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故事”征文‖满街红
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1-31 16:38:02原创
每年春节,华灯初上,当家人团聚,当故友相逢,纷呈的故事便由此上演。
春节会发生哪些故事?
是相亲遭遇奇葩,是和亲戚相见上演一地鸡毛,还是旅途中的异想不到?
又或者是甜蜜的火花,在除夕的夜空绽放;还有那些无法相见的愁绪,在节日里倍加浓郁。
对面的朋友,无论您身在异乡“就地过年”,还是跨越时空的“云过年”,或者围绕父母身边“团圆过年”,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大众日报丰收副刊联合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的“春节故事”征文,请自由展开发挥构思,我们期待看到您不一样的春节故事。
稿件要求:字数不限,有配图和视频更好。
投稿邮箱:liujun0519@126.com
满街红
晓天街有个习俗,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三,要满街红彤彤。红能映到天上,映到傍街而流的晓天河里,周边的山峦草木仿佛也披上了红装,满面红光。
过年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的习俗是大多数地方都有的,已达上千年历史,但像晓天街这样,全街满负荷地红,门窗树木花草和猪圈狗舍鸡笼车辆桥栏杆也贴上红纸条,甚至路边的大石头也不放过,恐怕没有第二处。连男女老少的穿衣,也必须有一样红色的,哪怕是双红袜子。
我在晓天街出生,没过周就随工作调动的父亲回到山里的老家,再同大人到街上亲戚家拜年时,对满街红充满了好奇。山里人家也有贴对联放鞭炮,红红火火过大年,可从街头到街尾没有一样物事不沾红,红了个透,地上的红色炮竹纸都如雪般层层叠叠,要等到初四才清扫,还是震惊了。
小孩子好问,逮着这个问题问我所遇到的每个人,不知道为什么的多,有知道一鳞半爪的,说与朱元璋有关,说晓天的名字都是朱皇帝取的,也有的说与一位仙姑有关,仙姑是出生在晓天的,是烈士。我觉得好笑,已经上学的人了,多少有点自己的思考,又是皇帝,又是仙姑,又是烈士,这些能扯到一块吗?
读书,工作,家安在县城,父母去世后,晓天只是家乡了。巧的是,全县展开乡镇志书编写,晓天镇政府领导找到我,让我挑起晓天镇志编写的担子,说你是作家,晓天是生你养你的地方,也了解情况,这事非你莫属。我只好硬着头皮接下,把写作往后放放,集中精力开始资料的广泛搜集。各处档案馆史料馆党史办寻找与晓天有关的资料,走访晓天籍和在晓天工作过的老人,调研晓天境内相关机构单位,普遍撒网,先大量捕捞,才好下笔编写。
这一搜集,儿时对晓天街满街红的疑问又冒了出来,作为寻访的问题之一,趁机获取答案。一段时间下来,眉目有了,我大致归纳了一下,大多趋向于两个方面。
一是朱元璋说法。元末,凤阳遇灾,朱元璋的母亲身怀朱重八随难民逃荒到此,在舒城与霍山交界处的一处山岭生下了朱元璋,因乞讨为生,一时无力抚养,交给了当地的一户农家。儿时的朱元璋就在周边乞讨过活,一天走累了,在晓天河岸边躺倒歇息,讨饭棍横在头下,两手伸展,两腿张开,成了个“天”字。一时兴起,捡根树枝,就在沙滩上写下“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的句子。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感念当初活命的地方,赐名晓天。赐名圣旨到达,正是新年,满街欢腾,张灯结彩,喜气更甚,红火更甚。官府和大户商议,从此的新年那几天就以满街红纪念,一直流传至今。
后人还把朱元璋出生的那座山叫做落儿岭,托生农家所在的山叫托儿岭。落儿岭和托儿岭倒真地有,一在霍山,一在舒城,可这传说太过久远,就没法检验真假了,只能是传说。
第二个还真与仙姑有关,但不是神话中的仙姑,而是人间行医救人的仙姑。那是清朝末期,晓天出生的汪孝芝由于家境贫寒,自幼给人家做童养媳,性格倔强的缘故,不受封建礼教束缚,16岁时毅然离开了婆家,到处流浪生活。她懂得一些中草药治病的方法,就一半乞讨一半行医,遇到没钱的穷苦人,就免费治病,人们都喜欢她敬重她,称她“汪三仙姑”。
在行医过程中,她接触到了共产党人,与她的想法追求一拍即合,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从此边行医边开展革命工作。1932年4月,为支援苏家埠战役,她率领中共六霍县委特务队和2000余名农协会员在冇牛岗开展武装暴动,成立二区苏维埃政府,还将起义部队改组为六霍游击大队,在六安、舒城、霍山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斗争。1933年4月,由于地痞周矮子告密,汪孝芝被捕,随后在张家店被敌人杀害。
汪孝芝被杀的消息传到晓天,老百姓们悲伤不已,自发上街到汪氏宗祠举行悼念活动,被当地的敌伪势力阻挠和镇压,扬言不许穿戴白衣白帽举白孝幛,否则视为通共。有人出了个主意,不给搞白的,我们就来红的。一夜之间,晓天街上贴出了红对联,挂上了红灯笼,穿红衣戴红帽着红鞋,门窗树木花草猪圈狗舍鸡笼全部贴上了红纸,街边路边的石块栏杆都不放过,鞭炮从街头炸到街尾,晓天街成了满街红。而且,这红一直持续到了过年。从此,晓天街的年就比以往更红了,成了习惯,一直保持下来。
与朱元璋说法不同的是,这段查询来的资料有名有姓有时间有地点,是很多史料上明文记载着的事实。自然,我更愿意相信这后者才是真正的原因,深深的敬仰之情缅怀之意油然而生,载入镇志是必须要做的事。
我也生出不解和伤感,如此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习俗,是在一直流传,可怎么就淡忘了源头和缘由呢?尤其是那些年轻人和孩子,对他们来说,就是近在身边的思想教育课呀。
身为人大代表,我立马写了一个提案呈交,晓天街的红要年年有,江山的红要代代传,人心的红更要永远在。
(丁迎新)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