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的短视频叙事:第三空间的形象再造逻辑与迷思
青年记者 | 2024-02-01 21:17:50原创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陈丽(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24期
导 读:
在第三空间视角下,短视频建构城市形象的逻辑截然不同,同时,第三空间作为“被统治”的空间,存在片面呈现城市空间景观、遮蔽真实景象等潜在风险。
在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中,第一空间是物化的空间,具备空间物理属性,可以通过观察、实践和经验等方法加以检验,由此可以直接把握其外部形态,对第一空间的认识偏重于物质性和客观性;而第二空间则是由精神、观念所建构出来的抽象的空间,是由话语建构形式的空间再现精神化的空间活动,以及其内容的构成形式[1]。第三空间超越了原有的二元思维模式,从一种他者化的空间模式出发,既把真实空间和想象空间包括在内,又不停留在二者的简单相加层面,而是明确地指出它在亦此亦彼的层面上既是真实的又是想象的。因此,第三空间已成为一种在性质上与前两者有重要区别的新的空间模式,而且是一种向未来不断开放的模式[2],第三空间的理论为理解城市形象再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短视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爱德华·索亚眼中的第三空间,蕴含与以往不同的空间意义,与传统媒体相比,其媒介传播机制截然不同。因此,在“第三空间”理论视域下,深入分析短视频的城市形象建构逻辑及其弊病符合现实需要,可丰富城市形象传播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三空间的形象再造逻辑
在短视频第三空间中,用户发挥自身想象力,实现了物理城市及观念城市的再造,且身体的价值在第三空间中被重新重视,身体赋予了空间新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建构了第三空间中的城市形象。
(一)弥合物理城市与观念城市
第三空间通过他者化的介入来突破传统的二元对立认识论,强调对边缘立场的坚守和对空间的肯定性解构、启发性重构并注入新的可能,以更开放的姿态来探索空间的无限可能性[2]。传统的空间二元认知论不利于认识城市空间的复杂性,从第三空间的角度阐释短视频,可揭示城市空间的多样性。物理空间是现实的生活空间,物理城市由建筑实体构成,城市的物质性空间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的空间,空间依附于人存在。城市中物理空间在短视频第三空间的呈现,并不是简单的呈现,这种再生产的本质是一种“增强”或“修辞”的策略[3]。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短视频将城市物理景观转换为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符号,在第三空间中,物理城市的表演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感官,给用户带来一场视觉盛宴,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网红街区”“网红景点”“网红建筑”“网红美食”。单一的地理条件无法组成整个国土和城市,各种精神力量和心理力量才能够形成它们[4]。因此,在城市社会形象建构中,观念城市发挥了对实体城市的想象与加工功能,城市空间社会意义的赋予通过人对城市的体悟得以呈现,在短视频中,人们运用各种视频编辑技术,在物理城市基础之上加入个体想象,进而完成城市社会性符号的完整建构,作为城市外壳的实体建筑景观在第二空间的处理下,最终呈现第三空间下的城市形象,开阔了人们的城市形象认知视野。
(二)激发形象叙事空间的创造力
索亚更加关注空间结构复杂性以及持续开放的空间结构发展视角,认为每一种空间结构都是由各种因素的共同相互作用发展而成,认为第三结构中存在着较为强烈的社会公正、民主参与、公民责任等意识,并强调“把对社会公正等的诉求以及对公民权利等的理解,落实到具体的空间性层面”[5]。在传统媒体时代,城市形象传播的主体是官方,短视频第三空间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普通民众话语权,同时,短视频平台提供了多样的空间创造工具,鼓励用户对物理城市进行二次创作,短视频平台上的创意编辑工具琳琅满目,表情包、文字、滤镜特效、音乐等都可以帮助用户个性化地表达观念中的城市,其他用户也可通过观看短视频获得城市经验与认知,打破了城市传播的时空界限,同时,短视频的社交属性提高了第三空间城市形象的真实性。例如,最近重庆市在国外短视频平台火出圈,源于TikTok上一位在中国的外国博主Yasmin分享了关于重庆市魁星楼的视频,并配文表达对这座城市的赞美,称“中国的建筑简直是另一个层次”,通过对重庆建筑魁星楼的拍摄及配发的文字,魔幻城市形象跃入眼中,外国网友在底下评论:“梦中的城市”“好魔幻,我想去”“我想看更多这地方的视频!天啊!”还有人在留言区问:“这是哪座城市?”注意到网友对其在“第三空间”中建构的重庆形象的反馈,博主Yasmin两天后又编辑发布了一条视频,并回复留言“梦中的城市”的网友:“你说的没错!真不敢相信很多人仍然不知道重庆的存在!但我相信很快每个人都会。这里真的很安全,到处都是山和美景!”在“第三空间”的建构及展演下,更多外国网友感受到了重庆这座山城的魅力,重庆城市形象得到广泛传播。
(三)解放身体的形象叙事能力
城市作为一种空间,其形象以人的身体实践为主要建构路径[6]。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学说揭示了身体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空间的解放意味着人类感官的全面恢复和人类能量的全面释放[7]。索亚的第三空间学说吸纳了列斐伏尔有关空间与身体的观点,重视第三空间中身体的解放,这是索亚空间解放的主要内容之一。人类身体元素构成城市形象的内在要素,在传统电视媒介中,身体被固定安排在特定片段,身体成为城市形象展演的附庸,城市空间形象存在身体不在场的缺陷,无法真正诠释城市空间的真正社会意义,在短视频第三空间中,身体是叙事的重要符号,在城市形象的言语表达以及情感抒发中不可或缺,在短视频城市形象叙事中,人的身体与城市视觉符号融为一体。在自拍、打卡、直播等的短视频实践中,人们通过身体的展演及短视频的二次剪辑工具,共同构建了第三空间,利用镜头突破身体与身份的局限,重新诠释城市,而作为引导观看的捕景器,镜头成为外部世界进入主体的方便之门。镜头将原本没有锚固在这一身份和身体上的场所信息灌输进来[8],有助于物理城市及观念城市的清晰表达,且作为一种身体的具身化媒介实践。“打卡”“自拍”等短视频身体实践突破了媒介表征论,凭借突出的涉身性渗透在赛博城市的肌理中,成为建构社会现实的强大视觉性力量[9]。
形象再造在第三空间的迷思
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第三空间存在一些越轨与失序行为,如城市物理空间呈现的片面性、用户对观念城市的刻意歪曲,且受注意力经济及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第三空间塑造的城市地方感可能具有虚假性与象征性。
(一)固化:城市空间景观的片面呈现
虽然物理城市与观念城市在短视频空间中可得到呈现,但第三空间的边缘性决定了短视频对物理城市及观念城市的呈现具有选择性。短视频空间充斥着权力,具有空间规则,平台方设置了视频时长、视频画幅、编辑方式等规范,用户只能在平台提前预设的规则下进行二次创作。对于其他用户而言,由于第三空间的开放视野,短视频有自身的推荐机制,它统摄和管理所有用户的作品,每一个用户塑造的城市形象的可见度存在差异。推荐技术易造成对城市的标签化,使得用户对城市空间产生刻板的认知经验。2023年4月,淄博城火爆出圈,短视频空间将淄博界定为烧烤城市,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淄博市政府的城市定位,遮蔽了淄博的其他城市形象,事实上,烧烤城市仅仅是淄博城市空间形象的一个侧面。淄博不仅拥有知名的烧烤,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齐国文明的发源地,曾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齐国的国都,更有着玉黛湖、潭溪山等众多的秀美风光,淄博也以百年工业都市闻名于世,但第三空间刻画的淄博城存在单一性与片面性。
(二)扭曲:城市真实景观的遮蔽
应重现空间与消亡空间之间关系和秩序的颠覆与重构,导致原本固化、静止、封闭的空间成为流动的空间,并列性的空间秩序体现出同时共存的概念,真实的地点以及所有能够在其他文化中发现的真实的地点都同时在这里受到再现、争夺和颠倒[10]。第三空间存在遮蔽城市真实景观的隐患,归因于用户对观念城市的创作与呈现不当,用户对城市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认知不足,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城市,在背离物理城市的同时,也给城市形象传播带来负面影响。在第三空间,“人人都拥有麦克风”,不少用户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成为“网红”,在短视频内容创作中价值导向错误,为获得他人的关注与认同,对物理城市编辑加工时故意夸大,塑造的城市形象与实际的城市形象严重不符。如在一则虚假短视频中,一名网友分享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旅游的经历,称其被“忽悠”,并被拉到虚构的景点强行购物,告诉大家来冰雪大世界旅游处处是“坑”和“陷阱”。在该视频中,男子为提高关注度,随意杜撰情节,遮蔽了物理城市的真实面貌,抹黑了哈尔滨的城市形象。
(三)脱域:地方感的虚假性与象征性
物理城市的片面呈现、观念城市的夸大扭曲进一步导致城市地方感的虚假性与象征性。近年来,由于移动媒体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地方感”的流失似乎成为都市空间中的常态现象[11]。地方感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地方感具有两层含义:地方自身固有的特性和人们对这个地方的依附感,“地方感”的影响来源于空间的地理特性,以及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积累起来的个人体验和生命经验[12],在这个意义上,地方感实质是人们对第三空间塑造的城市形象的认知感受。在第三空间中,人们对物理城市与观念城市的异化呈现造成城市形象的脱域化,第三空间的城市形象与社会意义上的城市形象严重背离。在短视频空间中,用户在二次创作物理城市与观念城市时,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得到更多的点赞与评论,在这种情境之下,用户塑造的城市形象更多的是一种消费意义上的符号,城市形象被物化、象征化,失去其原本的灵韵。一些政府部门把网红打卡地和新城市地标画等号,忽略了城市原有的文化气质。实际上,城市地标不仅由城市在物理空间的视觉效果所决定,更与城市中的主体——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需要经过长期的积淀,脱域化的城市形象缺乏历史人文韵味。
对短视频叙事再造城市空间的反思
考虑到在第三空间存在的问题,索亚提出“空间正义”概念,更加清晰地表达了社会生活各方面潜在有力但尚属模糊的空间性,索亚试图在这空间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里找到更有效的方法,通过有意识的空间性的实践和政治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13]。第三空间理念中所主张的空间性正义,力图解决人类社会生活在第三空间中公共资源分配不均问题。而如何实现“空间正义”,规避第三空间形象塑造的负面效应,需经过审慎思考。
首先,重视城市实体空间的打造。城市物理空间是第三空间形象塑造的基础,城市景观符号应源于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记忆,源于现实的需求,应打造历史记忆与现实需求相结合的具象,政府应重视城市实体物理空间形象的打造,且不可一味模仿第三空间中的网红城市,避免陷入同质化的泥淖,物理空间形象的建设须符合城市的地方特质,城市物理建筑风貌应从城市自身拥有的历史文化中汲取灵感,形成城市自身的特色。
其次,短视频用户应理性看待第三空间的城市叙事,批判性接收第三空间塑造的城市形象,理性考量空间叙事的真实性。
最后,探索离身叙事与具身叙事相结合,呈现优质的城市短视频。不同的叙事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空间叙事风格,带来迥异的时空感知。离身认知,强调空间认知在功能上是可以离开人的躯体而单独存在的[14],在官方制作的城市形象片的离身叙事中,观者虽可领略都市的大气磅礴,但在这样的叙事空间下很难发现人的精神面貌与气质,而具身叙事为人与城市的切身交流创造了可能性,但不利于人了解城市的完整形象。因此,在第三空间中,形象塑造要将离身叙事与具身叙事相融合,强调宏大时空结构的同时,也要重视身体在空间中的叙事。
结 语
从第三空间概念来看,短视频空间容纳性很强,可对物理城市和观念城市进行社会层面上的解读与展演。但与此同时,索亚认为第三空间并不是别的,而是实际的社会空间,是包罗万象的同时性的社会空间,既具有各种可能性也包含着危险,是彻底开放的空间,是社会斗争的空间[15]。在社会各种权力与资本的影响下,第三空间在城市形象塑造上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净化短视频平台,恰当呈现物理城市与观念城市,防止社会资本权力的消极影响,实现第三空间中的民主是维持空间正义所必须遵循的。
参考文献:
[1]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等旅程[M].陆扬,刘佳林,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5-87,19.
[2]唐正东.苏贾的“第三空间”理论:一种批判性的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16(01).
[3]王建磊.空间再生产:网络短视频的一种价值阐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7).
[4]殷晓蓉.空间、城市空间与人际交往——人际传播学的涉入和流变[J].当代传播,2014(03).
[5]爱德华·索亚.寻求空间正义[M].高春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3.
[6]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等旅程[M].陆扬,刘佳林,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5.
[7]路程.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中的身体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15(04).
[8]周诗岩.都市构形的可通约性:形象,想象与共同在场[C]//“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2008).
[9]孙玮.我拍故我在?我们打卡故城市在——短视频:赛博城市的大众影像实践[J].国际新闻界,2020(06).
[10]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等旅程[M].陆扬,刘佳林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03.
[11]蒋晓丽,郭旭东.媒体朝圣与空间芭蕾:“网红目的地”的文化形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0).
[12]宋秀葵,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生态文化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13]爱德华·索亚.后大都市[M].李钧,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76.
[14]於春.传播中的离身与具身:人工智能新闻主播的认知交互[J].国际新闻界,2020(05).
[15]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等旅程[M].陆扬,刘佳林,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7.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陈丽.城市形象的短视频叙事:第三空间的形象再造逻辑与迷思[J].青年记者,2023(24):104-106.
责任编辑: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