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我的法考故事 | 双重压力下的自我淬炼

山东法制报 | 2025-07-14 17:51:02

来源:大众新闻·山东法制报

作者陈烁,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

回首法考备考历程,仿佛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在极限中挑战自我,又在坚持中遇见曙光。

大三下学期,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法考备考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因保研资格的最终确认尚未公布,我必须同时为考研做两手准备。法考的复习体量庞大,仅以八大学科为例,刑法总论与分论的逻辑框架差异、民法中纷繁复杂的物权变动规则,让我一度陷入“学完就忘”的循环。在经历了三天的思考后,我逐渐意识到:与其在踌躇中内耗,不如在行动中寻找答案。

面对法考八大学科的海量内容,我选择以“重者恒重”为原则。通过研究近五年真题,将精力集中在高频考点,同时对边缘知识点仅保留框架性记忆。备考中期的一轮模考中,我发现商经法中有些章节正确率不足40%,果断舍弃部分冷门法条,将剩余精力投入诉讼法体系化记忆,最终在考试中抓住了近75%的核心得分点。在备考中后期,我摸索出一套“框架—细节—关联”三步法,先通过思维导图建立学科主干,再填充司法解释细节,最后通过对比强化记忆,这种方法让我在庞杂的诉讼法条款中找到了逻辑主线。

7月的一场全真模考让我陷入低谷:总分比合格线低15分,行政法正确率仅32%。那天凌晨,我在自习室走廊反复质问自己是否高估了法考和考研双线作战的可能性。转机来自于与一位已通过法考的学长对话,他说:“法考不是及格考试,而是淘汰考试——你不需要满分,只需要超越40%的考生。”这句话让我重新校准了心理预期。此后,我将每日的自我质问从“今天学了多少”改为“今天解决了多少问题”,并通过正念呼吸练习在焦虑发作时快速平复情绪。

9月,当保研资格确认通知送达时,我得以将全部精力转向法考冲刺。进入10月冲刺阶段,我的复习重心转向“错题清零”与“模拟实战”,通过刷题软件的错题本功能,将累积的2000余道错题归类分析,并针对性地制作了对比表格贴在床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查分页面弹出远超及格线的成绩时,那些挑灯夜战的画面如电影般闪过。

法考如同法律人职业生涯的第一块磨刀石,它用残酷的筛选机制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天生完美,而是在持续崩溃与重建中,将未知的恐惧转化为进步的动能。

对于仍在征途的后来者,我只想说: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

责任编辑: 郭延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