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年入选全国双百强!看“德州制造”硬实力
贺莹莹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1-04 14:45:34原创
12月30日,德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孙洪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汝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楚华卫,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促进中心主任刘红出席,介绍德州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德州市工信局全面落实全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推进大会各项工作部署,坚定不移抓实产业链“链长制”。1-11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7%,居全省第5位。连续3年入选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62位)、中国数字城市百强市(第63位)。
精准布局
构建产业链推进机制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选12条标志性产业链,明确细分领域、细分行业,倾斜要素重点发展。优选79家优质骨干企业担任“链主”,对“双50强”和 219家关键企业重点培育,打造产业链“强企方阵”。二是强化顶格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链长”,谋划产业发展,部署工作任务,带头调研企业、延链招引和走访洽谈。三是完善工作体系。抽调35名专职招商人员入链集中办公,督促县市区成立实体化推进机构,理顺市县协同联动机制。
精准谋划
强化项目支撑力度
一是对接招引强势起势。今年以来,各产业链链长带队外出招引240余次,全市新开工标志性产业链项目301个,到位资金201亿元。高规格召开全市“双招双引”推介会,24个优质项目集中签约,签约金额超过247亿元。高标准开展“遍访总部”,市县联动、链长挂帅,密集走访239家外地总部,与在德“老东家”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达成新的合作项目85个,总投资382亿元。
二是技改提升加速成势。1-11月份,全市113个省技改导向目录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7.7亿元,130个市级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216.3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投资62亿元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产业化项目、投资6亿元的集成电路用高纯溅射靶材生产项目已通线量产。高端化工产业链推进恒升园区扩区成功,新增园区面积79.52公顷,总面积达到5.01平方公里。
三是智改数转全面聚势。累计建设5G基站1.1万个,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100%,全省创新首发数字经济“用云量”指标体系。实华化工、立尊焊丝等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2023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欧瑞电子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典型案例(全省2家),世商焊材入选工信部5G工厂。2个项目入选省级“产业大脑”,5个项目入选省首批“数字经济总部,128家企业入选省级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DCMM)试点。获批省级“晨星工厂”189家、试点园区2个、试点县2个,新增省级数字经济园区4个,数量均列全省第1位。
精准施策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一是抓要素赋能。组织各产业链分析产业运行情况,逐个研究推进产业布局、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破解之策。今年各产业链共开展调研380余次,为企业解决困难140余个,10个项目获批省专项用地指标1591亩。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向金融机构推介167家专精特新企业贷款融资需求36.5亿元,持续增添企业发展动力。落实“助企开门红”政策,对营收增长快,带动能力强的“链主”予以奖励。
二是抓对接合作。今年各产业链召开大型峰会、展会论坛,对接高校院所、基金等170余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密集对接中国半导体协会、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等大院大所20余家,深度开展合作。食品加工产业链组织企业参加2023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山东)交易博览会,现场签约突破1000万元。纺织服装产业链举办中国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峰会,邀请中纺联专家为企业把脉问诊、指导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对接山东大学等高校,签订13项产学研合作协议。
三是抓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一链三中心”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落户德州。新一代信息技术、食品加工、高端化工产业链成立产业创新应用研究院,德州学院中兴通讯数字化产业学院正式揭牌,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揭牌成立。纺织服装产业链与威海迪尚集团,达成纺织创新联合体合作项目,40余家企业纳入供应体系。
四是抓产业集群。太阳能光热应用装备和生物产业示范基地顺利通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分获四星级、三星级。化工新材料、大豆玉米深加工产业获批省“雁阵形”产业集群。天衢新区电子信息、夏津新型纺织、乐陵调味品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齐河县获评省工业强县、乐陵市获评省民营经济先进县。
五是抓营商环境。开展“十百千万”工程,服务对象覆盖规上企业、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等广大市场主体,构建服务企业高效对接机制。在市级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全面打造“新时代德商”品牌,对勇于创新、贡献突出的优秀企业家进行广泛宣传报道,营造尊重、关爱、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答记者问:
明年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方面将有哪些新的动作?
孙洪昌:2024年,德州市工信局将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突破口,稳步推进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聚焦高端化发展。坚持优质项目招引与企业技术改造同步推进,以打造12条标志性产业链为主线,编制《德州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持续开展“遍访总部”活动。加力实施15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打造制造业“一链三中心”创新平台,赋能产业研发创新。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打造全国知名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生产基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是聚焦智能化发展。坚持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同频共振,健全“用云量”指标体系,“一月一行业”举办数字化转型现场会,分行业选树数字化转型案例,推动首席数字服务官(CDO)增量扩面,力争完成60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打造10个数字化应用场景,10个特色型、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1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培育15个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三是聚焦绿色化发展。坚持节能降碳与循环利用同向发力,开展绿色节能产品、技术推广应用,健全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强4个省级以上绿色园区。以废钢铁、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为突破口,推动5个省级化工产业园完善“一园一图谱”产业规划,创建资源循环利用示范标杆。
四是聚焦集群化发展。健全优质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省级以上单项冠军15家、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开展融链固链对接活动100场以上,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实施“一县一集群”培植计划,力争年内新增1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项目推进是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的有力支撑,请问2024年市工信局在项目建设推进方面,将有哪些新举措?
田汝勇:市工信局始终高度重视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把企业技术改造作为推动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突出来抓。1-11月份,我市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10.7%,居全省第5位,113个省技改导向目录重点项目和130个市级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全部开工、推进顺利。2024年,市工信局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高标准谋划项目,筑牢项目建设基本盘。紧密结合国家、省重大政策和产业规划布局,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行业、关键领域,谋划一批引领性强、支撑作用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目前,全市共谋划储备工业技改类项目495个,其中,工业重点技改项目150个,总投资750亿元,年度投资208亿元。
二是加速度推进项目,构建项目建设示范林。利用好“三库两平台”,对省市重点技改项目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及时掌握项目建设一手情况,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发展之“稳”。
三是提升全方位服务,打通项目建设高速路。加大政策供给,研究制定技改方面的政策工具包,通过适当普惠型奖补激励企业投资新上项目。持续实施“技改一号工程”,加强纵向争取对接、横向部门联动,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对重点技改项目建设过程中用地、用能、用水、融资、污染物排放等要素需求逐一摸底建立台账,专班跟进落实情况。力争全市工业技改投资整体再上新台阶。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德州“一号产业”,历经十年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靓丽的产业名片,请问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情况如何?
楚华卫: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倾力培育,产业发展全面起势,实现了从无到有到多点开花的跨越,初步形成了硅材料、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终端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天衢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上企业10家,2022年实现营收66亿元。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塑强发展优势。德州成为有研在全国投资布局规模最大、业务领域最广的基地,总投资97亿元、落地大尺寸硅片、高纯溅射靶材等7个项目。封测行业全球前3的威讯半导体在德州落地建设亚洲第2个生产基地。恒芯电子、英望科技发展势头强劲,华威、天忆达手机制造项目相继落户,消费电子产品畅销“一带一路”28个国家和地区。
二是实施链式发展,打造产业地标。有研艾斯12英寸大硅片项目通线量产,有研亿金高纯溅射靶材项目正式投产,有研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8英寸、12英寸硅片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0%、20%,高端溅射靶材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华科半导体传感器芯片基地投产,与乌兹别克斯坦企业签署共建传感器芯片“两国两园区”项目。临邑“侗芯谷”半导体产业园、庆云锂钠电新能源产业园快速发展。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培优产业生态。成功举办2023中国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德州)峰会,德州市半导体行业协会正式成立。德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应用研究院成立,已签约重点研发项目15项;德州学院与山东有研半导体、山东有研艾斯共建“山东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目前拥有研究人员50余人,博士占64%。组建基金联盟,引进基金机构26家,总规模35亿元。
在构建服务企业高效对接机制方面有哪些打算?
刘红: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服务企业高效对接机制,纾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从2024年起,将结合全市实际,开展市县领导干部服务企业发展“十百千万”工程。重点支持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个转企” “小升规”等梯次培育企业、招商引资落地并具备开工建设条件的企业。
一是“十团助十链”聚焦要素保障。围绕12条产业链,聚焦创新、融资、人才、审批、贸易、用地、用能、环境保护、市场监管、权益保障等关键要素,组建“要素保障团”,重点解决要素资源保障不足、权益保护存在短板等问题,推动“链长制”实现新跃升、营商环境打造实现再优化。
二是“领导帮百强”聚焦问题解决。由市级领导牵头对接“双50强”企业,做到“三问三促三直达”。听取企业问题诉求和意见建议,了解各级惠及企业政策落实情况,政企协同确定企业近3年跨越发展方向和支撑措施,力争再培育一批突破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强企。
三是“千人联千企”聚焦政策落实。优选市县熟悉企业的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帮包规模以上重点企业,深入对接企业开展政策大宣讲、企业大走访、基层大调研和问题大解困。
四是“万企升级”聚焦企业梯次培育。优选万家企业,建立“种子”“个转企”“小升规”“高企”“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和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库,同时用好科创平台、中小企业双创平台、小试中试平台、小微企业融资平台等载体,促进研发成果向项目转化、成熟项目向市场主体转型,形成好企涌现、万企提升的生动局面。
(大众新闻客户端 贺莹莹)
责任编辑:张海峰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