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大唐仕宦生活录》丨从荔枝使李善德看大唐底层仕宦的生存实录

孟秀丽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2025-07-10 17:28:20原创

图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在贵妃诞日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个看似荒诞的任务,将这个从九品下的小官推向了生死边缘。

一句“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让我们看见了大唐职场小人物的无奈与抗争,折射出大唐庞大官僚体系中底层官员的真实处境。在"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浪漫背后,是无数个李善德这样的微末小吏在官僚机器中的挣扎与沉浮。他们既无世家大族的荫庇,又无进士及第的荣耀,只能在各部衙门间做着枯燥乏味的案牍工作,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没钱没权的李善德,为了女儿,为了活下去,依靠自己的算科才能,开启了一场死里求生的极限转运。

图片

唐代官僚体系如同金字塔,站在顶端的是少数世家大族和科举精英,而构成基座的则是像李善德这般数以万计的低级吏员。这些底层仕宦的生存状态,才是大唐官僚体系最真实的写照。在荔枝的馥郁香气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无奈,支撑起了一个辉煌而沉重的时代。

入仕之路:科举中的明算科

创立于隋,在唐朝日臻完善的科举制,为许许多多心怀梦想的寒门子弟带来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唐朝科举制度堪称历史上最繁杂的科举制度,分为贡举(又称常科)与制举(又称制科)两大体系,此外为了选拔武官还会专门举办武举,由兵部主持。贡举每年定期举行,科目最多时居然有五十余科,不过常设科目却只有明经、进士、秀才、明字、明法、明算六科,尤以进士科最为世人所看重。

科举是分科举士,不同科目的及第者获得的出身也会有所不同,最高的是秀才科,最高等可以被授予正八品上阶的出身;其次是明经,最高等可以被授予从八品下阶的出身。最受瞩目的进士科,最高等才仅仅是从九品上阶,但后期升迁却会比较快。

贡举及第的人只有通过铨选、科目选或者制举才能获得官职,正式脱去布衣,换上官服,被称为“释褐”,而官员迈向官场的第一步往往也决定着他未来的命运。

图片

李善德能跻身仕途,就是通过明算一科。明算科侧重于考核数学计算,选拔的是专业人士,及第者一般只能担任技术官员,日后能够身居要职的人犹如凤毛麟角,社会影响力也颇为有限。李善德入仕二十八年,依旧只是是上林署的一位从九品下的小官,若不是因同僚欺骗构陷而成为荔枝使,或许他也只能像其他众多底层官员一般藉藉无名。

经济困境:微薄俸禄与生存压力

唐朝官员的收入可谓形式多样,既有实物收入,也有货币收入,主要分为禄米、土地和俸料三大类,但不同品级收入差距悬殊。李善德作为末流小官,月入仅十贯,他在长安购置宅第时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真实反映了唐代底层官员的经济困境。

唐朝时期,在异地任官的官员,国家往往会免费提供住房,被称为“官舍”。为了办公便利,官舍常常与官衙连在一起,类似于今天的“机关大院”,不仅官员自己能住,随行的家属也能一同居住。

居住官舍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福利,也是重要的政治待遇,一些被从中央贬往地方的别驾、长史、司马会被剥夺居住官舍的资格,以示对他们的惩戒。

若是到京城当官可就不一样了。虽然唐朝前期的官员们热衷于当京官,但“京漂”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图片

在寸土寸金的长安城中,官舍数量实在有限,自然无法像外地州县那样为携家带口而来的官员们提供宽敞的住所。只有极少数高级官员,比如宰相,才会获准携家眷入住官舍,但一旦被调离、被贬谪或退休,官舍便会被收回。只有获得皇帝特殊的恩宠,皇帝才会下诏“赐第”,居住的官舍才算正式划归到私人名下,成为私人财产。

所谓“长安居大不易”,那些令人艳羡的豪宅只属于少数位高权重的高官,而绝大多数像李善德一般的“京漂”小官,都不得不为住处而劳心费神。李善德入仕二十八年,负债三百九十二贯才购得陋室,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当时长安的房屋租赁业很是发达,无论是朝廷命官,还是黎民百姓;无论是考功名的举人,还是出家的僧道;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凡是买不起房的“京漂一族”都沦为了租房客。当时租房也是一件很常见的事,即便是宰相、尚书都是租房大军中的一员。

夹缝中生存:晋升天花板与职场风险

李善德的官场遭遇揭示了唐代官僚体系中难以突破的"玻璃天花板"。在重视门第与出身的唐代官场,像李善德这样的底层官员面临多重晋升障碍。

唐朝官员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3至5年便会进行一次大考,大考的结果也决定着一个官员的进退流转。在考核周期内,如果每一年的考核等次都是中中等,那么便可以晋升一阶;如果其他年都是中中等,但有一年却是中上等,那么便可以晋升两阶;如果其他年都是中中等,但有一年却是上下等,那么便可以直接晋升三阶。

如果一个官员在考核期限内各年的考核等次波动比较大,出现了中下等怎么办呢?如果其他年度都是中中等,但有一年却是中下等,那么你便不能晋升;如果在其他年度曾获得过中上等,那么便好办了,可以用一个中上等来抵消一个中下等;如果在其他年度曾获得过一个上下等,那么便可以抵消两个中下等。

在唐朝为官,必须要逾越正六品上阶这道门槛,否则任期届满后必须要重新参加铨选,只有担任五品以上的官职,才算真的拥有了铁饭碗,但对于绝大多数官员而言终其一生都迈不过那道门槛。

图片

更残酷的是职场风险。李善德在运送荔枝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阻碍,正是官场倾轧的缩影。上层官员的勾心斗角、同僚的嫉妒陷害、地方势力的阳奉阴违,都可能让一个小官的努力付诸东流。一旦任务失败,等待他的不仅是仕途终结,更可能是性命不保。

在唐朝,若是官员犯了错,甚至犯了罪,也将会受到朝廷惩处,主要有贬官、免官、除名和流放四种方式。唐朝的官职并不能简单地只看品级,更要看其内在的含金量,例如从重要京官贬为地方官,即便品级会有所提升,但依旧会被视为贬官。即便是不离开京城,若是从台省官被贬为卿监官,远离了政务中枢,哪怕品级有所提升也属于贬官。

流放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刑罚,流放比徒刑(也就是关进监狱)还要重,可能很多现代人对此并不太理解,到当年的广东广西待几年,难道不比关在监狱里舒服吗?其实在唐朝很多遭受流刑的人会死在中途或是流放地,可谓是一种并不会被直接处死的“死刑”。不过李善德也因流放岭南逃过了即将吞噬整个帝国的安史之乱,真是福兮祸兮。

图片

《长安的荔枝》虽为文学创作,但透过李善德这个荔枝使的微观视角,却折射出唐代近三十万底层官员的共同命运。当我们将目光从大唐宫廷和爱情神话转向这些大唐底层仕宦的生存实录时,历史才呈现出它最真实、最丰满的样貌。

那么既然大唐底层官员有如此多的生存困境,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选择入仕为官呢?其实大唐底层官员也只是唐朝仕宦这个群体中的一部分,不同品级、不同出身的官员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职场生存状态。他们既要努力应对工作中的挑战,也会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学着释放压力。他们有人性化的假期,也会跟着领导出游,还有逃不掉的应酬和十分精致的下午茶……

图片

想要全面了解大唐官员的入仕途径、职业规划、薪酬待遇、衣食住行、交际应酬、退休程序等更多细节,不妨翻开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大唐仕宦生活录》,让我们走近这部大唐官员的全景纪录片,重温大唐的盛世气息与市井文化。

《大唐仕宦生活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历史通俗读物,以现代人的视角,全景式生动地展现了唐朝官员职场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官员是朝代兴衰的见证者,大唐官员既是唐朝繁华的缔造者又是中兴的逐梦人,作者通过对唐代官员出仕途径、入仕后的职业规划、种种艰辛和各种福利待遇,以及工作之余消遣生活等历史细节的精彩还原,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唐朝官员的生存状态,以此重温大唐的盛世气息与市井文化。

作者简介:

李旭东

文史学者、编剧、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已出版:小说《大周惊天局》系列、《换届》;历史作品《盛唐的拐点》《刀锋上的唐帝国》《杨贵妃传》《唐乱》;经管作品《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与风险防控》等。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