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与一所大学的“航空”梦
王凯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1-04 08:00:00原创
大学,让城市青春有活力;
城市,让大学厚实接地气。
12月28日,滨州学院正式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演绎了一场城市与高校的双向奔赴。
这是一次值得铭记的历史质变!
这一质变,是由这座城市与这所大学长久深厚的发展量变支撑、推动。
更名,见证着滨州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见证着几代滨州人的热切盼望,见证着这所高校69年的办学史和17年航空办学的高质量积淀。
一座城市与一所大学的结缘,尽历风雨沧桑来时路。
1952年10月,地委专署机关由惠民县城迁至北镇。
始建于1954年的北镇师范学校,起步于庄稼地、小平房,没几间教室,没几个老师,没多少学生。
1954年,成立北镇师范学校;
1958年,改建为北镇师范专科学校;
1983年,更名为滨州师范专科学校;
1999年,供销技校并入;
2000年与教师教育学院、电大合并;
2002年,惠民师范学校、博兴师范学校并入滨州师专;
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滨州学院,成功升本;
2023年12月27日,正式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
从师专,到航空教育重镇,
这一路,是城市和高校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相互扶持。
品质滨州,智者智城。“双型城市”理念引导下的滨州,对高校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发展上撑腰鼓劲、全面帮助,工作上设身处地为师生办好事、解难事。
这所高校在滨州,诞生孕育、传承、发展,也为这座城的蝶变作出了突出贡献。
倾力助推大学“上天”
20年前,您会想到滨州能培养飞行员?
那时,滨州撤地设市不久。
那时,滨州学院刚升本,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师范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跳出滨州,站在山东、中国、世界三张地图前看,仍“名不见经传”。
下一步,走什么路?往哪里走?
滨州市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提议——“航空教育”!
立足滨州实际、超前谋划学科发展。滨州学院以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市航空产业发展需求,设置飞行技术专业,培养民航飞行员,填补山东省航空类专业设置的空白,成为全国第一家培养飞行员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
成立飞行学院,没底子、没经验、没师资、没设备。最初的两级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用的都是“淘”来的影印教材,甚至还招来一些人的讽刺、白眼。
集中力量办大事。师生信念如磐,滨州市大力支持,集全校之力树“一把手工程”、设立飞行学院“特区”,特事特办。学院党委书记任施工队长,亲自挂帅亲自干,尤其是求人、等人的事,都有院领导冲在前。
为培养根红苗正的飞行员,大到“机长大讲堂”、小到党员示范宿舍,从党总支班子、到每名教师,飞行学院全方位引领、立体式教育。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食堂里、宿舍里、活动中,为学生解开思想上的困惑和成长中的烦恼。2021年,该校飞行学院党总支获全国“两优一先”表彰。
2006年,滨州市牢牢把握山东省航空产业全面布局的机遇,着力打造全国通航产业高地。
打响“滨州机长”城市名片
在校园里,有个“机长墙”——墙上全是当机长的校友。
这里,是国内培养民航人才的六大基地之一。
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已有600余人升任机长。
乘坐山航飞机,有70%的概率是“滨州空少”在为您把舵。
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滨州学院飞行技术专业与北航、南航的飞行技术专业并列为三星级专业,居全国第5位;
在2019年中国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其飞行技术专业被评为四星级,属于中国高水平专业,位列全国第5位,山东省第1位!
当年倍受困扰的教材问题,一去不复返。2020年8月,由滨州学院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牵头发起,原国家民航局局长杨元元担任编写委员会主任,全国15所航空类高校、航校共同参与的飞行技术专业系列教材出版发行。
这套教材一共15本,由滨州学院教师主编的就有5本,占三分之一!
放眼全球看竞争力——部分学员先后赴美国泛亚航校、美国航空集团飞行学院、美国希尔斯伯勒航校、美国三角洲航空等7家航校进行飞行训练,专业能力达国际水平。
在美国泛亚航校,毕业于这里的飞行学员一次过关率高达70%以上,并获得了唯一一个飞行技术奖!
每年滨州学院都有近200名飞行学员在全世界进修!
“滨州机长”已经成为一张靓丽城市名片!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滨州正在发展成为一座航空之城:能造飞机、开飞机、卖飞机!
共叙滨州蓝天故事
从滨州起飞的,还有“空姐”“地勤”等多个专业毕业生。
2015年,滨州学院又组建航空工程、机电工程、机场、乘务等航空类学院,聚力做大航空特色。
2021年,滨州学院“十四五”规划就建设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进行系统谋划、全面推进,逐步做强航空特色,面向航空领域培养人才的二级学院达到14个。
目前,山东航空学院共有航空类专业(方向)27个、其他与航空人才培养相关的专业(方向)24个,面向航空领域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占学校专业(方向)总数的56.04%,航空类在校生9678人,超过在校生总数的一半。
学校航空类学科专业建设日益加强。围绕航空服务业和航空工业,持续凝练学科方向,大力实施“学科强基筑峰工程”,打造以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为龙头学科的雁阵式学科体系,交通运输(航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首届招生35人。
学校已与国航、山航、川航等32家单位“订单式”联合培养飞行、机务、乘务等航空专门人才,与济南机场、青岛机场、东营机场、山航等合作培养机场安检、运行、签派、空管等航空类人才。
与俄罗斯国家研究型大学-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美国德尔塔州立大学合作举办飞行器制造工程、交通运输本科教育项目,联合培养航空人才。
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十一研究所、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科航星科技有限公司、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航空类企事业单位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
滨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支持滨州学院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在资金投入、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政产学研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广泛协调、积极帮助学校成立飞行学院,培养飞机驾驶和维修方面的专业人才;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对学校引进的博士人才给予每人18万元至27万元的生活补贴;将学校更名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共建141航校作为重点攻坚突破项目,提供500亩土地和5亿元支持资金;与山东省教育厅共建滨州学院,给予8000万元经费支持,推动学校加快建设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大学,让城市青春有活力;
城市,让大学厚实接地气。
山东航空学院与滨州的校地情,由来已久,滋味绵长,也将更有力、有情。
这一双向奔赴,让滨州这座城市与山东航空学院,
共同书写翱翔蓝天的滨州故事!
(大众新闻客户端 王凯 通讯员 苏玉娜 刘清春 杨萌)
责任编辑:姜斌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