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成为“传统的解码者”和“时代的编码者”
来源:大众新闻
2025-07-08 20:28:37原创
青春是戏曲最亮的底色,戏曲的未来不在博物馆的展柜中,而应在青年每一次创新的“冒险”里。
近日,由菏泽学院师生自创自编自演的大型新编历史舞台剧《循吏范希正》在莱芜艺术馆首次与观众见面。
《循吏范希正》立足本土廉洁文化资源,采用莱芜梆子“以戏倡廉”模式,以明代载入《明史》的廉吏范希正为原型,讲述他任曹县县令时整治贪腐、平反冤案、赈济灾民的故事,塑造了其清正廉洁、不畏强权的形象。跌宕起伏的剧情、行云流水的唱腔、精妙绝伦的舞美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演出结束后,记者了解到,该剧是由菏泽学院青年教师编,青年学生演,是“青年带动青年”的传播链在教学和演出上的一次完美闭环。
戏曲,作为中华传统非遗文化的重要元素,如何让其成为青年一代的热爱,又怎样在青年一代中传承下去?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李梦华给出了我们地方高校戏曲传承的“菏泽范式”的答案。
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活态的延续。
传承是技艺的接力。李梦华介绍:戏曲的唱腔、身段等技艺需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山东梆子的高亢激越、大平调的粗犷豪放,其独特韵味依赖师徒间的精准传递,一招一式都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基因。 传承是精神的赓续,戏曲是民族精神的容器。《包青天》中清官为民请命的担当,《穆桂英挂帅》中的家国情怀,都传递着忠孝节义等核心价值,这是中华文化的灵魂。真正的传承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传承的本质是动态的“接受—转化—再创造”过程,需要广大青年成为“传统的解码者”和“时代的编码者”。
菏泽素来享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拥有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等8大地方剧种,是鲁西南文化的“活化石”。
如何让戏曲在青年中代代传承,让戏曲文化在牡丹之都这片绚丽的地方绽放光华?
李梦华说,那就让青年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青年演员宋德靖登上《黄金一百秒》《中国梆子大会》等栏目;和瑞阳在抖音反串演唱吸引青年粉丝4万余人……这些都是青年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的真实实践。
近年来,菏泽学院在全省综合类地方院校中率先开设戏曲表演专业,建立“基础教学—实训实践—剧目驱动—校地联合”培养模式。依托省级非遗研究基地和传承基地,开展剧种历史、唱腔板式、表演程式研究,为菏泽8大剧种的传承提供学术支持。将地方戏曲与廉洁文化结合创编新剧,用青春化表达激活传统题材,使古老剧种焕发现代生命力。
(大众新闻 饶胜望 郭丽 宋艳)
责任编辑:牛文杰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