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观察·聚焦两会|人好物美心齐,共促城市发展
王佳声 刘磊 杨淑栋 来源:大众日报
2024-01-16 10:44:54原创
聚焦2024淄博两会
2023年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加快复苏、稳中向好态势
人好物美心齐 共促城市发展
□记者 王佳声 刘磊 杨淑栋 报道
本报淄博讯 1月13日,淄博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市长赵庆文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加快复苏、稳中向好态势,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重点项目建设是稳投资、稳经济的“压舱石”。2023年,淄博持续扩大有效投资,536个市重大项目、109个建设类省级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1310亿元、400亿元,“四新”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0.7%、20.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新引进过亿元项目420个,省外到位资金665亿元。
进一步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高端精细化工、新医药入选“全国百强产业集群”,新增2个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3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20条重点产业链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四强”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4%。建设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103家。其中,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9家,数量居全省第2位、全国第6位。实施资本市场突破行动,新增上市公司2家、过会1家,新三板挂牌5家。
区域发展协同共进。淄博积极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济南都市圈发展布局,小清河复航、经十路东延等互联互通项目有序推进。统筹推动区(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各区(县)集中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淄博新区与周村区加速融合,临淄区、张店区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桓台县入选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
城市品质事关城市形象与民生幸福,事关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济潍、临临高速淄博段建成通车,张博铁路改造全面启动,提升10条城市骨干道路,城市快速路串线成环,智慧交通建设取得新进展。稳步推进主城区有机更新,全市实施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46个,完成城市防洪排涝工程10项,推出停车“增位”、潮汐市场、落叶缓扫等便民利民温情“小事”,人文关怀和城市温度更加彰显。
政府工作报告还特别提到,淄博积极挖掘特色消费潜力,创造消费热点,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供给能力,扎实做好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城市管理、交通保障等公共服务,推动城市美誉度、知名度、影响力大幅提升。
2023年,淄博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创造性做好“流量+”文章,凝聚起了上下同心、勠力前行的强大合力,开创了“人好物美心齐、共促城市发展”的生动局面。
深挖投资增长潜能促进消费品质升级推动外贸固稳提质
“三驾马车”拉动淄博经济行稳致远
□记者 王佳声 刘磊 杨淑栋 报道
本报淄博讯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24年淄博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注重综合施策,强化政策协同,增强投资效益,激发消费活力,更好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深挖投资增长潜能。淄博将围绕现代产业链培育、基础设施支撑等重点领域,扎实推动530个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1100亿元以上。主动融入省重大生产力布局,开工建设一批龙头项目,培育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完善要素保障机制,有效盘活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探索建立能耗指标收储管理办法,统筹使用市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优先保障重大项目落地。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用足用好增发国债、专项债等政策,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深化头部目标企业“上门招商”行动,对重点招引项目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省外到位资金总量突破680亿元。
促进消费品质升级。淄博将坚持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需求,丰富消费业态,创新消费场景,持续放大流量效应。促进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大宗消费,支持托育养老、文娱休闲等服务消费,助力批发零售、商业餐饮等行业加速回暖。优化商圈布局,支持商贸龙头企业资源下沉,推动品牌商超向镇、村延伸,布局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培育网络零售、直播带货等线上平台,新增一批电商直播和供应链“双基地”企业,网络零售额突破260亿元。
推动外贸固稳提质。淄博将支持企业闯市场、抢订单,提升口岸通关、跨境物流等便利度,组织开展境内外市场开拓系列活动。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中间品出口优势,扩大“新三样”等绿色低碳产品出口规模,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文化贸易等新业态,形成拉动出口新的增长点。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提升棉花、纸浆等大宗商品进口规模。落实国家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若干措施,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加快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线上服务平台功能,新增2家跨境电商产业园。
淄博将把握城市品质活力持续提升的良好契机,加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之城”、重信践诺的“诚信之城”、互助互爱的“志愿之城”、干劲充盈的“劳动之城”、和谐美好的“文化之城”,让更多优质要素资源汇聚淄博、助力淄博、发展淄博。
□记者:王佳声 刘磊 杨淑栋 □ 制图:杨秀秀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速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市
□记者 王佳声 杨淑栋 刘磊 报道
本报淄博讯 2024年淄博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加速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市,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升级、链群提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工艺提升、设备更新,实施市级重点技改项目300项以上。聚力发展绿色制造,加快化工、纺织等优势行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引导企业节能降耗、减排增效,新增市级以上绿色工厂25家。深入推进数实融合,提升窑炉数字大脑等平台服务功能,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典型应用场景50个。
做优做强新兴产业。巩固放大核心竞争优势,培育标志性产业链群,“四强”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55%。支持新材料产业延链强链,瞄准行业前沿和关键领域,推动氟硅材料、聚烯烃等优势板块聚链成群;引导新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培优做强行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扩容提质,巩固集成电路及元器件、MEMS等先发优势,加快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应用。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细分赛道,精准开展个性化培育,新经济入库企业突破2800家,促进未来产业加速起势。做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产业,推动数字经济园区扩容升级,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产业集聚地。培育壮大机器人产业,打通“研发-制造-应用”全产业链条,建设协作机器人先进制造基地。支持氢能及储能产业创新发展,加强燃料电池等关键领域产品研发和技术突破,搭建省内领先的绿色能源产业高地。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提升攻坚行动,抓好年度投资150亿元的100个重点项目。加快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培育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促共进。牵头共建黄河流域绿色物流合作联盟,加快鲁中数智物流与供应链产业园建设,争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全面优化产业生态。开展“雁阵形”产业集群突破行动,推深做实“链长制”,抓好“链主”企业、协作平台培育,打造2条千亿级、15条百亿级产业链。完善优质骨干企业、创新成长型企业培育机制,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参与标准制定,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100家。引导产业园区集中培育1—2个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优质要素资源集聚能力。
涵养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聚力打造和谐美好的“文化之城”
□记者 王佳声
杨淑栋 刘磊 报道
本报淄博讯 作为齐国故都和齐文化发祥地,淄博聚力打造和谐美好的“文化之城”,以文化赋能城市内涵提升。2024年淄博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涵养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丰富城市内涵特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2023年,淄博新创建4A级旅游景区两家,八大局便民市场、红叶柿岩、海岱楼等成为顶流网红景点,赵家徐姚遗址列入全国年度考古十大发现,承办中国文旅企业合作发展大会。
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淄博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深入挖掘阐释齐文化内涵,策划实施一批重点研究课题,高水平办好稷下论坛、齐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持续推进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齐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好稷下学宫等考古发掘和保护。加强琉璃文化、陶瓷文化、丝绸文化等地域文化保护利用,抓好聊斋文化旅游区、颜神古镇等改造提升,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和传统技艺传承保护,增强地域优秀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与此同时,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淄博将扎实推进A级旅游景区品质提升工程,全力支持周村古商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加快发展研学游、民俗游,培育城市漫游、休闲露营等新业态。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规划建设“四网两廊”旅游公路,提高住宿业发展水平。强化文化创意赋能,培育一批特色手造产业园区和主题街区,打响“山东手造·齐品淄博”品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沿黄河、齐长城精品文旅线路,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以文化厚植乡愁记忆。
为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淄博实施“有淄有爱”文明品牌建设工程,推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升全社会精神文明素养。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建成100处“5+N”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提升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设施100处。培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策划举办音乐节、烧烤节、啤酒节等节会活动,提升城市时尚气质。实施文艺精品“两创双百”高峰计划,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讲好淄博故事。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淄博今年遴选提出13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
□记者 王佳声 杨淑栋 刘磊 报道
本报淄博讯 民生“关键小事”是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淄博市扎实推进高品质民生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民生福祉日益增进。今年,淄博市政府遴选提出了13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抓好推进落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拓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落实“齐岗贷”等稳岗扩岗措施,实现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以上。加强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有序发展零工市场,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加大富民产业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碳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就业吸纳能力。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做好困难群体关心关爱和帮扶工作,建设30家残疾人就业综合服务平台。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调整完善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4所。优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打造10个智慧教育示范场景。强化“普职融通”,推动高中阶段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完善知名校长、教师、班主任梯次培养体系,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健全学生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关爱协同机制,优化课后服务、定制公交等惠生便民举措。
深化健康淄博建设。推进市级公立医院优化整合,链接国内外高端医疗资源,打造高水平临床学科集群。推动优质医疗服务下沉,创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建成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推进医保“信用支付”,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报销比例提高到60%以上,启动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000张。加快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改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打造10家示范性托育机构。开展“活力淄博”全民健身行动,提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
加强市域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强化信访工作法治化,健全矛盾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建设高水平“平安淄博”。深化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排查整治危化品、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推进行业系统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持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抓严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强地方债务管理,强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两会声音
淄博市人大代表邢化良:
建强五个平台汇聚职工向上力量
□记者 刘磊 报道
本报淄博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干劲充盈的‘劳动之城’,是对做好工会工作的激励和鼓舞。”淄博市人大代表,淄博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邢化良说。
过去一年,淄博市总工会以打造“劳动之城”为主线深耕细作“八大篇章”,推动产改提质增效、迭代升级。
“2024年,淄博市总工会将聚焦‘五个淄博’建设蓝图,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主线,以打造‘劳动之城’品质提升年为抓手,建强五个平台,汇聚职工向上力量。”邢化良说,即建强职工思想引领平台,用好工会新媒体宣传阵地;建强职工创新创效平台,持续开展“工赋淄博”技能竞赛,深入推进产业工人技能迭代;建强劳动矛盾化解平台,深化企业民主管理提质增效,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强工会服务平台,深化工会就业创业服务,加强困难群体兜底帮扶,持续提升职工生活品质;建强数字工会平台,深化“智慧工会”数据赋能建设,努力在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中彰显工会新担当、展现工会新作为。
淄博市人大代表郑家晴:
推进中药和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
□记者 刘磊 报道
本报淄博讯 淄博市医药产值居山东省前列,有比较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但是,存在中药和生物医药企业占比较小、规模体量不大、科技创新后劲不足等问题。如何推进中药和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鼓励企业创新,促进中药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产学研紧密协同、资源集聚、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有机结合的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结合淄博市中药和生物医药发展实际,淄博市人大代表,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家晴给出建议。
其次,郑家晴建议进一步优化中药和生物医药发展营商环境。“一个城市、地区想要良性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快速驶入黄金赛道,前提是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创新生态系统。企业从研发到临床到上市各阶段,人才、资金、服务等各方面都需要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郑家晴说,需要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实施“创新通道”“快捷通道”和“常规通道”并行的行政审批机制,优化审评审批流程。
除此之外,他还提到要强化人才激励保障,对企业引进的国际顶尖人才携技术、团队来淄博进行产业化的项目,可给予“一事一议”专项支持,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淄博市政协委员任纪学:
加强青年企业家教育培育
□记者 杨淑栋 报道
本报淄博讯 “青年企业家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战略资源。今年,我的提案是《关于加强青年企业家教育培育的建议》。”淄博市政协委员、淄博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任纪学说。
淄博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目前拥有会员381人,平均年龄36岁,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96.6%。任纪学说:“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青年企业家最迫切需要培训的内容是企业管理方法和理想信念价值观,说明青年企业家在担当经营管理重任的时候,渴望有正确的方向引领。”
“我建议把青年企业家的教育培训纳入全市人才工作的整体规划。”任纪学说,培训要避免“格式化”“碎片化”“同质化”的模式,制订为期一年、每月专题学习2至3天的常态化学习计划;开设系统化课程,从企业文化、使命、价值观等底层逻辑入手,逐步导入企业上市、战略定位、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实务模块,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难点;常态化组织外出实地考察,结合企业互访活动,以学习沙龙、头脑风暴会等方式,围绕产业链补链强链、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等主题组织研讨学习,通过丰富多元的学习模式,开拓青年企业家视野思路。
淄博市政协委员郇正坤:
打造具备核心吸引物的淄博文旅项目
□记者 杨淑栋 报道
本报淄博讯 “一个地市旅游产业的跨越性提升,离不开挖掘和提升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和拳头性产品系列的潜力,也要加强产业要素的综合配套和宣传营销。”淄博市政协委员、山东红叶柿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郇正坤说,他的提案正是围绕打造具备核心吸引物的淄博文旅项目。
“我建议,淄博要打造核心吸引物项目,像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等,做好‘淄博烧烤热’的延伸与落地。”郇正坤说,淄博文旅核心吸引物要不断创新,并迎合市场变化。
他认为,发展全域旅游要和诸多业态融合,并坚持以旅游为主导。“淄博琉璃产业在国内市场占比70%,出口额位列行业第一,有琉璃企业及大师工作室200余家,琉璃陶瓷主题博物馆15家。我们应该以旅游思维去融合发展,注意分工和差异性,从产品模式和分类上考虑打造融合性产业链,如观光游、研学游、购物游、科普游,把旅游需求做成促进琉璃产业上台阶的新增长点。”郇正坤说。
更多报道请扫码见专题查看>>>
责任编辑:刘磊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