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千年研学路,开启新时代教育新篇章
曹儒峰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5-07-08 11:21:39原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研学旅游作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形式,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探索与实践。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即面世,指导推动各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全国各地均进行有益实践,取得不少成果,这是当前时期高质量教育体系下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嬗变
研学旅行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提升素质、增长才干和开阔视野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研学旅行的深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每一个时期都在传承创新中发展演变。
(一)研学旅行的起源阶段
我国研学旅行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先秦的诸子百家首先提出游学概念。各诸侯之间纳贤养士,厚招游学,文化思想领域百家争鸣,促进了研学旅行的肇端。我国研学旅行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携弟子周游天下,确立了文化之旅、自然之旅的旅行观念,形成了“山水比德观”,他的周游列国治学精神开创了中华研学旅行的先河;庄子主张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墨子曾四处奔走游历;惠施曾游魏、宋、楚等地;韩非子与李斯曾从荀子研学游等。他们都为通晓经术、拜访名师提供了条件,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抱负,同时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研学旅行的深化发展阶段
汉代至唐朝时期是研学旅行进一步的深化发展阶段。虽然秦朝的焚书坑儒一度让研学旅行受到影响,但汉初很快恢复了,并传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士之风”,主要是为求知而游和谋取仕途;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盛行,主要以私学游为主,呈现出玄游、佛游和仙游等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美和游学审美的理论;隋唐时期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和经济文明,科举制度出现,民间私学盛行,研学旅行主要表现为求学游、求仕游、休闲游三种类型,具有研学旅行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地域范围广泛的个性和特点,还有很多人到国外去学习游历,同时大量国外人员来唐研学旅行,为当时整个国家的发展和国内外文化合作交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研学旅行的多元兴盛阶段
宋代至明清时期是研学旅行兴盛时期。两宋时期官学、私学、书院成为有志之士参加科举考试、学子研学旅行的理想场所,研学旅行成为一种较为突出的文化教育现象,官学的教学设施完善、教学水平较高、办学规模扩大,生徒还享有生活补助、免役、免丁税等特权,这一时期的研学旅行内容突破了经学藩篱,打破了严格的门阀贵族限制,中间寒士比例增多,有利于学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元朝大规模游士之风盛行的同时,儒士的游学之风也较为盛行;明朝中叶起,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专注于探索自然界的规律,逐渐向实地考察、科研探索等方面发展,赋予研学旅行以科学文化的内涵;清朝是满汉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研学旅行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期,研学旅行主要聚焦于国外,将研学旅行与民族发展命运和国家兴亡紧密结合,一批批爱国志士游学海外,寻求救国图强之道。这一阶段研学旅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度盛行。
(四)研学旅行的系统规范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研学旅行在各层次教育中广泛开展,成为人才培养所关注的重要课题。2003年我国在上海成立了首个“修学旅行中心”。2008年广东省将研学旅行作为必修课写进了中小学的教学大纲。2012年以来,国家先后选取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8个省(区、市)列为研
学旅行试点。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出“逐步推行中小
学研学旅行”的举措。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2016年国家颁发了《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将研学旅行作为必修课程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研学旅行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战略指导,明确了研学旅行的目标、方向和具体的组织实施。这一时期的研学旅行呈现出系统化、规范性发展的盛况,并将其作为必修课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体验、生物观察探索、地质考察等教育活动中。
二、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
研学旅行作为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创新形式,通过切身体验、深刻反思与创新构建的实践过程,承载着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历史使命,对新时代青年学生肩负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有着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坚持研学旅行的教育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研学旅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有着极其重要的育人价值。研学旅行作为新时代实践育人的新形式,把教育性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校内外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把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有机结合,有效地将知与行统一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研学旅行任务目标,从价值体验开始,让学生经历团队协作、规律掌握、问题解决、反思改进等学习全过程,使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改进生活经验。
(二)坚持研学旅行的体验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学旅行是基于自然生态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给学生创造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悠久辉煌历史、感受伟大祖国发展成就的机会,更加坚定学生爱国情怀,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将研学旅行作为德育教育的创新点和落脚点,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摆脱课堂教学的束缚,给学生创造更多体验式学习的机会,通过生活体验、学习体验、实践体验、文化熏陶等多种形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浸润式学习方式,切身感受事物的发展变化,让学生融入现实当中,用心感知与体会,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我们所在的客观世界,理解实践的价值意义,将研学旅行哲学范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清晰地植入学生心理,通过实践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坚持研学旅行的多元性,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而多元的教育实践课程,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研学旅行体现了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育人导向,主要从三个方面的维度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一是从以人为本方面,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使教育以恢复知觉作为知识来源,创造一个真实性的研学旅行教育形式,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发展情感、获得真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从能力提升方面,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常常面对的是开放性问题,一般情况下没有确定的唯一的解决方式,需要进一步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通过个人或与团队合作去探索、去发掘、去创新,在不断地尝试中解决问题;三是从协同创新方面,研学旅行可以使学生在与客观世界的接触中获得关于他人、社会和大自然的近距离接触,逐步增强对多元协同关系的整体认识,融会贯通地思考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三、研学旅行的创新路径
学校如何走好研学旅行的创新之路,成为当前需要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要在这项课题上有所突破,就应该改变传统的育人思维,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充分发展为中心,创新研学旅行新路径,真正将研学旅行的先进理念落实到实践育人当中,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生全面发展
研学旅行最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学旅行要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紧扣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构建全员参与的“立德树人”同心圆,实现不同育人力量与育人资源的互联互通,调动全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和研学基地要把握新时代青少年的价值导向与成长需求,因“地”、因“人”、因“材”进行施教,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研学旅行全过程,实现研学旅行引领青少年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
(二)构建科学规范课程体系,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研学旅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互补课程,应该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学校要树立大教育观,结合学校的文化特色开发丰富的研学旅行资源的教育价值,掌握研学旅行的多元化、实践性、开放性、探索性等基本特征,通过调研、访问等形式,挖掘区域内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相关资料,结合校情、域情、省情、国情,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遴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研学旅行基地,根据学生学段特点和培养目标有目的地设计研学路线,开发主题性、本土化、层次性、模块化的研学课程体系,将研学旅行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研学旅行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需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进行有机融合,使各类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教学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课堂课外、校园内外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采取研学旅行四个协同,凝聚实践育人合力
研学旅行是一项实践育人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方面力量,需要持续、强大的育人力量和旅游资源的保障,只有在全社会的参与、支持和配合下,才能凝聚实践育人合力。在研学旅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坚持四个协同,开拓协同融合、资源共享的研学实践基地:一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协同,深入挖掘课堂教学的研学旅行因素,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有机融合;二是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多维协同,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旅游教育资源,深入挖掘研学旅行的育人元素,切实形成多维联动的协同育人格局;三是传统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协同,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打造信息时代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新课堂,实现研学旅行资源的共融互通;四是朋辈互动的有机协同,回归教育的本真,构建学校教师、研学基地导师与学生协同共学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升研学旅行育人成效。
(四)优化研学旅行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研学满意度
研学旅行的评价考核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的原则,有效保障学校、基地、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不仅确保有序运行,更要创造一个安全研学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有所收获。一是采用学生评价方式,聚焦学生获得感和满意度,通过评教、评体验、评服务的形式积极推进研学旅行的质量;二是采取教师评价方式,教师结合不同学业阶段学生的特点,通过定性测评和定量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对研学课程进行评价优化;三是接受主管部门的评价,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考核要求,构建“教学、实践、体验”三维并重的研学旅行评价制度,加强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等全过程的考核,促进研学旅行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研学旅行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适应了当前新时代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研学旅行体现了教育真谛和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通过“知”与“行”辩证关系涵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要以理论知识的前沿性驱动研学旅行的创新性,以研学旅行的体验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切实提升育人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张西梅 丁海奎)
责任编辑:曹儒峰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4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