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冷知识出圈
文化观察 | 2023-12-25 09:03:06原创
朱子钰 来源:大众日报
近日,95后博主李右溪科普甲骨文知识的视频火了,60多万网友抖音蹭课。其实,早在今年2月,李右溪就曾“挑战全网最冷门专业”,凭借甲骨文专业毕业生的独白获得关注。甲骨文就此成为她的流量密码。
靠甲骨文走红,从平台来看,带有一定稀缺性。作为世界古典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自源文字,甲骨文背后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意义重大。但因为与我们日常生活关联较少,人们常常把晦涩难懂的甲骨文视为冷知识,束之高阁,放进历史的橱窗。即便拥有众多科普博主的网络平台,专门讲述甲骨文的人也是少之又少,李右溪“科班出身”,深入浅出的讲法,满足了大众好奇心与求知欲,独树一帜在意料之中。
此外,和一些人文社科专业相比,甲骨文的冷门表现在多方面。曾经“一片甲骨惊天下”,从第一片甲骨发现到现在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已经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材料上,累计有4500多个单字,其中只有1600多个单字被学者释读,占比不到一半。中国文字博物馆曾面向全社会发出“悬赏”,破译一个甲骨文奖励10万元。2018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蒋玉斌拿到了这一奖励。5年后,中国文字博物馆才公布了第二批获奖人员名单。可见,甲骨文一个字的破解是实打实的硬骨头。
做好这门研究,挑战更大。学者们孜孜不倦,皓首穷经。更难的是已知信息太有限,投入大,产出慢。想要获得新的突破,就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如果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很难坚持下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甲骨文“冷门绝学”的境遇。
研究甲骨文或许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社会经济价值,但其存在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凡解释一字即化作一部文化史,甲骨文内容丰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世界的记忆”,为研究人类文明史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早已超脱了单纯的有用与无用,而是站在了更高的历史方位。
在互联网收获大流量,再一次印证了甲骨文的独特魅力,穿越历史长河,依旧焕发光彩。甲骨文正成为中国文化的超级IP,更多与现代生活连接的方式一一解锁:一套甲骨文表情包广受欢迎,被累计发送了900多万次;北京一家设计院以殷墟甲骨为主体,打造了一座线上文旅小镇……
冷知识出圈是一个好的开始,科技发展、文化跨界,为冷知识架起了一座座与大众沟通的桥梁。当冷门绝学走入大众视野,促使更多有兴趣的年轻人加入这门学科的研究,不断充实人才队伍。同时,仅凭一腔热血还不够,能否有更完善的政策保障,更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保驾护航,使他们真切看见发展的前景,鼓励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也是冷知识出圈应该带来的反思。(大众日报记者 朱子钰)
责任编辑:杜文景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