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积石山地震和355年前山东郯城大地震:同和异的启示

热点新闻 | 2023-12-24 12:26:23原创

大众新闻客户端 周学泽

据新华社报道,截止到12月22日下午,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灾后现场排查搜救工作已经结束,经核查确认无失联人员,工作重心正全面转向受灾群众安置和受伤群众救治。

甘肃积石山地震告一段落,让人想到355年前发生在山东的一场大地震:山东郯城大地震。12月22日,山东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总工程师、研究员王志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甘肃积石山地震和清朝康熙年间1668年7月25日晚发生在山东郯城的大地震,虽然不是一个量级,但两次地震的震害又有相似的地方,对于今天防震救灾工作有很多启示。

甘肃积石山地震和355年前山东郯城大地震相似的地方有:

一是两次地震都是地球构造活动的结果,与活动断层具有密切的关系。已有的地震地质研究资料和初步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甘肃积石山地震为逆冲型破裂,位于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和隆升较为强烈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其发震构造是积石山东缘断裂,属于晚更新世活动断裂。而郯城大地震是发生在中国东部最活动的郯庐断裂带内,其发震构造是全新世活动的安丘-莒县断层面。《康熙郯城县志》收录的县令冯可参写的《灾民歌》所云“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正是描写了郯城大地震时惊天动地、山河改观的强震状况。

挖掘机在青海砂涌现场处理淤泥。图源:新华社

二是两次地震都有沙土强烈液化现象。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发生地震后,震中距青海省省界最近距离5公里,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的金田村和草滩村,由地震引发了局地砂涌,两个村被淤泥包围,造成20名群众失联。专家解释,这是地下深处的含水沙土强烈液化的现象,液化沙层受到挤压,就会直接达到地表,形成我们看到的“砂涌现象”。

郯城大地震存在更广泛的砂土液化现象。当时的郯城县令冯可参主持编写的《康熙郯城县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其时,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沟浍皆盈。移时即消,化为乌有。人立地上,如履圆石,展转摇晃,不能站立,势似即陷。移时方定。阖邑震塌房屋约数十万间。其地裂处,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其陷塌皆如阶级有层次。裂缝两岸皆有淤泥细沙。”其中的“裂缝两岸皆有淤泥细沙”,正是“砂涌”的明证。冯可参《灾民歌》中的“忽然遍地涌沙泉,须臾旋转皆干没。开裂缝坼陷深坑,斜颤倾欹难驻足”,也是对“砂涌”现象的概括。

甘肃积石山地震和355年前山东郯城大地震也存在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震级不同,郯城大地震为8.5级,其能量是积石山地震的2000多倍,造成的灾害有较大差别。甘肃积石山地震的震级和灾害范围相对较小。12月22日,应急管理部发布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烈度图。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最大烈度为Ⅷ度(8度),等震线长轴呈北北西走向,长轴124公里,短轴85公里,Ⅵ度(6度)区及以上面积8364平方公里,其中甘肃省5232平方公里,青海省3132平方公里。

清代郯城大地震的震级更大,灾害范围更广。郯城大地震以郯城、临沭、临沂中心城区为震中,震级为8.5级,史称郯城大地震,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最强烈的一次地震,震中烈度高达XII度(12度),即最严重级别,波及了410多个县,鲁、苏、浙、皖、赣、鄂、豫、冀、晋、辽、陕、闽诸省及朝鲜均有震感,震中周围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多个州县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共导致5万多人死亡。

其次,两次地震发生的地理条件不同,地形坡度等存在较大差别,在砂土液化方面也存在不同。本次地震发生地积石山,紧邻青海,大致处在我国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交界处,高山和高原交错,海拔较高,地质地貌比较复杂。山东郯城大地震发生在我国第三级阶梯,北面是平均海拔400多米的沂蒙山区,但震中郯城、临沭、临沂中心城区的主要地貌是平原和丘陵,山地较少。

专家在临沂市临沭县干沟渊村找到郯城大地震形成的喷砂裂缝遗迹,中间浅色区域就是当时的喷砂裂缝(砂线)。图源:山东省地震局

地形地貌上的差异,导致灾害形式有所不同,这在砂土液化上表现得比较明显。积石山地震因为处在高山峡谷或高原谷地,砂土喷涌是“先液化后泥流”,含水沙土先由下到上、由地下深处到地表喷涌,再由上到下、由地表高处到低处形成泥流。我们看到,积石山地震“局地砂涌”的主要受灾区是在低洼区,已报道发生“砂涌”的青海省海东民和县中川乡的金田村和草滩村所遭受的淤泥之灾,即地震砂土液化和泥流两种灾害类型叠加所致。

郯城大地震因为地形相对平坦,砂土喷涌之后形成泥流的情况较少,其死亡人数众多,主要是受地震地表破裂带、强地震动以及其他多种因素影响。据史料记载,郯城大地震,造成地裂、地陷、山崩等大量地表破坏及严重的次生灾害,至少有10座城池在地震中遭到洪水袭击;由于河水溢决堤,使数万人溺水而亡;由于水利破坏,河水淹没了大量土地,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因此,郯城大地震导致的“水灾”,也是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之一。

郯城地震史料记载:郯城“房屋倒塌一空”,“震塌房屋约数十万间”;沂州“民房尽倒”;莒州“城郭庐舍俱坏”;沂水“坏官民舍一万三千二百七十余间”;莒县“共压毙在册人丁5万余人,死尸遍野,不能殓葬者甚多”。

甘肃积石山地震和山东郯城大地震在时间和距离上相隔很远,但两场地震都带来了重大生命财产损失。今天,我们的抗震救灾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对地震依然不可等闲视之,两场地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对我们辩证防治地震灾害有许多启迪。

王志才认为,一是城市规划和村落选址,要避开活动断裂带,离开河岸和低洼之处。有些房屋的选址不正确,选在了抗震不利地段,易受到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的影响,其中包括崩塌、滑坡、砂土液化和泥石流等。

根据建筑规范,在地震活动断层位置比较明确的情况下,重要的建筑要和断层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一般民用建筑,像山东这种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地区,要和地震活动断层保持100米-200米;农村,至少要和活动断层保持15米-30米以上。地震和水灾、泥石流往往产生因果联系,现实地震中被水侵、滑坡、泥石流掩埋的例子有很多,建筑物要避开陡峻的山地和河边。

二是建筑物要符合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地震发生后,伤亡主要由于房屋倒塌引起。倒塌破坏的主因是抗震能力差,特别是年代较老的土坯、土木及砌浆缺乏粘结力的砖房容易倒塌。因此,务必高度重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

(大众新闻客户端 周学泽)

相关链接:

造成积石山地震的“逆冲型破裂”,究竟什么来头?

积石山地震“局地砂涌”,原因何在?有何警示?

关注甘肃6.2级地震:两种应急响应为何“各提一级”?

相隔4000年、距离5公里,两场灾难为何如此相似?

责任编辑:韩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