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女逃亡者”的成长教育——郭爽新作《肯定的火》分享会举行

体娱场 | 2025-07-15 16:39:59原创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7 月13日下午,作家郭爽的新作《肯定的火》分享会在苏州诚品书店举行。活动现场,郭爽与作家、评论家、《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围绕“‘女逃亡者’的成长教育”展开深度对谈,解析书中三位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逃离与回望,探讨现代女性如何在困境中点燃并守住内心“肯定的火”。

《肯定的火》收录了郭爽的三篇小说 ——《拱猪》《九重葛》《烧画皮》,串联起女性从青春到中年的生命历程:20 岁的迷茫挣扎、30岁的返乡回望、40岁的自我叩问。青春期少女离家出走,与母亲的拉扯、角力、妥协与抚慰,堆叠出两代人不可分离的关系;而立之年的女儿还乡,审视两个相识逾30年的家庭被时代洪流冲向不同的命运岛礁;在灵魂纵深处摸索,“我”的写作之路被在异乡烛光中偶遇的前辈照亮……

世间所有的“女儿”都将长大,成为笃定而强韧的“我”。

逃亡:离开家乡,寻找自己

郭爽在分享中介绍,三篇小说各有侧重却一脉相承。写于较早时期的《拱猪》,聚焦少女的成长困境:她从破败的家属院和工厂,通过沉迷虚拟偶像与外界幻觉,试图挣脱泥潭般的原生家庭,在与母亲的拉扯、与友人的阶层碰撞中完成最初的自我觉醒。

《九重葛》则以30岁的两个发小返乡,重返衰败的体制大院为线索,她们在父辈命运的阴影与上一辈女性的隐秘传承中,重新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而2022 年底创作的《烧画皮》,则源于郭爽对写作意义的自我叩问——疫情之后,她开始怀疑创作的意义。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我”最终在 “去伪存真”的传承故事中,找到与自我、与文学的和解之道。

在郭爽看来,离开家乡去外面寻找自己、成就自己的人都是广义上的“逃亡者”。她本人17 岁离开贵州,去厦门读书,在广州做记者、编辑,2016年辞职写作,被写作的世界接纳,一直到今天。也正是这样的“逃亡”轨迹,让郭爽对女性的成长与困境有了更深刻的体察。

成长:在逃离与回望中蜕变

对谈中,黄德海指出,《肯定的火》最动人的是对“自觉成长” 的书写。三篇小说看似题材不同,却都贯穿着对个体与家庭、社会关系的认知,《烧画皮》甚至追问了“这一生我要如何度过”这个尖锐的问题。他将成长比作 “蛹化蝶” 的蜕变 ——伴随痛苦,却让人拥有飞翔的力量。

郭爽对此深有共鸣。她提到,父亲的衰老与病危成为自己回望成长的契机,让自己“重拾女儿的身份”。父母的老去让她意识到“托举”的重量;正是因为父母的默许,子女才有机会逃离。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在学习规则、适应生活的同时,郭爽往往会忘记曾经的自己,而父母的衰老恰如“时空隧道”,让无数个 “过去的我” 与 “现在的我” 相遇。

黄德海对这种时空的交织有另一种角度的看法:“ 我们更新此前的记忆和经验,(这)就会影响到现在所有的选择和我们要走的路。我们好像倒回去拨了一下时钟,然后穿越回来,一切就不一样了。”

照亮:女性成长中的微光

《肯定的火》中的女性,她们的成长或多或少都受到其他女性的影响。最明显的是《烧画皮》,在写作之路上遇到困境的主人公在与前辈的交往中渐渐走出阴霾。《九重葛》中,老师张美玲在两个女孩幼小的心灵里是美的化身,让人不至于在贫瘠的环境中垮塌下去;《拱猪》里,少女伍珊因为追星认识了一个网友,两人巨大的阶层差异让本来的相互扶持变成了深刻的伤害,但这种伤害也带来了对自我的清醒认识。

郭爽在活动中感慨:“女性的互相学习、照亮、启蒙来自身边的人,或者你的同龄人。我觉得在女性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在其他的女性身上看到这种光芒,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她本人就受到了长辈的很多影响,比如自己的姑姑。“就像小鸟跟着大鸟学飞,最终不是成为大鸟,而是找到自己的飞翔方式。”黄德海用这种比方来诠释这种前辈对后辈的影响。

《烧画皮》中,主人公有幸在三十来岁的年纪深入了解和学习了一个人的一生,将其融入自己对人世的判断和人生的选择。但黄德海指出,这种幸福感转瞬即逝,因为新的黑暗马上就来了。他引用了宇航员乔·艾伦给阿瑟・克拉克的信作结:“当我还是小男孩时,就被你的写作虫和太空虫感染了,可你没告诉我,不管当哪只虫都很辛苦。”

这句略带绝望的话,和《肯定的火》的题记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呼应:“在不确定的、焦虑的年代,诗人W. H. 奥登写出由爱与尘土所构成的人的祈愿:‘但愿……被同样的否定和绝望 /所困扰的我,能呈现 / 一支肯定的火焰。’”书中的角色和现实的人,都在寻找自己心中那支“肯定的火”。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