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山东事 大众情 天下志打开

年味,还得看乡村!

热点新闻 | 2024-01-18 15:43:33原创

大众新闻客户端 石念军

人间腊八节,一年胜一年。

适逢腊八,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盛大启幕。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在以往,从今天起,就要“忙年”了。

忙年是氛围的铺垫,是年味的酝酿。

乡村“过年”,不是一个转瞬而逝的节点,而是一个缓慢有序的过程。正如童谣《忙年》所唱:“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一日自有一日的风俗,一事有一事的仪式。

所谓年味在乡村,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此。

年味在乡村,是一种普遍的情感记忆。

仿佛越是乡土的春节,越接近记忆和感知的边缘——孩子终于可以穿上新衣、点燃鞭炮,在家里娇嗔上瘾般一遍又一遍呼喊着爸爸妈妈,高兴得活蹦乱跳。

而所谓“回家过年”,我们中国人的家,多在乡村。即便在如今的城市,也是如此。对于户口在城市、籍贯在乡村的初代城市人,以及背井离乡的进城务工者而言,更是如此。

赶大集、办年货、放鞭炮、包饺子、贴春联、看春晚、守岁……记忆里的乡土年味,简单重复却让人百不厌倦、物质贫乏却令人幸福满满。如今我们怀念乡土年味,就像是怀念自我的纯真时代,那么近、那么远。

年味在乡村,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氛围。

乡土是血缘的、是地域的。亲戚们围坐在堂屋的碳火盆边,嗑着瓜子,絮絮叨叨话家常。团圆是常态,分离是偶然。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团圆为头等大事。回家过年的人心里没有晴雨表,因为那些已不再重要,任何事都比不上一家人在一起更重要。

高速的城市化改变了人的户籍,也改变了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分离成为常态,团圆变得稀缺。所谓人恋故土、亲盼团圆,在这种情况下,愈加怀念乡土年味也就不奇怪了。

年味在乡村,是一种文化的缩影呈现。

正如冯骥才说,几千年来,老祖先流传最大的民俗就是过年。它通过各种传统的方式与形式,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愿望、情感、理想与追求。过年本身就是乡土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它是农耕时代、乡土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典型体现,也是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生活方式的窗口。

城市——农村,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价值。

1948年,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主要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在经济上,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家庭再生产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二是在社会上,人们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上建立了家族和村庄共同体,并以此规定人们的社会交往行为;三是在政治上,普遍存在地方性规范,自下而上的地方性规范和自上而下的国家规则相互交织。

而今,伴随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农村已然巨变。怀念乡村年味,就是怀念生于乡土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和伦理法则。重塑乡村年味,也就是对乡村文化的再创造、再组织和再改造。

从这个角度讲,以节之名,全方位复活年味、全景式重现乡村,2024春节山东乡村旅游文化节就像是一场接力,举全省之力,接过重塑年味的接力棒,担起振兴乡村的时代重任。这是对乡土年味的复活与重塑,更是对乡村振兴的集中展示。

以节之名,奔赴在振兴之路上的山东乡村,正在呈现出崭新的群体生活图景。这里有重逢,更有初见。重逢的是旧时年味,初见的是新兴乡村。

(大众新闻客户端 石念军)

相关新闻:

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里的“人文经济学”

龙年的味道,从山东开始

责任编辑:石念军

71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