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千里江山图》时,我们也怕被网友说‘碰瓷儿’”丨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创作谈⑦
全媒体探索 | 2023-12-15 16:57:32原创
来源:《全媒体探索》
作者:贾司瑒 甘思一 詹新惠
导读
11月6日,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7件获奖作品,回答了“什么是好新闻”“什么是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新闻”的时代命题。
《全媒体探索》选择部分一等奖获奖作品分享主创人员的创作经验和感悟,希冀为媒体同仁提供借鉴。
在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由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推出的《新千里江山图》获得融合报道类一等奖。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詹新惠教授团队开启的“融合报道案例研读工作坊”,特别邀请了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新千里江山图》主创人员,为我们解密这一现象级融媒作品的创作经历,分享他们的经验及感受。
由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制作的以党的二十大为节点发布的《新千里江山图》,以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基础背景,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创作主旨,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在美的律动中展开新时代壮美画卷,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神韵风采,用短短四分钟打造了一场“青绿山水、千里江山”的视听盛宴,引爆互联网各大平台,实现了破圈传播。
《新千里江山图》从发布起,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而其内在的制作“密码”同样也是新闻人、新媒体人关注所在。
用传统文化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Q1:《新千里江山图》的主创团队画像是怎样的?
主创团队:人民日报一直在拓展年轻人的话语空间,它不仅是一张报纸,而是一个立体的、新媒体态的、年轻的、与年轻人交流的一个平台。我们的团队成员均来自微博、客户端、“视界”等最一线的编辑,大家本身也是新媒体重度参与者,24小时都在关注网络上的年轻人在说些什么。我们的团队近一半的编辑是90后,新鲜血液的加入也带来了许多年轻化的思考。除此之外,团队中60%的参与者是文字编辑,负责策划和文案工作;24%是视频编辑,负责剪辑制作,包括三维的技术等;15%是美术编辑,负责视觉和插画等。所以在媒体融合和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团队同样在不断融合和转型。主要体现在:每个人都是新媒体的重度参与者;多个“工种”在产品创作的过程中不断融合;产品更具年轻态。
Q2:为什么选择《千里江山图》作为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
主创团队:总书记曾在多个平台中提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活起来”。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发力方向,而且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度居高不下,在社交网络平台中备受欢迎,受众群体广泛。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认知度,观看时都带着骄傲和自豪。因此,我们认为媒体报道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能够借传统文化之力吸引更多关注,另一方面,也能够借助我们的媒体平台,把优秀的文化资源宣传出去。《千里江山图》是一个非常强大的IP,也是传统文化中的所谓“顶流”。对于大众来说,它不仅是阳春白雪,更是在大众心里留下了深刻烙印。其实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富矿,作为一幅山水画,它与人物画《女史箴图》不同,有着很大的延展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元素、融合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包括书法文化、绘画文化,还有民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在我们挖掘内涵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创意灵感和惊喜。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在策划二十大报道的时候,就定下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策划目标。
Q3:团队是如何将《只此青绿》等令人印象深刻的视音元素进行融合的?
主创团队:选择《千里江山图》这样的文化大IP时,我们很担心被网友说“碰瓷儿”。由于这一IP自带高流量,《新千里江山图》自然也面对着无数网友审判的目光,所以我们决定在内涵上多下功夫。首先是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让文化活起来。那么应该如何表达呢?我们想到了从“年轻人是如何看待千里江山图的”着手。在小红书、微博、抖音、B站等各个平台搜索关键词时,我们发现大家对《只此青绿》的舞蹈最为印象深刻。那是否能以它作为《新千里江山图》的引入呢?于是我们联系到了孟庆旸的团队,之后也在河南郑州完成了拍摄。虽然花费了较多时间,但我们也觉得是非常值得的。把它作为开篇的部分,就是想要告诉大家,在青绿千里的画卷里,我们会谱写一个新篇。在创作传统文化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守正,而不是守旧;我们尊古,而不是为了复古。我们不希望仅仅用一幅画这种简单的形式展现,而是希望大家能从这个过程中,看到新时代年轻人的想法和声音,能从中找到自己跟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从孟庆旸的舞姿到李玉刚的吟唱,再到后来出现的袁隆平爷爷、张桂梅老师……大家会觉得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记忆,能从中寻得共鸣。所以这场新时代画卷的创作,能够让大家感受到“我”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可以去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而不是仅仅作为旁观者观赏一幅画。这是我们挖掘传统文化,让它活起来的最主要的特征。就像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我们创作《新千里江山图》的时候,就是用当代人的画笔,画一个属于我们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其概念是能够不断外化的。
找准新闻重大主题和人民情感的连接点
Q4:《新千里江山图》的新闻性体现着哪些方面?
主创团队:我们认为一是新闻节点,二是新闻人物,三是新闻故事。这三者相加结合,创作出了这场细节满满的新闻盛宴。
《新千里江山图》以党的二十大召开为发布节点,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新媒体产品,同时是一个紧扣重大主题的新媒体产品。我们在四分钟的短视频里嵌入了2012-2022这十年的发展成就、重大事件以及典型人物。其中的新闻故事包括:悬崖村的搬迁、十八洞村的故事,重庆山火中救火的摩托少年等等。这些新闻故事既是大事件,也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承载的是每一个人人生中共同的十年。在新闻人物方面,我们选择了袁隆平爷爷,牺牲在扶贫一线的黄文秀,燃灯校长张桂梅老师,以及在首钢大跳台拿到冠军的少年苏翊鸣等,这些新闻人物加新闻故事,在这个新闻节点上迸发出了巨大的新闻魅力。
我们对新闻故事和新闻人物的选择,最初有四百多个候选,我们最后优中选优选出了C919大飞机、复兴号高铁、白鹤滩水电站、港珠澳大桥等40多组元素。元素选择的第一个依据,是总书记每年的新年贺词中提到的当年取得的成就和第二年要做的大事。第二个依据,是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新华社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事记》。于是,我们把这些十分具有意义的元素,从我们的共同记忆中摘取出来。因此,从这几个角度来说,《新千里江山图》不仅是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细节满满的新闻盛宴。
Q5:新闻作品应该如何连接重大主题和人民情感?
主创团队:第一是较高的政治站位。《新千里江山图》的出发点是总书记的这句话:“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也为《千里江山图》的青山绿水赋予了时代的内涵。
其次是创新化表达。整个视频里虽然没有旁白介绍,但是每一处场景、每一个细节都紧扣“江山人民”的主题。通过立体可感的画面、沉浸式的视觉体验,网友可以深刻感受到,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战斗出来的。
三是沉浸式视角。从视觉感受上,我们主要打造了360°沉浸式巡游体验。从一开始跟随复兴号列车的镜头,到最后一只仙鹤穿越画面、飞进了最后的蓝图。这些都是从后期设计的一种视角、一个线索,带领大家完成全方位的巡游和观赏。从内涵上来说,这种沉浸式的视角,其实强化了网友共览共创的意识。因为《新千里江山图》不仅是祖国的大美河山,它的一笔一画、其中的每一个新闻故事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参与的见证,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民共同的创作。
借助新技术手段,追求艺术化表达
Q6:整个产品的制作过程大致如何?
主创团队:在制作方面,《新千里江山图》除开篇和结尾舞者的部分是由实拍合成的之外,全片均以三维动画的制作形式,对千里江山图进行了二次创作。全篇以第一视角入画,观众可以随着代入感极强的镜头一起穿过山川峡谷,飞越港珠澳大桥,欣赏国家公园的万物生灵,大家所看到的田野、丛林、雪山、湖泊、城市等多个场景。这些场景均是动画设计师根据我们提供的照片素材和千里江山的大背景建模制作而成的。
为了让视频更加直观、简洁,体现故事和内容,在同一时间段,我们又推出了国风手绘长图。整幅长图将全国各个代表性的元素重新布局绘制在《新千里江山图》里,用元素的大小变化来体现画面的空间感,从元素排列到绘制线稿再到上色完成终稿。
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多重审核,我们反复调整了很多镜头和穿插的顺序,保证转场的连续性。每一遍都经过了精心且深入的思考,最终得以呈现出大家看到的实际产品。包括后续推出的《江苏篇》,所有山、建筑、植物元素等,都是通过建模一点点制作出的。
Q7:动画技术是如何运用于制作过程的?
主创团队:整个三维动画的制作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元素进行排列。由于全国各地有标志性的元素特别多,我们首先需要对元素进行排列,再绘制故事脚本,用一条故事线索将所有的元素串起来。
第二部分是根据脚本绘制元素塑模,建立还没有上色的3D模型。
第三部分是较为复杂的部分——给塑膜着色。在着色阶段,模型基本不会再进行修改。因为是为一个完整的模型上色,如果再进行调整的话,相当于要重新建立这个模型。在这一阶段,我们会进行很多版本的颜色试验,最后决定在保留千里江山图蓝色大背景的前提下进行黄蓝色的穿插点缀,力求展现中国传统的美学。
最后一部分就是为视频加上配乐。
Q8:融媒体作品如何从艺术维度进行视觉构思和设计?
主创团队:在视频这方面,我们是以《千里江山图》为基础,以国风审美为典范,巧妙融合了绘画、舞蹈、戏曲、书法、民乐等多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短短的几分钟视频里,输出了一波惊艳时光的传统艺术之美。为了能让观众更有“入画”之感,我们特意设计了开头结尾的舞蹈和戏腔念白,邀请青年艺术家李玉刚及《只此青绿》领舞孟庆旸,将大众熟知的“青绿腰”等舞蹈动作与视频相关元素相结合并进行重新设计,力图在一开场就把所有观众带入到穿越时光的画境中。
在手绘长图的画风上,我们仍然保留了《千里江山图》中山脉的原始韵味,采用工笔画的绘制形式,颜色淡雅清新却不失厚重,元素紧密却不失留白的呼吸感,长轴与视频相互搭配,由长轴的整体画面对视频形成一种艺术性的解读。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初心,各种艺术形式设计相辅相成,更利于此产品的传播。
在视频和长图发布之后,我们还推出了衍生产品手绘长图《大美江山长卷》以及相关的文创产品。“新千里江山图”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文化IP。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已然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中国式审美和艺术化表达为新闻媒体和主流宣传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和破圈思路,将新媒体技术与艺术化表达多元融合,更好地构筑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从而更好地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
从《新千里江山图》的制作到对融合报道的探索
Q9:地方篇在IP上是全国篇的一个延续,那从全国篇到地方篇,有哪些变化或进步呢?
主创团队:从规格上,《新千里江山图》从人民日报新媒体产品变成了中央网信办指导下的融媒体IP主题活动。在《江苏篇》视频发布之后,我们也跟江苏当地的网信办合作,在多个地级市的地标性建筑里播放画卷和视频,我们也收到了许多反馈照片,觉得今年的活动会更热闹、更有融合的力量。
从内容上,它从一图一视频变成了一图一视频、一系列直播活动、一个时光博物馆互动展览、一套文创等。
从形式上,《新千里江山图》从单纯的线上产品变成了线上线下相互融合。传播的形式更加融合,变成了动态与静态、大屏与小屏、线上与线下的多种传播方式。在发布了视频和长图之后,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的直播活动,让江苏十几个地级市相互比拼,看看哪的景点更吸引人,在这过程中也增加了网友互动。
Q10:《新千里江山图》为什么能够出圈?
主创团队:一是挖掘传统,用中国式文化表达讲好中国故事。在新媒体报道中,要善于从传统文化宝藏中挖掘资源、寻找创意,与报道主题宣传相结合,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艺术化表达和年轻态呈现,让传统文化绽放时代魅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从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
二是情感共鸣,让主流宣传更有温度和活力。像是我们在《新千里江山图》中的袁爷爷、不倒翁小姐姐、大熊猫花花,都是希望从年轻人的视野中能够找到共情点。
三是多元融合,用新技术手段助力产品出圈。我们认为,在新媒体端存在一个十秒定律:前十秒钟决定观众是否看下去,后十秒钟决定观众是否能转发。但我们觉得这个定律快要变成五秒定律了。对我们新媒体而言,一个三、四分钟的片子其实已经很长了,因此我们要用技术助力产品出圈。当你去做他人未做之事时,那它就是未来出圈的一个方向,也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四是强化品牌,多形态立体化打造文化新IP。在去年10月我们做出这个产品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地方篇。直到后来有地方媒体、网友问能不能做一个地方篇,后来我们才意识到,其实《新千里江山图》有无限的延展性。比如我们在南京时光博物馆的展馆中,把千里江山图做成一个沉浸式的展览,请了非遗传承人的昆曲小姐姐,穿上视频中的扮相展演,与观众互动;我们又做13个地市直播、尝试制作文创……我们一直觉得新闻不是停在纸面上、停在的手机屏幕中,它有更多的形式和样态出现给大家,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到它到底想传达什么、它的魅力在哪里,它不是处在庙堂之高,而是可以被真真切切感受到的。
Q11:你们是怎样看待融合报道的?
主创团队:我们认为,融合报道是“思想+情感+艺术+技术”。思想,指的是我们依然遵循严谨的新闻性,把新闻应该传达给人民的思想融进去;情感,把大家关注的东西融入其中,就是想要抓住大家的视线,做到情感共鸣,让大家从中感受到情感的力量;艺术,是我们如果融合传统文化,那我们就要从中吸收艺术的养分,让大家愿意看这个产品,大家可能会觉得《新千里江山图》很美,美丽是会抓住很多人的视线,而艺术也确实是会带给人更多的感动;技术,是指我们会运用新的一些技术形式,比如我们在《新千里江山图》中使用的三维技术,以及现在尝试做的XR产品,我们也一直在了解技术类的业态。
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新闻产品,能让大家看到《人民日报》不仅是在做新闻报道,也是在引领中国传媒向着更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当我们去拥抱新技术的时候,能够给大家带来很多新鲜感和新的刺激。
《新千里江山图》结尾的定格画面,我们设计的是一个延展式的画卷,好像这幅画将会永远被“画”下去,而我们对媒体融合报道的探索也会一直持续下去,我们希望它是一个未来向的、有无限延展性的空间,这也是《新千里江山图》落版一直以来所传达的含义。
执 笔:贾司瑒、甘思一,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詹新惠,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