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舆论场 | 北京大学副教授“跨栏”进校门事件:高校开放,需要突破无形之墙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2023-12-20 14:47:25原创
齐鲁蛙眼舆情分析师 王天羽
来源:齐鲁壹点
一、舆情概述
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吐槽了前段时间他“跨栏”进入学校的故事,呼吁北大取消闸机打开大门,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的话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根据李植在文章中的说法,大学自由出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他拒绝查证新规,也没有授权学校使用他的人脸识别信息。加之他本学期在北大没有课,平日很少来主校区,因此最近一天入校时未被门卫认出,李值和门卫在学校里上演了一场追赶大赛,并最终“跨栏”进出校门。
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后,国内各大高校不同的管理制度成为网民比较讨论的对象,封闭式管理、对社会人员预约开放、完全开放孰优孰劣,如何在保障安全与秩序的前提下打造高水平管理的开放型大学,成为近日社会舆论热议的话题。
当事人知乎文章截图
二、舆情数据
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2023年12月13日至12月19日,相关舆情信息3950条。从舆情传播过程来看,12月17日开始发酵。12月18日,主流媒体及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大V纷纷转发、评论,“北大副教授跨栏进出校门”等话题引发广大网民关注,出现舆情高峰期。12月19日,舆情逐渐进入平息期。
舆情走势图(来源: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该事件舆情信息主要集中在微博、客户端和网站等媒体平台。从客户端平台分析来看,今日头条、百家号、网易等社交平台备受网友喜爱,也成为发布舆情的主要平台之一。
信息来源占比图(来源: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媒体活跃排行榜(数据来源: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从信息情感属性分析来看,敏感占比高达89.21%。绝大多数网民认为高校应正视“开放”的呼声,逐步恢复到三年前的开放状态。也有部分网民认为高校开放会为校园安全带来不确定因素,学校职工不应带头违反管理规定。
情感属性占比图(来源: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中出现较多的前四热词分别是开放、大学、北大和进出。从此词云图看,本次舆情焦点是北大的有限度对外开放规定,并不能满足民众对高校开放共享的期待。
关键词云图(数据来源: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三、舆情反应
(一)媒体焦点
【中国经济网】副教授“跨栏”进北大引热议:高校开放应是大势所趋
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校园管理规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规定的制定应该基于实际情况和需求,不能过于繁琐和死板;另一方面,规定的执行也需要更加灵活和人性化,不能简单地一刀切。高校作为公共资源的一部分,其社会职能包括社会服务、公共资源共享等,因此应该尽可能地开放和共享。逐步开放高校也可以让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例如,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应该服务于学生,也应该为社会提供服务。逐步开放高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可以让周边社区的居民也能够享受到高校的优质资源,提高社区的文化氛围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澎湃新闻】北大副教授“跨栏”进出校门引关注,舆论期待更多高校打开校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永谋则认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更能融入社会、更加包容,但并不意味着有围墙的学校就不是好学校。中国主要的大学资源都是国家财政公共投入的,应该适当反馈社会,比如校园绿地、运动场所等可以与社会共享,这些并不是一堵围墙所能阻挡的。
“几乎所有设围墙的高校都认为,不设围墙容易引起安全隐患,学生安全难以保障。事实是,不设围墙固然风险更大,但还没到学生安全难以保障的程度。”刘永谋表示,既想没围墙又想要保障师生安全,这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实可以通过深入调查,结合本校实际施策,比如出台一些弹性的校园开放政策。【红星新闻】北大副教授“跨栏”入校引校园开放之争,记者调查:多所知名院校预约即可进校
12月18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本身就不应该是和社会脱节的,大学需要从社会上汲取养分,而对于很多市民来说,进入大学参观、与大学接触的过程本身也是提升国民素养的过程,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很多人认为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不具备完全向社会开放校园的条件,这一点我个人是不认同的,毕竟还有那么多比清华北大更知名的世界名校,也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储朝晖表示,说到底还是管理理念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上其实并不存在困难,“很多大学管理者认为不开放校园,就把所谓的风险屏蔽在了校园之外,但实际上这么做的弊端是更多的,等于将大学和社会进行了某种割裂。”
(二)网民评论
@诗意溪水p2:之前一直是开放的,带来了哪些问题?
@随风合缘:要开放,在保证在校人员的安全下开放,让更多人去看看,去感受人文氛围
@求真务实TZ:确实没有必要如此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如此行使所谓安全的手段
@923个日夜:好多,都是因为一管就出现了矛盾,这社会,唉!总不会每个人都认可同一件事
@正义凛然青山PA:领导怕出事影响位子
@明月清风相伴0v:何止是北大,许多大学的门卫都要阻拦教师要求刷脸才放行,让人生气,干脆不要去学校不用去讲课!校门口的刷脸机器识别能力很差,一分钟还识别不出来,硬要你摘了头盔、墨镜、帽子、防晒面罩等装备才能识别出来,让人气愤!小区的刷脸机器反倒是很灵敏,秒识别!莫非大学采购的机器有猫腻!
@Jane2A8:李教授是不希望被采集自己的人像信息,又不是拒绝学校的围墙和门禁管理。需要讨论的是人像采集是否是大学必要的措施
@次宝Y72KU:老外一般开校门卡楼门。学校可以自由进,但你想去实验楼教学楼都要刷卡。国内我觉得很多学校是可以学的,但北大清华武大厦大这些景点性质很强的学校,可能要慎重考虑。
@无敌大喵叽:都知道大学是开放包容的,但是一旦有人在里面出事了,可没人管你开放包容有多好,批评的肯定更多,同时还影响学校声誉,学校也是为了自保才迫不得已吧
@机智的橘子pj: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假如开放高校校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进,那不是瞎扯淡吗。且不说个人素质问题。就天天都是旅游团进出校区,相信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也会不胜其扰的。
@淡泊的百灵鸟L9:为人师表,表率作用是啥
@潜伏的黑夜:打开校门,好进去搞直播,拍视频???
四、舆情分析
在本次事件之前,网络上就有不少关于高校该不该开放的讨论,央视网也在今年11月30日关注了高校恢复向公众开放这一话题,足以体现出网民对于高校开放的期盼与关注。围绕高校是否开放的问题,网民的担忧主要集中于大学对社会开放后,校内的安全与秩序如何保证,以及社会人员是否会挤占学校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教师的日常工作产生影响。
北大副教授“跨栏”进校门事件中,保安尽职尽责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校方采集学生与职工的人脸识别信息,其出发点都是为校园安全着想,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毋庸置疑的是,高校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是一方绝对安全、秩序井然的净土。无论何时何地,校园管理规定都应以安全为前提,站在高校管理者的角度,校园封闭化管理自然是最能保证校园安全和秩序的方式。
但是,凭借高墙与大门严防死守,其实是消极懈怠管理思想的外在表现。相比划分区域精细化管理,“一刀切”式的规定往往是最简单粗暴的。高墙在阻挡隐患的同时,也阻止了高校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造成了校园与社会的割裂与脱节。高校作为公共资源的一部分,本应承担起为社会服务的职责,应尽可能地开放和共享,为社会提供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反之,高校通过开放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和趋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长期以往形成良性循环,提升高校形象和知名度。
因此,高校开放是大势所趋,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建议高校在制定管理规定时,既要保证安全性,也要基于实际情况更加灵活富有人情味。比如完善安保措施与门禁管理系统,开放校园公共区域,将门禁移到教学楼、实验室等重要场所。妥善保管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做好技术保障防止信息泄露。在校园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对社会人员进入学习的时间、地点等进行限制,确保不会对学生及教师的日常工作学习产生影响。同时,高校开放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与配合,更加包容的校园环境,离不开校方、社会与相关城市管理部门的共同协调与努力。
相信只要走出封闭管理的舒适区,打破思维上的无形之墙,未来的高校将会与城市更好地融为一体,消除与社会之间的边界,形成开放包容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
(本文转载自《舆情管理参考》第47期)
延伸阅读:针对社会公众到校,郑州大学推出了访客自助登记系统,“完成登记后方可出入校园”。2023年11月13日郑州大学保卫处信息化办公室发布《关于启用社会公众校园访客预约系统的通知》,通知显示:社会公众预约进校参观纳入学校访客系统,请在预约日期的7:30-19:30进校,入校时在大门口扫入校码获取到进校通行码,向安保人员出示即可。
责任编辑:刘道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