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地”到“胜地”:泰山经石峪里的接龙和转变
人文 | 2025-07-21 18:23:11原创
石念军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泰山经石峪因巨幅的《金刚经》石刻闻名于世。因其规模宏大,也因其书艺卓绝,这部刻在山间缓坡石坪上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始终广受关注。千百年来,在其周围又陆续出现一些题刻。根据2006年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的调查,这些“接龙”出现的题刻计有44处。从最早的刻经到历代的题刻,经石峪犹如一个历史的屏幕,记载着一个宗教场所向文化胜地的转变。
宗教场
经石峪刻经被认为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石刻。刻经南北长56米,东西宽36米,面积2000余平方米,共有47行,行10-125字不等,字径40-60厘米,现存可识1051字。因无题记、经主和刻经年月等呈现,关于刻经者的身份素有争论。而今学界多数认为是僧安道一作品。
关于僧安道一的历史考证亦无定论。主流观点认为,这位名安法号道义的僧人,为北齐高僧,生活年代约为504-585年,山东东平人。经历北魏、北周两武帝灭佛之难后,认为“缣竹易销,皮纸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绝”(《石颂》句),遂将佛经刻于石崖之上。其刻经字大如斗,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杨守敬《平碑记》评价“擘窠大字,此为极则”。铁山摩崖刻经《石颂》称赞其书法“精跨羲诞,妙越英繇”。康有为、郭沫若对其评价极高。
除了经石峪,东平、邹城等山间亦多有风格如出一辙的巨幅摩崖刻经作品,被视为僧安道一的作品。其中尤以邹城铁山、岗山、尖山、葛山“四山”摩崖最为盛名。而随着近年来其史料挖掘与考证工作的深入,这些刻勒于摩崖上的佛法经文,不仅成为书法家们追慕的对象,而且作为研究佛教文化沿革的直接呈现也多受关注。
当《金刚经》刻上经石峪,肩负“刻在高山,永留不绝”之护法传法重任的经石峪,也就天然成为历史上的一处宗教场所。
竞争场
是宗教场所,更是文化空间。通过那些后续出现的题刻可见,文化竞争的氛围已在此氤氲多年。
石经周边明代题刻最多,共34条。其中有多处大段的儒学经典与学说思想,比如《诗经》《尚书》《王制》等儒学经典内容。在研究者看来,在佛经面前刻儒经,颇有与佛家争夺泰山之意。
其中有一条被认为明代王玉的题刻,现存514字,是一篇评述儒家思想的议论文。碑文言“二典三谟之文,旭日之初升也。文王周公孔子之文,大明之丽天也”,其文把儒家思想拔至无以复加的高度,后又把子思、孟子、董仲舒、贾谊、杨雄、王通、韩愈、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儒家学者评述赞颂一通。佛经面前说儒家,抑扬之间其思可辨。
更有一则题为“经正”的刻石,被认为是与佛教争胜的代表之作。这一“李邦珍题刻”大字刻“经正”二字,小字碑文言曰:“孟轲氏云:‘君子反经而已。经正则庶民兴。’石上之经亦经也。今以圣经反之,故曰经正。”
明代儒家思想活跃,特别是阳明学在士大夫阶层影响力巨大。以摩崖刻经行抑佛扬儒之实,并不难理解。
当然,面对儒道的竞争,僧众也曾有所回应。但随着历史的沿革,至明代,佛教早无当年锐气。虽有争胜之心,实际早已落入下风。也正是因此,以经石峪为代表的泰山成了一个儒佛思想交锋之地,不断有人前来“打卡”争胜,形成了一部立体的思想史。而佛教也在这种竞争之下,逐渐淡出了泰山中路的轴心地带。
膜拜地
现在的经石峪刻经,更多是一个艺术膜拜之地。
石经西北角有一宋代题刻,其文有言:“莆阳陈国瑞子玉校学奉高,游经石峪,熟识笔画,字径尺余,非人所能,历千百年不曾磨灭,岂非神力护持,以遗后观。”从中可见其对石经书法的赞叹之情。
经石峪刻经的书法属于南北朝隶书向楷书过渡期的“隶楷”。因其特殊的书艺价值,历代以来成为书法爱好者的膜拜地和学习场所。明代王世懋游历泰山,也曾有言:“观陈国瑞题名,则北宋人已叹赞为神。”清代书法家、政治家刘墉作《经石峪跋文》,更直言经石峪刻经是自己书法技艺进步的重要助力。
清代金石学复兴,经石峪刻经在学问考据与碑学临摹中成为热点。清末学者杨守敬评价:“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
康有为更言称“自以《经石峪》为第一,其笔意略同《郑文公》,草情篆韵,无所不备”,是榜书之宗。1916年,康有为到曲阜祭孔后登泰山。此次登泰山,康有为印象最深的就是经石峪,并赋长诗赞叹:“先抚经石峪,九百遗交留。珊瑚交玉树,翔风舞蟠螺。榜书谁可比,铁画而银钩。惜哉石碎裂,又被沙压稠。下笔索请碑,欲作三日休。观摩不忍去,手画足趟趄。”
德国汉学家雷德侯说:“经石峪本来是一个宗教场所,后来的题跋让它变成了一个美学场所。”亦如薛龙春先生言,尽管宋人已经注意到经石峪刻经并留下题名,但文人的到访与题刻在旅游成为风气的明代嘉隆以后才明显增多。而随着金石学在清代的风行,这些摩崖题刻甚至超越地方风景的图绘与刊印,在胜迹的塑造中起到更直接的作用。
历经千百年的时间迁移,泰山经石峪早已从当年的宗教圣地,变幻为历史名胜的一部分,融入了泰山作为自然与人文胜地的整体之中。
(大众新闻记者 石念军)
责任编辑:石念军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