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城市品牌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2023-12-29 10:28:03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进一步推动思想、文化、信息的传播与共享。这就要求地方城市加强品牌舆论生态建设,丰富品牌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影响力,为实现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结合互联网舆论数据,基于主流舆论观点,盘点出2023年舆论场中优秀城市品牌塑造的建设案例,总结出过去一年中品牌建设出现的新特点,分析研判未来可能面临的机遇及挑战,以期为我国舆论生态建设及品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方向。“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淄博烧烤”“西安大唐不夜城”“天津跳水大爷”“《狂飙》带火广东江门”“摇滚之城”等,成为2023年城市品牌建设中让人印象深刻的突出代表。与之相关的“湖山”“盛唐文化”“薪火”“文旅局长”“烧烤节”“8A级景区”等成为城市品牌话题热词云图中的高频词,直观呈现了2023年大型国际赛事IP、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热门影视剧、本土音乐文化等在城市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热点话题词云图
梳理网络公开的城市品牌建设内容,
其影响力具有哪些鲜明特点?
01
依托大型国际赛事IP
成都、杭州持续丰富城市内涵
城市“出圈”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与时俱进、变化创新的过程。网络时代开放包容的特质,决定了城市符号可以被注入更多元素。当下的城市“出圈”,靠的是极具本地特色的差异化记忆点。面对这种发展形势,四川成都、浙江杭州等老牌“网红”城市也纷纷发力,借助于大型体育赛事,向世界展现出多样魅力,搭建出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舞台。除了精彩的体育竞技,从成都大运会的“蓉宝”再到杭州亚运会的“江南忆”,城市形象、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亦乘着赛事东风传播到全球。
千年古城把准新机遇、开辟新赛道,成都、杭州借体育赛事传播城市活力与增长潜力。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举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举办。借力体育盛会,成都和杭州城市品牌形象随之提升,并吸引了一大波流量。杭州因为亚运筹备频登热搜,除了实现亚运历史上首次以“数实融合”的形式点燃主火炬塔,地铁车厢内的智慧车窗、公园内可无线充电的座椅也引发舆论聚焦,网民戏言“给杭州一个亚运会,还大家一个‘赛博城’”。借着大运会的热度,今年双节期间,成都推出了后备箱集市、文化展示、旅游互动、农事体验等各类活动300余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群众耳目一新。
体育盛会带动城市品牌“迎风”升级。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大型体育赛事的意义,更在赛场之外。体育盛会虽然已经落幕,但城市的运动氛围却持续升温。大运会的成功举办,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面向世界做了推广。亚运会会徽“潮涌”、吉祥物“江南忆”、火炬“薪火”、奖牌“湖山”体现了丰厚的江南意蕴、鲜明的中国气派,杭州城市品牌“迎风”升级。
02
传统文化“邂逅”现代表达
西安、洛阳打造历史名城品牌
一座大唐不夜城让西安的盛唐气象火遍全国,洛邑古城下汉服花样打卡使洛阳与汉服文化深入人心。近年来,一些城市深挖自身传统文化优势,打造多元业态形成产业链,在推动文旅融合过程中借力传统文化成功塑造城市品牌。
西安将文化内涵嵌套进多样旅游场景,对诗答题增强游客参与感。十三朝古都和盛唐文化是西安的重要文旅资源,也是其在城市品牌建设中最独特的比较优势。西安市在大唐不夜城中充分体现盛唐文化内涵,增强游客沉浸感、体验感。景区在街区设计、展览陈设、演艺项目、商业业态上都紧紧围绕“盛唐文化”内核进行延展,从而让西安与盛唐文化通过大唐不夜城这一场景紧密联结。
此外,当地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具有互动性、体验性的项目,增强游客参与感,借力短视频成功出圈。比如,大唐不夜城立足诗歌这一元素,设置“一步一诗”串灯,让游客边逛街边对诗;打造“华灯太白”演艺项目,带观众沉浸式感受李白创作过程。今年还推出了“盛唐密盒”,将对诗、创意答题融入机智幽默的情景化演出,多次火上热搜。在官方的带动下,一些自媒体博主也身着汉服在景区内与游客直播对诗,民间高手的精彩表现在视频平台广泛流传,“去不夜城找李白对诗”“没文化都不敢来西安了”成为城市宣传的一部分。汉服产业优势叠加舆论注意力,洛阳深耕细作强化历史名城品牌。同样是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在“汉服经济”上做足文章。2017年洛邑古城开园迎来大量游客,在龙门石窟、白马寺等知名旅游资源加持下,一步一景的汉服打卡风潮渐起。洛阳抓住机遇,着力打造“汉服友好型城市”,推出免费化妆、汉服礼仪培训班、穿汉服免费坐公交地铁、进景区,让游客充分感受到诚意。同时,从汉服设计制作、妆造培训、摄影跟拍、租赁销售、演艺娱乐、文化教育等方面打造产业链。随着游客对汉服款式、妆造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洛阳还提前布局,成立汉服研究院和洛阳时尚产业研究院,在行业内深耕细作,推动产业升级。此外,当地通过举办2023汉服时尚设计周、国风华裳文艺夜游盛典、中华民族服饰艺术展览等活动,促进“汉服+演艺”融合发展。
03
立足本土音乐文化土壤
石家庄、武汉上下协力缔造城市品牌
2023年国内演艺市场较为火爆,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达4.42万场。其中,音乐、戏剧类活动成为不少非一线城市打造城市品牌形象的施力点。
摇滚快闪活力满满,石家庄在“Rock Home Town”舆论调侃上巧做文章,挖掘音乐市场潜力。自官宣要打造摇滚之城以来,石家庄已邀请130多支知名摇滚乐队,开展摇滚音乐惠民演出100多场,举办石家庄原创音乐节、滹沱音乐嘉年华、滹沱音乐节等多场大型音乐演出活动。
石家庄打造“摇滚之城”的走红背后,也是对这座老重工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带来的摇滚文化底蕴的挖掘——最早的摇滚杂志《通俗歌曲》《我爱摇滚乐》在这里诞生,低门槛的LiveHouse为摇滚乐队成长提供了物质土壤,也涌现了以万能青年旅店为代表的一批批摇滚乐队或歌手。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存资源,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塑造展示了城市精神品格,也打开了全国市场。另外,当地在宣传过程中,石家庄在其被舆论“直译”为“Rock Home Town”上巧做文章,让这个原本有些调侃意味的名字被赋予了“名副其实”的含义,被再塑造成为了城市的新招牌,充分展现了当地政府的胸怀和创造力,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商业、惠民两手抓,武汉政府与各界共同缔造城市文化标签。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中部文化之都”,重要消费群体聚集的“大学生之都”,地理辐射能力强的“九省通衢”,2023年,武汉演出市场迎来火爆。据统计,截至7月6日,武汉共有30名艺人共计举办46场演出,这一数据仅次于上海、广州、北京三个一线城市,位居新一线城市之首。且除头部艺人的大型演唱会外,武汉暑期话剧、音乐节、LiveHouse等类别演出也表现火爆。而与此同时,武汉相关部门还广泛开展群众性、公益性、常态化的普惠性演出活动。充分挖掘民间和专业力量,发动本地文艺团、民间表演团体等,以惠民演出的形式,将各类文艺演出送出剧院,送进景区、公园、博物馆、街道社区。仅“十一”假期,便有涵盖戏曲、歌舞、木偶、话剧、儿童剧、杂技、交响乐、曲艺等领域的112场惠民文艺演出,给市民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充分展现了上下协力、共建共享的共同缔造精神,同时也将本地群众的参与响应纳入城市品牌打造之中。
04
敏锐感知流量变化
淄博、天津抓住城市品牌传播机遇
在网络时代,流量也是生产力。当下,以流量为抓手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价值,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城市的走红,既有互联网传播的偶然因素,也是城市综合实力、发展理念、文化底蕴、治理温度等多重因素相互支撑、共同形塑的结果。
敏锐感知流量变化,趁热打铁抓住机遇,顺势而上、主动作为,传递好客淄博城市品牌。2023年4月,“淄博老板娘为赶高铁小伙1v1烤串”等事件推升了淄博烧烤的舆论热度,淄博烧烤出现了“网红”的趋势。
淄博市及时敏锐地觉察到烧烤旅游的潜力并迅速整合资源。市委市政府从交通运输、社会治安、市场监管、食品安全等多个方面发力,将淄博烧烤的旅游推广上升为全市团结一致的城市品牌打造行动。随后,趁热打铁,召开“烧烤新闻发布会”、成立行业自律协会、强化食品安全检查、规范交通住宿市场、筹办“淄博烧烤节”、增设21条定制烧烤公交专线、联系增开高铁专列、发布烧烤地图、开放青年驿站、推介两日游攻略,淄博市在短时间内就密集打出了全方位服务保障行动的组合拳。各项措施在“网红”趋势出现之时顺势而上、主动发力,好客淄博、诚信淄博的城市品牌建设成为省域及城市品牌优秀案例。
“跳水大爷”在喊话,“泼天富贵”的舆论注意力被天津稳稳接住,服务的细微之处体现城市温度。2023年8月,天津狮子林桥跳水大爷走红网络。“生存一分钟,快乐60秒”的口号让大爷们成了全网顶流,舆论更是将狮子林桥戏称为“8A级景区”。然而,跳水是一项高风险运动,大爷们和绝大多数跳水者都不是专业跳水运动员,如果入水姿势不对,很容易出现危险。若强制禁止跳水,不仅扫了游客和兴,也对天津城市品牌造成负面影响。当地社区、城管、交通等部门都派出力量到现场维护秩序、参与救援。突如其来的流量并没有让天津慌乱,天津政府做出迅速而柔性的管理决策彰显出城市温度。有网民一针见血评论道:当“泼天的富贵”到来时,能不能接住才是城市品牌建设最大的考验。
05
热门影剧推动城市出圈
江门、大理借风使力讲好地方产业故事
故事赋予品牌价值。如何讲好城市故事,是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影视+文旅”的融合,便是讲好城市故事的重要探索。有媒体评价,“艺术的光影照亮丰富多彩的城市,为城市表达提供了灵动鲜活的出口”。影视剧作为还原性极强、感染力深刻的传播方式,成为独特城市风韵呈现难以被替代的载体。
热门影剧出圈,为江门城市品牌走进公众视野提供了契机。今年年初,电视剧《狂飙》收视“狂飙”,也带火了取景地广东省江门市。这座曾孕育《让子弹飞》《误杀2》等多部爆款作品的城市,颇具侨乡特色的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梅家大院等吸引不少游客打卡,也持续通过摄像机向全国展示着当地五邑文化和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当地也借《狂飙》走红,推出“跟着《狂飙》江门游”等主题文旅线路,围绕侨乡文化、华侨建筑打造地方文旅品牌,并相继推出新会陈皮、“侨都咖啡”等消费品牌产品,同时利用江门“天然摄影棚”优势吸引影视企业入驻、取景,进一步拓展城市品牌覆盖领域,扩大城市品牌矩阵规模、释放城市品牌影响力。
大理“借风使力”,影像空间的城市气质反哺真实城市,为城市品牌塑造提供了新素材、新动力。同样于年初走红的《去有风的地方》,通过扎根云南古朴宁静的自然风光,展现了极具诗意的叙事空间,带火了春节期间云南大理的旅游市场。当地也“借风使力”,通过“去有风的地方”“有一种生活叫大理”“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等话题设置引流,并推出相关主题旅游线路,借此影视剧带来的城市气质,进一步深化“七彩云南”文旅品牌形象感知。
启示借鉴
从2023年城市品牌打造经验来看,城市品牌出圈方式各不相同。鉴于各地自身条件各异,城市品牌建设经验思路可供学习参考,但不可盲目跟风。创建极具辨识度的中国品牌城市,还需精准定位本地独特优势,寻找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特色资源,从特色出发找准定位。因地制宜挖掘本地特色,“走特色化路,打差异化牌”。
城市品牌建设能够助力城市治理水平、城市经济发展等。但正因为此,一些地方治理者在树立城市品牌、追逐城市形象提升过程中,容易将注意力过分投注在“外部”,忽略本地群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因此建议各地方在打造地方品牌的过程中,需重视本地群众参与共建共享,把握经济效益与民生需求的平衡。
通过一些“网红”城市火爆“出圈”的经验,也应该看到,流量经济往往来去匆匆,而城市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一方面,要坚持守正创新,在供给侧持续发力;另一方面,也应聚焦产业赋能,让产业与品牌互为支撑。
在文化出圈类城市的品牌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品牌建设与宏观发展规划的相互契合,尤需做好风险前瞻等研判工作。一方面,城市品牌建设应与宏观发展规划等相契合,将中国故事与城市故事同频共振引起共鸣;另一方面,城市品牌建设需重视预判潜在风险,以防在形象塑造、主题宣传和策划活动方面伤害部分民众情感或触痛负面记忆,给城市形象造成较大不良影响。
责任编辑:张铭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