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万买小米汽车?雷军:请尊重一下科技
热点新闻 | 2023-12-28 19:26:55原创
董婉婉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在高调宣布跨界进入汽车赛道1003天后,小米造车迎来新的进展。
12月28日14点,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亲自主持召开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主题为“跨越”。被雷军称为“媲美保时捷和特斯拉”的小米汽车也揭开神秘面纱。
小米造车,从早期多次否认,到2021年3月宣告启动,再到此次公示,已有七八年时间。在此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风起云涌,多家造车新势力崭露头角,后来者小米汽车是否可以分到一杯羹?
14.9万不用讲了
在这场备受关注的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雷军在开篇公布了小米汽车的发展目标。他表示,小米汽车从底层核心技术出发,用十倍投入做一辆好车。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时间里,小米汽车对电机、平台架构、自研CTB一体化电池、压铸、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以及首款车SU7的设计等进行了讲解。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量产车的售价,这次发布会没有提及。对于此前传言的小米汽车首款车起售价14.9万元,雷军表示,同等性能和配置的产品售价都在40万元以上,“不要再讲9.9万了,不可能的,也不要再讲14.9万,我们还是要尊重科技,小米SU7是有理由的贵。”
造车,被雷军喻为小米发展史上最重大的决定之一。
2021年3月20日,小米正式官宣进军造车。当时雷军表示,“小米汽车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小米将以巨大的投入、无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来面对这个全新的旅程。”
过去的1000多天,外界一直在关注小米造车的进展。
11月15日,小米汽车首款车型小米SU7的申报图出现在最新一期的工信部申报目录上。如今,随着小米首款车型的到来,雷军“人生最后一次创业”也即将迎来新的验收阶段。
造车对小米至关重要
雷军的最后一次创业是在拿小米的前途做赌注吗?
事实上,在起步阶段,小米一直在为造车业务持续输血。小米集团2023年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小米集团研发支出为87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73亿同比增长19.4%,主要是由于与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相关的研发开支增加所致。
这一数字在2023年三季度业绩报告中体现的更明显,三季度小米研发支出达到了50亿元,同比增长22.0%,创下新高。同时,财报还透露,小米三季度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为17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手机市场持续低迷,几乎所有品牌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从2023年财报可以看到,小米通过海外市场的发力,已经初步走出了颓势,但也埋藏着不少隐患,特别是2024年华为回归后,小米走向高端的路更加艰难,小米汽车的问世或成为小米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毕竟在互联网大厂的新赛道中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就是新能源汽车行业。
小米执着于造车的原因还跟目前新能源市场并不饱和有很大关系。据悉,在燃油车的种类中,传统乘用车占比达到了77.6%;而从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来看,全国仅一二线城市达到了30%左右,三四线城市缺口更大。
市场整体依然向上。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11.1万辆和2693.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和10.8%。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4年,汽车整体销量将在3100万辆左右,新能源乘用车市占率将达到43%。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也表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有望达到1300万辆,增速约40%,整体渗透率超过40%,乘用车领域单月渗透率更是有望超过50%,迎来产业发展重要里程碑。他认为,有机构给出1100万辆的预测“略显保守”。
后入局者挑战巨大
风口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能抓住。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市场变得愈发“内卷”,同时车企之间的竞争更是残酷激烈,如威马领头、天际、自游家NIUTRON、恒驰、爱驰、雷丁等造车新势力先后曝出经营不善,陷入生存危机。
除了行业洗牌之外,头部车企们在今年还掀起了三轮“降价潮”。不管小米汽车最终在哪个价位段定价,都会面临高饱和的竞争。更为关键的是,几乎在每个价格区间内、路线定位上,都已经布满了不同的车企,对后入局者来说挑战巨大。但到了这一步,小米已经没有了回头路。
业内人士认为,智能电动车正处在竞争最激烈的淘汰赛阶段,小米汽车下场太晚,赶上了内卷最厉害的阶段。
对于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进军汽车行业,张永伟认为,第一批跨界进入汽车行业的是互联网色彩比较重的企业;小米等信息通讯领域的企业跨界入圈,是为了抓住智能化的机遇,这是第二批,“如果说第一批改变的是理念,带来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文化,这一波力量的进入则是改变了技术,带来了我们对汽车智能化的新定义,带来了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
马上迎来自己的造车元年,小米汽车最终表现如何,仍待市场检验。
(大众新闻客户端 董婉婉)
相关链接:
责任编辑:韩雨婷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