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小暑热上头,山东今日最高温39℃ 鲁味消暑食单:喝羊汤、吃伏面

山东法制报 | 2025-07-07 23:47:18原创

陈俊如   来源:大众新闻·山东法制报

今天(7月7日)小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句老话儿在今天的山东依然适用,山东省气象台今天6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7日最高气温,菏泽、济宁、聊城、滨州和鲁中地区37~39℃,南部沿海地区28~31℃,其他地区33~36℃。上午10点,济南温度已经达到34℃,空气里一丝风都没有,闷得就像个大蒸笼,稍微动弹两下,身上就汗涔涔的。这就是小暑,“非著名”桑拿天正式开场!

热浪里的“晒伏”:除湿去霉

想躲太阳?胶东沿海的渔民可顾不上,这会儿正是威海荣成等地晒海带的“黄金时期”。不少村民家门口的空地上,也支起了架子晾晒自家的小鱼干和虾米,“小暑晒伏”,是刻在骨子里的传统。

小暑节气里的阳光格外充足,人们会把家中的衣物、棉被、书画等拿出来晾晒,以除掉湿气和霉味,防止虫蛀。

最近几年,“晒伏”不再局限于晒衣物、书籍,还衍生出“晒背”这一流行养生方法,即在三伏天里让背部暴露在阳光下进行日晒,被一些人称为“天然补阳法”。不过,也有中医不主张三伏天晒背,认为这是对冬病夏治概念的“错位”理解,三伏天晒背可能导致中暑,还可能带来皮肤老化、晒伤甚至增加皮肤癌风险。

鲁味小暑食单:伏羊的汗水与伏面的清爽

热得要命反而要“火上浇油”?没错,在临沂、枣庄等鲁南鲁西南地区,“喝暑羊”(喝伏羊汤)是过小暑的重头戏!为啥热天喝热汤?老话讲:“伏羊一碗汤,不用神仙开药方。”说的就是以热制热,发汗祛湿。

打开美团,点进临沂市某羊汤老店的页面,一位网友在7月6日评论道:“在体育场听完刀郎沧桑炽热的歌声,当整个人还沉浸在《罗刹海市》的余韵里,胃却诚实地叫嚣着要抚慰!深夜十一点直奔羊汤馆,一碗滚烫的羊汤下肚,灵魂和肠胃同时被救赎!”

羊汤馆老主顾知道,天再热也得整一碗羊汤,呼呼喝下去,出一身透汗,那叫一个爽快。正宗伏羊汤需以羊骨慢熬至汤色乳白,羊杂切得薄厚相宜,舀上一大勺红油羊油辣椒拌进汤里,再配上刚烙好的大饼吃,那叫一个地道。

吃不惯这么“燥”?不要紧,淄博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伏日人们食欲不振,饺子馅料丰富,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同时,“吃伏面”也是小暑标配。山东各地,无论是打卤面、麻汁凉面还是茄丁炸酱面,中午或者晚上来一碗过水凉面,佐以黄瓜丝、香椿芽咸菜(小暑正是新腌香椿芽咸菜的时令)、蒜泥,再就上一瓣生蒜,那股子清爽劲儿,瞬间就能安抚被暑热折磨的肠胃。

民俗与纳凉:上山下海正当时

除了吃喝,山东各地还有些有趣的应景习俗。

鲁西一带有“送火神”的古老民俗残余。以前这时候,村里会组织简单的活动,用草纸或竹篾扎个小“火神”,敲锣打鼓送到村外烧掉,祈求保佑不要有火灾(尤其是避免中暑引起的“心火”引发的意外)。如今虽然大规模的仪式少了,但老辈人念叨“小暑要防火气,心静自然凉”的声音还在。

消暑纳凉是老少皆宜的必修课,小暑的热,也催生了“找凉快”的文旅小热潮。

泰山顶上的温度可比山下低不少!这个天气爬泰山的游客仍不在少数,7月6日刚爬完泰山的一位网友说:“中天门过后,随着海拔上升,会降低将近10多度,小风一吹,整个人还是能活过来的。”

五龙潭、趵突泉等泉城济南的核心景区,也因为泉水带来的天然凉意和湿度,吸引了更多市民游客晚饭后在此散步。

青岛金沙滩、日照万平口、威海国际海水浴场就不用说了,绝对是“下饺子”的热闹景象。小暑的海水已不再冰凉刺骨,被太阳晒得温乎乎的,正是亲水畅游的好时候。沙滩上支起五颜六色的遮阳伞,小朋友尖叫着追浪花挖沙子,玩沙工具卖得飞快。海风带着咸腥气吹来,暂时吹散了体内的暑热。

养生之道:心态平和,本身就是一种“避暑”

小暑时节最好的养生之道是少动肝火多喝水,天热人易烦躁,别钻牛角尖。凉白开、大麦茶、绿豆汤轮着喝,比冰镇饮料强。

清淡饮食顾脾胃,暑羊伏面虽好,肠胃弱的也别硬撑。时令瓜果蔬菜是主力,凉拌茄子、丝瓜汤、冬瓜盅,清清爽爽。

午休片刻很解乏,中午眯个二三十分钟,下午精神头十足。有空调也别对着吹,盖个小毯子在肚子上,防止着凉。

心静自然凉,“不觅仙方觅睡方”,保持心态平和,本身就是一种“避暑”。

小暑的热,是山东大地旺盛生命力的表征。海带在烈日下晒出浓缩的鲜味,羊汤在滚沸中熬出祛湿的能量,街巷阡陌间弥漫着生活的烟火气与朴素的纳凉智慧。这看似难熬的暑热里,山东人自有一套从容应对、乐享其中的法子,靠海吃海,靠山吃山,靠着智慧与韧性,把“苦夏”也过出了滋滋润润的烟火小日子。

(大众新闻·山东法制报记者 陈俊如)

责任编辑:陈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