能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渐染,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目的。

艺术熏陶 育人为本

“作为一名在十七中上学的文化课学生,十七中的校园生活对我来说可谓是相当的新奇。校园中随处可见的艺术作品,文化展演时精彩的表演,还有那让人记忆深刻的旋转楼梯、天桥。老师们也是各领风采:幽默的、慈祥的、严厉的、平易近人的……毫无疑问,他们都是认真负责的好老师。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我们的校训‘崇德、尚艺’。十七中作为一所建校四十多年的学校,始终坚持这四个字——崇德、尚艺,十七中教会了每一个踏入十七中校门的学子如何做人,先做人再成才。”2022级7班的单硕同学说。

正如这位同学所言,学校高度重视立德树人。近年来,学校大力发展艺术思政教育,注重用艺术思政来陶冶学生情操,厚植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实现五育融合,促进学生成长。2024年9月27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盛会——“我爱你,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淄博十七中第七届校园体育艺术节晚会成功举办。灯光下,舞台上,一堂特色思政课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通过舞台与讲台的融合,剧本与课本的相辅相成,学校实现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在艺术的熏陶中,学生们接受了思政教育,培养了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让他们在思政教育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提高了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这次活动只是学校艺术思政教育的一个缩影。

到高等院校中去开阔眼界、去增长见识、去激发动力,这是淄博十七中致力于做的事情。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这些知名学府对高中生来说是神秘而高大的,让学生走进这些高校,近距离地与在校大学生沟通交流,走进课堂听知名的教授学者授课,漫步校园感受浓厚的大学氛围……通过高校寻访活动,同学们真实感受到大学的魅力,自然而然生发出更多学习的内驱力,进而规范个人行为,思考个人生涯发展,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上,实现成人成才。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学校所学全部忘记之后剩下的东西。”这种宝贵的人生经历,其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也无疑是繁忙的高中生活中会“剩下的东西”。

走出去,到社区中去,到社会中去,淄博十七中将设想变为现实。2025年5月24日晚,淄博十七中与马尚街道九级村文明共建和美乡村文艺晚会在村新时代文化广场精彩上演。此次晚会搭建起学校与社区文明共建的平台,为居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同时也为学生们搭建了学习实践锻炼平台,展现了淄博十七中教育的卓越成果。这种进社区的活动已经连续举行了三年,它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表演几个节目,展示艺术教育的成果,它更大的意义是:在这些实践课堂中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无论是艺术思政、高校寻访还是社区文明共建,淄博十七中的目的都是在适合教育理念下实现普艺融通,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适合教学 促进成才

艺术教育多元发展,文化课教育行稳致远。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尝试建立适合文化课生和适合专业生的文化课教学模式。

建立“适合教学”的校本课程。学校充分分析学情,针对实际情况,依据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原则,结合新教材使用,建立了九门文化课校本课程,其中就包含初高中衔接知识点汇总、合格考备考资料汇编、高考备考校本课程三个门类,这些校本课程面向全体、降低重心、注重基础,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目前已取得良好效果。

建立“适合教学”的“双走班”制。在高一阶段,学校根据中考录取成绩统一编班,到高一下学期进行专业试学。为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校创新形式,在高二、高三年级实行“双走班”制,分行政班和专业班,在多年实践基础上,这种形式目前已相对成熟。在行政班,级部对纯文化生单独编班,单独安排课表,配齐文化课老师,充分尊重学生选课需求,实行走班教学;在专业班,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分班,学校帮助学生规划清晰的专业发展路径,实施“艺术+文化”双轮驱动教学模式,实现高中三年文化课全覆盖,四个学期的专业课程,学生在校即可实现艺术和文化课双课程资源的学习。

构建“适合教学”的个性化培养方式。学校在文化课学习上既制定适合专业学生的特殊方案,也制定了适合纯文化课学生的高考教学和备考方案。对英语薄弱的学生,开设小语种课程,整个级部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情况,协调上课时间,实行选课走班,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有固定的专职教师任教。近几年,学生文化课成绩达一段线以上人数连续提升。

此外,学校还举行各学科类活动,比如硬笔书法比赛、英语词汇争霸赛、法律知识竞赛、物理学科知识竞赛等,邀请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学科讲座,走进淄博气象局学习地理知识、走进淄博博物馆学习历史知识等等,各个学科以活动培养学生兴趣,促进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各学科的核心素养。

“清晨,我们的琅琅书声是唤醒朝阳的序曲,语文课上老师生动的讲解,仿佛让文字有了温度,照亮了我们的一天。数学课上,老师熟练地操作多媒体屏幕,把抽象的立体几何图形拆解、组合,让复杂的空间关系变得直观易懂,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奥秘。校园的气息,总在不经意间交融——尚艺楼画室飘来的油彩清香,音乐教室流淌过楼梯的钢琴旋律,甚至课间操也融入了艺术生编创的韵律……这一切,正是十七中‘崇德 尚艺’的生动诠释——文理与艺术的根系在此交织,为不同学子提供滋养的土壤。”2022级12班王俞晴同学感受着艺术的魅力,也享受着学习文化课的乐趣。作为文化课生的她,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凭借文化课升入理想院校,也有因文化课基础薄弱通过学习艺术而实现梦想的同学。

淄博十七中用自己的实力实现着“自定义”,“崇德 尚艺 锐志 砺学”,一代代十七中人已将这一校训铭记于心,成为成长路上的精神坐标。正如今年的毕业生褚梓航所言:“黄昏,远处音乐班的琴声响彻校园,美术生的画板在夕阳里镀上金边,跑道上体育生的身影掠过暮色——这片土地从不让任何一种才华蒙尘,正如星辰从不会被云彩埋没。此刻忽然懂得,十七中给予我们的,不仅是解题的技巧,更是‘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的底气。”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通讯员 曹然霞)

责任编辑: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