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打造党员教育“强磁场”
来源:大众新闻
2025-07-11 13:08:54
红色资源是开展党员教育的生动教材。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通过红色文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模式。学院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持续提升党员教育质量与效果,激励党员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有力推动学院“一融双高”建设。2024年,我院教育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专业课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2023年,学院荣获山东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称号,并连续两次入选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
(一)聚力整合红色资源,建强红色阵地
一是深挖红色历史底蕴,共建胶东文化研究平台。依托百处文化遗址遗迹和胶东红色资源的核心优势,学院与地方共建“胶东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系统开展文献整理、文物挖掘和红色文化研究,宣传胶东红色文化。
二是创新校地合作机制,打造红色教育实践矩阵。依托展览场馆联建、教育基地共建、专题研学协同三大路径,构建“红色展览+专题报告+思政研学”立体化教育体系。利用校史馆、博物馆举办“红色展览”,与烟台市党史研究院、山东烟台干部学院、荣成郭永怀纪念馆等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了校地党的历史研究、党史育人合作的长效机制。联合胶东红色文化专委会、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等,定期为师生做专题报告,联合开展思政课红色教育研学,筑牢“红色堡垒”,打造党员教育红色阵地。
(二)聚力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一是打造精品课程。思政课堂积极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精心设计并制作了“红色经典阅读与传播”“历史情景剧创作表演”等沉浸式教学单元,显著增强了课程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学院现有省一流本科课程3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2门。师生积极带头讲党课,近三年已产出11部精品党课,其中1部党课视频荣获厅级精品党课称号,另有1部被选为山东省干部培训优质课程。
二是编纂红色教材。学院将红色文化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近年来,教师主编并出版了《胶东红色文化概论》《胶东红色故事》等教材10余部。通过身边人演绎身边事,策划拍摄了20多部党员教育片,作为开展党员教育的生动教材。《爱的回答》在教育部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斩获佳绩,《张广秀:因为你,成为你》《穿越时空的对话》在山东省第四届高校思政短视频大赛中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一名老党员的“艺”生》荣获山东省高校思政短视频展播活动三等奖。
三是组建红色讲师团队。通过在“我来讲党课”“红色微党课大赛”等活动中选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胶东红色文化宣讲团”“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中发掘,以及从优秀年轻干部中培养等多种方式,精心选培了一批专兼职讲师,有效引领和带动师生投身党的创新理论和胶东红色文化的宣传。目前,1名党员教师入选山东省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成员,1名党员入选山东省党的二十大宣讲团成员,另有2位教师党员分别入选山东省百姓宣讲活动宣讲员和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智库专家。
(三)聚力创新红色模式,激发红色引擎
一是善用线上“云课堂”。充分利用“灯塔-党建在线”、共产党员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鲁东大学红色网上教育馆等优质学习资源,开展日常教育培训。通过学院官方网站和“鲁大青马”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党的理论政策、微党课、短视频、模范典型等内容至党员“朋友圈”,确保学习不间断,足不出户即可接受红色教育。
二是用活现场教学点。组织党员前往焦裕禄纪念馆、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等省内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活动。暑期则安排党员赴延安大学、贵州黎平会议纪念馆等教育部红色文化研修基地进行实践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每年定期组织党员师生前往教育部指定结对基地——荣成郭永怀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激发爱国情怀,树立教育报国之志。
(四)聚力擦亮红色底色,提升红色动能
一是精心打造“理论+故事”“理论+艺术”的融合篇章。将红色文化教育具体化,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和胶东红色文化资源,创立“郭永怀班”“张广秀班”“杨子荣班”和“任常伦班”。通过常态化、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如弘扬英模精神、缅怀英模事迹、编排红色文化情景剧、开展英模事迹精神研讨等,深化党员教育。组织学生创作并演出《红色鲁东》情景党课,有效提升党员教育质量,相关成果得到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媒体的专题报道。连续举办七届“复兴杯”历史情景剧大赛,教师团队编写并排演《胶东公学青山村纪事》《胶东乳娘》等历史情景剧,以情景剧形式生动讲述党史故事、革命故事和英雄故事,引领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二是扎实推进“学用”结合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师生将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融入党建联建、教育服务、实践育人等具体实践,大力推广“双认领、双报到”活动,服务基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常态化开展“双报到”活动,组织党员多次前往毓西社区、翡翠社区等地开展志愿宣讲、举办专题党课、开展党建便民志愿服务等活动,累计宣讲500余场,受众上万人,实现学院与社区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相关工作获得烟台市的高度认可,典型经验《深入推进“双报到”,校社共建“连心桥”》在《大众新闻》予以报道。依托“广秀志愿者协会”,组织师生前往西部偏远地区开展支教助学行动,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探索行走的“大思政教育”新格局》、《最好的课堂永远在路上》等典型经验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网》等多家省级以上媒体报道30余次。
(作者 滕军艳 张金泉)
责任编辑:叶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