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羊皮去哪儿了?》:好作品来自走下去、走进去的深度调研 |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创作谈⑫

全媒体探索 | 2024-01-07 10:11:07原创

来源:全媒体探索

作者:宝力格 张青英 梁永芬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3年12月号

导读

11月6日,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7件获奖作品,回答了“什么是好新闻”“什么是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新闻”的时代命题。

《全媒体探索》持续邀约部分一等奖作品主创人员,谈一谈创作经历和感受,希冀为媒体同仁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2年7月31日-8月4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在《内蒙古新闻联播》《晚间报道》和奔腾融媒客户端连续推出《留不住的羊皮》《留住羊皮难在哪儿》《“吃干榨尽”路在何方》三集全媒体系列报道。同时,在《新闻再观察》栏目同步播出《羊皮产业转型  路在何方》专题报道。

系列报道《记者调查·羊皮去哪儿了?》在大小屏联动播出后,得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广大受众的广泛关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周报》刊发专题文章《羊皮去哪了?深度调研彰显职业精神》。

2023年,《记者调查·羊皮去哪儿了?》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2022年度全国广播电视新闻‘百佳’广播电视调研式报道优秀案例”。

《留不住的羊皮》

《留住羊皮难在哪儿》

《“吃干榨尽”路在何方》

增强脚力,做好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对新闻工作者来说,直达一线、开展好调查研究是职责所在,更是创作精品、提高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法宝。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勇担时代重任,在强脚力中当好新闻“挑山工”。在“高度”上,感受时代脉搏,捕捉时代风向,“连天线”“接地气”;在“深度”上,做精策划、巧选角度、讲好故事;在“温度”上,多到基层一线采风,多创作“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作品。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2021年,内蒙古牛羊肉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肉羊出栏量达6700多万只,全区羊皮加工率却不足10%。没能就地加工的6000多万张羊皮去哪了?如何摆脱制革行业的发展困境,让6000多万张羊皮物尽其用?2022年7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以“羊皮去哪儿了”为主题进行了调研性报道。

面对未能破解的产业发展瓶颈,采访工作困难重重。在职能部门的婉言谢绝中,报道团队多次前往相关部门,摸清了内蒙古自治区在发展羊皮产业过程中的探索、遇到的瓶颈以及产业现状。从无数次与牧民、羊皮收购商、屠宰场负责人的面对面交谈中,了解到近年羊皮价格的变化及6000多万张羊皮的去向。

出发前,我们便确定了《留不住的羊皮》《留住羊皮难在哪儿》和《“吃干榨尽”路在何方》三集结构,做到了心中有数。之后,历时半个多月,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的农村牧区和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采访。采访牧民时,记者亲切地与牧民唠起家常,和他们一起劳动,与牧民的距离感没有了,关于羊皮价格、收购环节等情况,牧民对记者“知无不言”。沿着羊皮产业链,报道组从肉羊生产企业找到了羊皮经纪人,从羊皮收购商处找到了羊皮加工企业,了解了全国制革业的现状。在走访锡林郭勒盟一家屠宰场时,意外采访到了企业正在与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发“毛皮副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项目。就这样,“顺藤摸瓜”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采访链条。

报道过程让我们明白,记者离基层越近、与群众越亲,新闻就越鲜活、越有生命力。

提升眼力,选题回应民生关切

眼力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功。提升眼力关键是要增强把握大局大势的能力,做到站得高、看得远。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在强眼力中把牢政治“方向盘”。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也是事关广大农牧民收入的大事。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农牧业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粮食总产量从全国第10位跃至第6位,牛奶、羊肉、牛肉和羊绒、饲草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国家的“粮仓”“肉库”“奶罐”和“绒都”。

主流媒体有责任在宣传发展成就的同时,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多做一些建设性的报道。2022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前往锡林郭勒盟调研,勉励当地农牧业企业做大做强,强调要想办法把牛羊的皮、毛充分利用起来“吃干榨尽”,让老百姓有更多收益。那么,“吃干榨尽”过程中需解决哪些问题?从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的调研讲话中,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负责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选题。经多次集体讨论策划,最终确定围绕内蒙古建设我国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这一主线,通过调研式采访发现问题并探索破解问题的路径。

发动脑力,策划更精准更有引导力

新闻工作者要始终拥抱深融大潮,在强脑力中守好创新发展的主阵地。强化产品意识、精品意识,自觉适应媒体形态和传播业态的新变化,在深融深改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拿到选题后,报道团队多次召开策划会议,把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农牧厅以及大型肉羊养殖加工企业、羊皮收购者、牧民等处了解到的信息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三集报道的主题和逻辑架构。

报道充分体现了新闻宣传的建设性原则,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报道逻辑,提出了将牛羊的皮毛“吃干榨尽”、让老百姓的收益实现最大化的路径。

当记者与当地农牧局、羊皮收购商、屠宰场、农牧民聊到我们掌握的信息时,采访对象都吃惊地表示有很多信息他们是第一次听说。面对新闻媒体的“行家”,采访对象更加愿意与我们深入交流。在一次次深入交流和头脑风暴中,我们了解到更多实际情况、摸排出更多的新闻线索,为顺利采访提供了有力保障。

淬炼笔力,以匠心打磨细节

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强笔力中练好宣传硬功夫。要强化创新意识、提高谋划能力,加快推动从内容到形式、从情节到风格的改进创新,让手中的笔更有力量;要在突发事件和热点舆情引导上担当有为;要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反映在笔力上。

增强笔力,关键在于贴近人民群众、贴近受众。朴实清新、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有思想、有温度的文风成为这组报道的亮点。

节目在第一篇口导中就提出问题:内蒙古每年肉羊出栏6700多万只,同时产生6000多万张羊皮,然而加工率不到10%,其余的羊皮去哪儿了?一下就把问题的关键点了出来,引发了观众的兴趣和思考。报道有现象、有追问、有分析、有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提示,抽丝剥茧把问题的发生、问题的难点、解决的出路等层次分明地表达到位,起到了一探究竟的目的。同时,节目有理有据,针对性地编排了评论内容,发挥了点题作用,成为这组报道的又一亮点。

报道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发现选题价值的脑力、眼力,离不开报道团队半个多月的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对稿件的反复打磨和修改,离不开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再一次践行了“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的信念和作风。

结语

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让我们更加坚定: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作者宝力格、张青英、梁永芬,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资讯中心)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3年12月号,原标题为《好作品来自走下去、走进去的深度调研——系列报道<记者调查·羊皮去哪儿了?>创作谈》。

责任编辑:张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