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昆仑石刻”引争议,发现者作出最新回应

人文 | 2025-07-02 14:10:52原创

张九龙   来源:大众新闻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在《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一文中,首次提出这一黄河源石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唯一一处还现存于原址的刻石,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该文一经刊出立刻引发了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个领域学者的关注与热烈讨论。7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刊发专访,仝涛对学界关注的石刻发现过程、内容解读及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等问题,首次对外界作出回应。

仝涛表示,2023年7月,探访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的牛头碑、岩画、佛塔、墓葬等其他遗迹时,在扎陵湖北岸山坡半腰一处凸出的山岩基部,见到了这处石刻。石刻表面磨蚀风化较为严重,有多处石片残损剥落,残存字迹非常模糊。大概在2024年初,在整理和制订发掘方案时,才注意到石刻上的“己卯”二字。经过分析,认为是秦代石刻。

仝涛表示,确定这处石刻为秦代石刻题记的过程非常复杂,但也比较严谨。首先,主要是依据文字本身,包括内容和写法的时代特征。其次,石刻中提到的“五大夫”爵位,为确定石刻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石刻中“昆陯”的“陯”字的辨识是又一关键例证。面对一些网友从刻字历法、时令等方面提出不同意见,他表示始终保持开放和严谨的态度。

仝涛直言,这一石刻引发如此大的关注,是自己始料未及的。“我真诚感谢广大学界同仁和网友提出的各种专业见解,使我们对新材料有了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同时,通过这些争议和开放的讨论,大大提升社会各界对于这片高原无人区的关注度,有利于研究和保护这一珍贵文物。”

谈及未来的研究,仝涛表示,一方面,希望在石刻所在区域进行更深入的考古发掘,在石刻周边开展相关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多学科合作,进一步完善证据链。

这是自6月8日仝涛在光明日报刊登文章后首次公开发声,回应社会关切。

近期,围绕“昆仑石刻”话题一直讨论不断。6月30日,光明日报推出“学术争鸣”专版,刊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院长曲安京、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韩建业、学者胡文辉等多篇围绕“昆仑石刻”话题的学术讨论文章。7月2日,光明日报再次推出“学术争鸣”专版,发表侯光良撰文《河源“采药昆仑”石刻发现记》,介绍了2020年7月5日他在扎陵湖北岸发现石刻的过程;张志敏撰文《秦“田翳采药昆仑”石刻的释文问题》,指出仝涛文章因铭文误释引发的争议;刘绍刚撰文《“昆仑石刻”献疑》,从文字和书法角度献疑,并对刘钊最新论述作出了回应。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整理)

责任编辑: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