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专业|新工科和新医科成为学理性支撑
一说就明白 | 2025-07-04 19:23:44原创
刘一颖 李蕾 来源:大众新闻
高等数学、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生物医学工程材料、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医学影像仪器……当这样一份大学本科课程表摆在面前时,你猜它来自哪个专业?医学、工学相互交叉,成为“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新专业的学理支撑。
为什么要开设“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这一新专业?它“新”在何处?就业前景如何?“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新专业”?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新专业的布点高校之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讲席教授于长斌。
医疗器械与装备,是现代医疗的基石和利器。在去年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直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
但此前相关学科设计比较粗放、不够精细,无法有针对性地满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新设专业能及时、有效弥补人才缺口,推动行业持续良性发展,更好地守护群众健康。”于长斌说,从长远来看,培养跨学科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将有力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自主研发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新专业最显著的特点是两新合一,即新工科和新医科的结合体。“新工科、新医科,都是为顺应、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养人才,所以,新专业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前瞻性。”于长斌介绍,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设定上进行了创新。课程涵盖医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等多领域知识,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向提升。教学模式为“项目化学习”和“AI赋能教育”,将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产业链条各环节拆分成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加深知识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既是学生深度学习内容,更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借力和工具,同时积极引导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
经过四年学习,毕业生将拥有哪些“硬核”实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出色的实践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于长斌一一列举后,顿了顿说,学生综合素质过硬也是新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他们需要在多学科团队中开展工作,与医学、工程学、管理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队友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共同完成医疗器械项目的研发、实施和管理等工作,所以合作意识强、沟通能力突出也是新专业学生的优势。”
“前景广阔,选择多样。”展望新专业学生未来发展,于长斌用了这八个字。学生可以在医疗器械研发领域,参与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测试;在生产与质量控制方面,把关产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和质量标准;也可以到医院、医疗器械检测机构等单位,从事临床应用和技术支持工作。“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医疗器械管理与法规事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攀升。毕业生可以在医疗器械企业、政府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还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说。
山东夏季高考考生达到多少位次,报考新专业有把握?综合以往相关专业录取情况,山东省内建议9万位次以内考生报考。“既喜欢医学又喜欢工学的学生,不用二选一了。新专业非常适合对医学和工程技术都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经过学习,他们能养成系统性思维和实战能力。乐于动手操作的学生,在新专业学习中也能获得很大满足。他们可以参与开发新型的医疗影像设备、智能诊断系统或可穿戴医疗设备等项目,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产品。”于长斌概括说,对有志于从事医疗科技领域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改善人类健康和医疗条件的学生来说,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将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能成为布点高校之一,得益于其相关学科基础雄厚、师资力量强大、产学研合作紧密。于长斌介绍,学校拥有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多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也已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等相关本科专业。医学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还为新专业配备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队伍中省级以上人才占比超过50%。在教材选用上,学校注重质量和适用性,优先选用国内外优秀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并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组织编写了具有特色的讲义和教材等。
(大众新闻记者 刘一颖 李蕾 通讯员 安阳)
责任编辑:叶彤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