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睡》让睡个好觉成为简单的事
博览 | 2024-01-19 10:15:53原创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会导致头痛、健忘、工作效率低?让内分泌紊乱,憔悴衰老?
令人烦躁郁闷,产生情绪问题?增加患癌风险,甚至造成死亡?
……
当你被各种有关失眠的“科学”扰乱心智,甚至吓得焦虑不安,是否问过自己:它们真的科学吗?
真正的睡眠科学,并不会让你如临大敌,而是陪你从更宽广的视野、更深邃的视角来洞悉睡眠本质。因明白而安心,因安心而安睡。
本书正是你的安心丸。作者作为科学家中的天才,在整合了近百年睡眠科学并反思、践行40年后,将本质揭示给我们:失眠只是身心问题的果,而不是因。当不再把失眠当成一种病或障碍时,它是你深入疗愈自己与健康的入口。
到底睡多久才合适?何时睡才好?需要吃药助眠吗?一切本没有固定的模式要遵守。生命本来的样子就是轻松、自在、刚刚好。让我们在小睡、伸懒腰、打哈欠、呼吸、饮食、晒太阳、运动这些日常小事中,来参悟睡眠的大智慧,赢回一生大健康。
—————————————————————————————————
睡眠真的重要吗?
这个问题,表面看来很简单。但是,要正确回答,其实要从几个层面去探讨。
首先,最直接的回答,是从生理的层面,也就是——没有睡眠,会有怎样的影响?
这种从否定着手的提问方式,是绝大多数科学家和医师最喜欢的策略,也是最容易切入的。
过去几十年来,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进展,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把一个基因剔除,看看生物体没有了这个基因的作用,是不是有什么后果。接下来,也就把观察到的后果,当作这个基因的功能。我个人年轻的时候也喜欢用这种取向,而在免疫领域得到了相当大的突破。
确实,从这种角度,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如果我没记错,最早约摸 20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瑞赫夏芬(AllanRechtschaffen)就开始用实验室的动物做了一些睡眠剥夺的实验,看看睡眠不足,对生物会有什么后果。
这类实验后来衍生出相当多的变化,我在这里只举出一种比较单纯的方法。不过,我要先跟你打个招呼,如果你刚好没睡饱,读到这些实验步骤,可能会对睡眠不足的痛苦,更加感同身受。实验是这么做的:
研究人员把花盆倒过来,浮在水上。露出来的花盆底部,大概只比水面高出一厘米,而宽度比老鼠的身体还短一些。我们可以想象,老鼠只要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会落到装满水的大水槽里。
然而,老鼠只要适应了,也就可以小心地守住这个小平台,不会掉下去,甚至还可以进入一点睡眠。但是,进入“快速动眼期”的睡眠,就不一样了。这个睡眠阶段的一个特色是,全身肌肉特别放松。一放松, 老鼠就落到水里。水一淹到鼻子,无法呼吸,它也就醒过来了。
在这类实验受折腾的小动物,不只是老鼠,还有狗、猫和兔子等。如果是狗,看到狗想睡了,就带出去遛一遛。如果是其他笼子里的小动物,就在它快睡着时拍两下、逗弄尾巴和胡须、往笼子里扔东西、摇晃笼子、挪动它的窝,让它不能睡。或者让笼子前后晃动,动物为了平衡,只好不断地走来走去,当然也就睡不成了。
为了“人道”一点,有些实验会在大水槽里多放几个花盆,或者多放几只动物,让动物感觉压力小一点。当然,你也会想到,这样可以减少“压力”这个因素对于实验结果的干扰。
这么下来,最多大概两三个星期,这些被迫保持清醒的老鼠,皮肤开始出现伤口,而这些伤口很难愈合。同时,它们也出现各种压力反应,包括体温调控失灵、免疫异常,最后步向死亡。无论动物的大小,结果都是一样的。
到了讲究分子和基因的年代,也有科学家透过随机突变的方式,制造出各式各样的老鼠甚至果蝇,而从中筛选出总是想睡的或是几乎没有快速动眼睡眠的品种①。想透过这些动物去了解——睡太多或是不能做梦,究竟有什么影响。
读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开始同情这些小动物,为了满足人类对睡眠的好奇,要承受这些莫名其妙的待遇。你也可能会觉得科学家真是残忍。
但是,类似的事,我们都做过。其实,早晚有一天都会后悔。但在当时,好像认为为了推动科学的进展,就算蒙着头,也要去做这种实验。
至于人类,如果被彻底剥夺睡眠,还活得下去吗?从现代的科学伦理来说,这种实验是不能进行的。然而,有一种很罕见的先天疾病“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可以让我们知道人完全不能睡的后果。
这种遗传疾病,多半要到中年才会发作。一个人本来好好的,突然再也无法入睡,原因是脑部的 prion 蛋白质出现了一个突变。这种基因的突变,估计全世界只有 40 个家族有,到目前为止,也只记录了大概一百个病例。虽然说是遗传疾病,然而我们也不能排除正常基因自己突变的可能。真要说下去,每个人都可能出现这个疾病的。
第一个“致死性家族失眠症”的病例,出现在 1765 年。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位男士,突然之间再也睡不着。一开始,也就是我们都可以想象的失眠。连续失眠几个星期,患者开始神志不清、出现错觉和妄想、恐慌和各种恐惧症发作,甚至失智。一般的情况下,发病后,可能几个月内就会死亡。
当然,这种疾病是极端的情况。那么,我们一般人又是如何呢?
你可能还记得我在《不合理的快乐》中提过一种长期的纵贯研究——守住一个可以清楚衡量的因素,找一群人进行长时间的追踪观察,就可以用统计方法去分析哪些疾病和这个因素有关。对从事医学研究的人而言,这些相关性非但对临床治疗是重要的线索,也是提升个人影响力的机会。一般人大概不知道,医学研究的样本数愈大,就可以发表在更好的期刊,以后才有机会得到更多的注意和支持。
透过各种大小规模的纵贯研究,科学家发现了不少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一般人如果睡不够,当然会累。各种相关性的研究也发现,几乎每个部位的慢性病,都和睡眠不足有关。睡不够的人,不只是容易有心血管循环和代谢异常的疾病,像是心脏病、中风、糖尿病、肥胖,精神层面也容易受影响。
举例来说,抑郁症、失智、阿尔兹海默症,多少都被认为跟睡眠不足有关。
从这些研究结果,科学家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睡眠不足,不光会减损生活质量,长期下来,难免会缩短寿命。
这些研究,是去探讨睡眠不足所导致的致命或异常,也有相当多研究去探讨睡眠所影响的“正常”。举例来说,科学家也会去探讨睡眠和学习、记忆、创意、心情、快乐之间的关联。 这些研究,最多也只是在表达——睡眠,甚至比吃饭还更重要。
我过去在《真原医》常引用一句名言,大家都认为是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的“让食物成为良药”(Let food be thy medicine and
medicine be thy food.)。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让睡眠,成为良药。
睡眠,本身就是你我最好的疗愈。
睡眠的重要性和恢复力,其实倒不需要科学研究才能让我们明白,而是每个人自己都体验过的。任何人只要一个晚上没睡好,都会感到不对劲,容易烦躁,坐立难安。如果能很快地补眠,这些不爽快也就自然消失。
但是,科学最可爱的地方,也就是要把这些我们认为再明白不过的常识,都透过妥当的实验设计来检验,还要发表一篇又一篇的论文,来证明我们本来就知道,再明白不过的事实。
当然,在睡眠的领域,也有些发现,并不是那么直截了当。举例来说,我们真的需要睡足 8 小时吗?是不是需要一次连续睡上多长时间,才算正常?假如需要那么多睡眠,那么,睡愈多,是不是对慢性病、健康、寿命都有好的影响?我们需不需要用药物来帮助入睡?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不一定。
这一点,我在这本书会特别点出来。在睡眠的世界,有些事实,跟我们一般的想法其实并不吻合,甚至是完全颠倒的。相信你读下去,也会觉得相当有意思。另外,我还是要做一个提醒,前面提到睡眠剥夺的作用,包括死亡率,是每本认真探讨睡眠的书都会谈到的。但是,我希望你不要过度放大它的重要性,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恐惧。
仔细想想,假如我们一生1/3 的时间都在睡觉,那么,睡眠不可能没有重要性。把睡眠完全取消,也只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然而,不光睡眠,喝水、吃饭、排泄……任何基本的生理功能,也只是如此。这些实例最多只是反映了极端的情况,而我们其实不需要赋予过多的代表性。
反过来,透过《好睡》这本书,我想要表达的是——我们一般人所认为的失眠,其实从我的角度,是个正常而必须要的变化和经过,是我们每个人早晚都会有的。相对的,我们可以采用更轻松的角度来看待。这种对失眠的不同看法,我认为是相当重要。假如希望彻底改善失眠,
我们必须从这本书开始,也就是现在,就将这种看法建立起来。
(杨定一)
责任编辑:刘君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