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观象山上的“野孩子”——青岛籍演员谭凯的家乡情结

黄靖斐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2025-07-14 15:55:14原创

7月2日,谭凯的直播间久违地又一次亮起闪烁的“小黄车”。这位在抖音拥有668万粉丝的青岛籍演员,也在商业价值层面完成了“网红”身份加持。在流量时代热潮的裹挟下,谭凯试水其中,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我最热爱的还是演戏,所谓‘网红’身份,只是在业余时间的延展而已,永远不能超过演戏。”

藉着电视剧《风与潮》刚刚杀青,演员谭凯“回家”打卡休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到与同是“青岛小哥”任嘉伦的首次合作,他称两人有“同为青岛老乡的默契”……

红瓦绿树的底色

采访前,记者内心颇有些忐忑。采访提纲反复打磨数遍,唯恐哪个问题触碰雷区。7月1日下午,花神海咖啡厅里,谭凯提前等候的身影瞬间化解了紧张。桌上已摆好两杯手冲咖啡与两份他精心挑选的甜点——一份雪白的椰子慕斯,一份粉嫩的树莓挞。“特意选的,这样拍照好看。”他笑着示意,“拍完都送你。”

采访间隙,几位年轻顾客认出他,试探着请求合影,他立刻放下咖啡杯起身:“来来,一起。”耐心配合每个人调整角度。没想到在剧中粗犷霸气的谭凯,生活中是如此随和细腻。

没有助理随行,谭凯习惯独自拖着行李箱穿梭于机场。他淡然解释:“虽然工作时也有司机和助理,但生活中我感觉一个人完全可以搞定。大家来找我签名、合影,这是对我的欣赏和肯定。”

这份随和与他口中“很自我”的宣言形成微妙张力。他是一个“悲观浪漫的完美主义者”,务实的个性与山东人骨子里的豪爽在他身上交融。

谭凯坦承自己的个性是复杂的,“我喜欢热闹,但更能耐得住寂寞。”这种“空间感”也体现在他的社交哲学中。

“我对工作和专业是有自己的标准,比如表演中,一个镜头、情绪没到位,会主动要求再来一次。”但生活中,对朋友他反而随和宽容。在剧组,他常自掏腰包请全组人喝奶茶、吃夜宵;回青岛,他会召集老友去熟悉的地方吃饭,抢着买单的一定是他。

“我们都是在观象山上长大的野孩子。”他望向窗外车水马龙的中山路,仿佛穿越时光,“放学后书包往家一扔,满街疯跑。拍纸牌、弹玻璃球,玩到天黑才回家。”

谭凯的童年记忆,深植于观象山的红屋顶与绿树之间。

他生动描绘着那个纯真的年代:孩子们把家里厚重的菜墩子偷偷搬出来当游戏道具,最终被父母揪着耳朵拎回去,菜墩子落地的闷响和孩子的嬉笑混作一团。山顶那座花岗岩砌成的观象台,是童年的瞭望塔——基督教堂的绿色尖顶、栈桥回澜阁的飞檐、无垠的碧海与成片错落的红瓦,构成了他生命最初的“无敌海景”。

正是这座“色彩之城”赋予了谭凯独特的艺术感知。青岛的丘陵地貌、造型丰富的欧式建筑,成为天然的画布。高中在青岛六中学画的经历,不仅训练了他的美术技法,更塑造了他对光影与结构的敏锐。

“金口一路的石阶和老梧桐、八大关公主楼的尖顶、黄县路老舍故居墙头的藤蔓,甚至老城区歪歪扭扭的‘波螺油子’石板路……随便一坐,眼前就是一幅画。”他不会刻意谈到绘画,更不会炫技,只是在聊到比较难懂的一些问题上,会非常自然地用绘画来解释。

艺术天分极高的谭凯,一直是大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会拎着画板,选择在人流量较大的火车站等地摆摊作画,比如绘制速写人像,画得最多的是赶火车的旅客。直到一纸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录取通知书,让这个观象山下长大的野孩子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拒绝被“霸总”禁锢

中戏毕业后,谭凯并未直接从事本行,而是进入一家知名广告公司。优厚的待遇、扎实的美术功底与敏锐的商业嗅觉互相作用,不到三十岁,他就在北京买了车和房,活成了朋友眼中的“成功人士”。但谭凯总觉得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毅然决然地开始重新规划人生。

那也是他人生的迷茫期,转行后做过主持人,帮朋友在剧组中从事过美工、副导演等工作,却都没有找到“人生真正的乐趣”。其实,改变只需要一次戏剧性的偶然——陪朋友去面试,他被某电视剧副导演看中,从此正式进入演艺圈。

在《神话》中他出演项羽,把一代豪杰的霸气与悲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何以笙箫默》中他饰演的商界精英应晖,一回眸圈粉无数,“霸总”形象就此深入人心。参与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角色也更复杂,包括即将在时代洪流中搏击风浪的《风与潮》,他的角色图谱拒绝被“霸总”单一标签所禁锢。

谭凯一直拥有着重启和选择生活的勇气与能力,这让他不会被外力而裹挟,松弛而又纯粹地迎接生活赋予他的每一次经历和试炼。

“我们这个职业本就意味着漂泊,在青岛还是北京,区别无非是机会多寡。”谭凯对此并没有太多纠结,对他而言,青岛是灵魂的“总站”,“在北京住再久也觉得是个中转站。飞机一落机场,闻到那股带着海蛎子味的空气,心就落定了——到家了,能好好歇口气。”

“演了这么多年的戏,我还是保持着热爱,如果没有这份热爱,可能我就干别的事儿了。”在谭凯看来,艺术这件事跟年龄没关系的,“有的人活一辈子都没活明白,庸庸碌碌过一生,因为他不去深刻体验和挖掘自己的人生。”

说起在“抖音”走红,其实并非谭凯的刻意打造。他一向热爱美食、美景,喜欢记录分享,镜头扫过也是日常深藏老街的宝藏小店,越分享越多,自然引来了一波又一波和他聊“美食、美景”的粉丝。

在他的视频里,有在老城区开了三十年的电烤肉摊,有夜市深处支着红帐篷的野馄饨摊,甚至有小区门口凌晨出摊的“微波炉烧烤”。他毫无明星包袱,坐在凳子上,守着矮桌大快朵颐,一句“大姐,白菜肉的饺子还有吗”纯正的青岛话瞬间拉近距离。当老板娘头也不抬地回一句“卖上了”,他大咧咧地一笑:“那就换三鲜的!”自然得如同每日光顾的老街坊。

饺子要有“家庭味”

探店是谭凯的爱好,但从不会为此从不收费,对小餐饮经营者的关注,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朴素共情。他觉得餐饮做起来特别不容易,“有的做早点的,凌晨两点就要起来和面、弄馅儿,烟熏火燎,非常辛苦。如果小店做得好吃,我愿意为他做宣传。唯一要谢我的,就是别辜负这份善意,别让看过我的视频来吃的粉丝失望。”这是他作为“网红”身份最珍视的价值。

最近,谭凯在青岛市区悄悄开了一家饺子店。没有明星开店常见的盛大开业仪式,甚至没有在社交平台正式官宣。采访中他也尽量不让谈及饺子店,“还不够完美。”这是他反复强调的理由。

开饺子店的初衷自然源于谭凯“喜欢吃”,“以前是妈妈包,后来妹妹包,回家第一顿是饺子,出去拍戏给我送行的也是一顿饺子。”他的理想目标是开一家“有家庭味道”的饺子馆。

“我可以做很高端的,但还是喜欢相对平价的家常口味,老百姓常吃的虾仁黄瓜鸡蛋、西葫芦虾仁、猪肉白菜等。”直播中,谭凯并不讳言“饺子出餐慢”,“因为我们是现包的手工饺子,就那么几个阿姨,新员工还在招募中。”

现在,他根本不敢开通外卖渠道,“开外卖后,堂食更顾不过来了。我也是第一次做餐饮,也请大家给我一些时间。”对谭凯来说,如果这关过不去,又怎么对得起大家?

“爱喝青岛啤酒、崂山可乐、崂山矿泉水,爱吃青岛凉粉、鲅鱼馅饺子、流亭肉脂渣……”当直播带货成为商业化的注脚,谭凯依然守护着探店视频的纯粹性。那是他作为青岛游子,对家乡烟火气的本能眷恋与反哺。

他不遗余力地“为家乡代言”,有网友留言:“跟着凯哥从浮山后吃到沧口,找回了我爸那辈人端着铝饭盒打馄饨的童年。”也有外地游客晒出按图索骥的打卡照:“凯哥比美食App靠谱!”对他而言,直播也只是和粉丝互动的方式之一。

“网红不是贬义词。”谭凯对此有着清醒的认知,“能影响一些人,说明大家喜欢你。”他没有时间精心编排段子,对他来说,拿手机分享真实的生活切片是最方便的。

从观象山疯跑的野孩子,到镜头前矜贵的“霸总”,再到举着自拍杆穿梭于市井的青岛行者,谭凯的身份光谱复杂而自洽。

当流量成为时代洪流,他以一种近乎固执的在地性,将影响力锚定在故乡的街巷之间。那些被他镜头照亮的小店灶台,无论是老城区坚持手擀面的夫妻店,还是李村夜市凌晨亮灯的馄饨摊,以及那些因他一句乡音而会心一笑的本地粉丝,共同编织了一个网红时代的独特叙事。

这不是悬浮的幻梦,而是根植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真实温度。在这个叙事里,网红身份与演员光环,最终都沉淀为一句朴素的话:“我太爱青岛了。只要跟青岛有关的任何宣传,我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希望青岛更好。”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图/阿亮 署名除外

责任编辑:徐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