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大学回归社会,是应然也是必然

热点新闻 | 2023-12-23 14:41:41原创

许金星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随着北京大学副教授李植的“跨栏”进校引起广泛关注,大学校园开放问题再度引发社会热议。在这一议题中,各高校的不同政策展现出明显差异,各方观点也不尽相同,但就历史经验和时代趋势而言,大学回归社会,是应然也是必然。

首先,从国内其他高校的经验来看,许多高校采取更加宽松的开放政策,与社会沟通更为紧密。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的开放程度相对较高,无论何时,社会人员只需提前提交申请即可入校参观。今年8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发布消息,称学校从今年8月28日起全面开放校园,入校不需要预约,且不限名额,参观人员只需要持身份证、护照等有效证件即可。相较之下,北京大学的开放政策显得相对保守。这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何一些高校能够更大胆地回归社会,而另一些却对此持谨慎态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他认为,大学本身不应与社会脱节,而对市民来说,与大学接触、参观大学是提升国民素养的重要过程。这种相互联系是社会与大学相辅相成的体现。相较于将大学封闭在校园内,开放大学校园对于社会和大学本身都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对大学回归社会的意见更是强调了开放的必要性。从他的调研来看,全国已经有一半的双一流高校对外开放。马亮认为,大学应该以开放为原则,以不开放为例外。他在采访中指出,大学是公共财政支持的机构,既承担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工作,也负有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重要职能。对青少年、周边居民以及有深造意愿的人来说,大学的开放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际操作中,马亮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明确的政策,适当推动大学校园的开放。他强调,开放应该有一定的规则,更加有序和规范。这也是对一些担心管理难题的人的回应,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可以更好地平衡开放与管理的关系。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大学回归社会不仅是一种开放精神的体现,更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需求。全球范围内,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以开放为基调,与社会进行深度融合。国际经验显示,高校开放对于提升学术声望、吸引国际学术资源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开放也有助于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使大学更好地融入全球知识体系。

回到北京大学的案例,尽管学校正在有序推进开放,但相对保守的态度仍然引发争议。对此,我们可以理解学校在平衡校园秩序和社会需求之间所面临的压力。然而,正如储朝晖和马亮所建议的那样,可以通过明确政策、适度推动校园开放,以及规范大学内的公共资源开放,来解决这一难题。

开放大学校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细致谋划,但这是一个积极且必要的方向。对于管理上的担忧,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采取更有序的方式,创造一个既有利于学术研究、又对社会有益的环境。

总的来说,大学回归社会,是应然也是必然。这不仅符合国际潮流,更符合高校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本质。大学开放,社会受益,而大学本身也能在开放中获得新的动力。这一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敢于创新,推动大学在开放中找到平衡点,从而实现大学真正地回归社会。

(大众新闻客户端 许金星)

相关链接:

蹲点调查|高校大门何时开?

责任编辑:韩雨婷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