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儿童”不该是门“生意经”
济南宣传
2024-08-15
谁能抵挡“人类幼崽”的可爱呢?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不少父母喜欢在网络上分享自己萌娃的趣事,从日常生活到才艺展示,从“金句段子”到知识科普……不少以“萌娃”为主题的账号动辄拥有几百万、上千万粉丝,成为各大视频、直播平台上的“宠儿”。泼天的“流量富贵”之下,部分家长变成“啃小族”,热衷打造“小网红”,并通过商务合作实现流量变现,“晒娃”逐渐畸形化,儿童深陷“网红圈”,成为父母的“摇钱树”。儿童合法权益如何保护,怎样才能还孩子健康童年,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
(一)
在“娱乐至死”“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流量变现具有生命周期短、短期爆发式增长、容易快速凋谢等经济特点。儿童深陷“网红圈”存在的风险不容小觑。
“网红儿童”是否背离孩子价值观养成?当前,不少儿童的未来理想成了“当网红”。父母过早地把“走捷径”的浮躁心态和功利思维灌输给孩子,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会传递出畸形的人生观,认为只要借助网络平台即可实现财富自由,进而荒废学业,若“当网红”比接受教育更有吸引力的不良社会风气蔓延,将对社会价值观造成一定冲击。
“啃小”的背后是否在制造社会焦虑?1岁能弹钢琴曲、5岁博古通今、10岁掌握大学数学……有些“天才儿童”是MCN机构策划出来的剧本。人的成长和成熟是有规律的,大部分孩子,能力和心智都有限,除非天赋异禀,否则很难承受成名的压力和失宠的落差。此外,包装这类“天才儿童”视频是在制造、贩卖焦虑,易使一些家长强行干预孩子的正常成长过程,加剧社会的功利化和浮躁化。
“网红儿童”是否只对其本人造成影响?在头部“网红”的示范效应之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跟风,不断在社交平台展示萌娃的生活和学习视频,也企图把孩子打造成“网红”。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该平台共记录了1517万次儿童出生和2.53亿次儿童成长。炒作“网红儿童”受影响的,不仅是镜头里的“网红儿童”本人,还包括屏幕外千千万万个未成年人。
(二)
当儿童开始向往成人世界,并试图接触各种负面信息,如性、暴力、战争等,他们的童真便会慢慢被吞噬,提前进入《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的人生第二阶段:“可塑性与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网红儿童的形成不仅与自身的成长环境有关,还受到资本的驱动。借助这样一群低龄的数字劳工,儿童成为流量变现和资本牟利的工具,家长也迷失在了金钱和欲望的漩涡中。
生活变演戏,互联网原住民被技术涵化。从网红儿童自身的成长环境来看,作为互联网中土生土长的“数字原住民”,不少儿童从蹒跚学步时就开始接触互联网,对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的使用方法无师自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寻找存在感,而短视频作为兼具娱乐和社交属性的平台,恰好满足了儿童被理解、被关注、被认同的需求。表面上,短视频为儿童营造出的虚拟交往环境,看似满足了他们的社交和表演需求,实则是在无形中把其推入无尽的深渊之中。“网红儿童”长时间暴露在聚光灯下,其行为举止展现出超年龄的特征,散发着早熟的气息;在算法技术的作用下,同类视频重复出现在儿童的视野中,久而久之,儿童陷身于信息茧房的牢笼中,产生跟风拍摄、盲目模仿的行为,造成“儿童变成网红”的现象。
提“现”木偶,“网红儿童”被资本裹挟。短视频平台正是嗅到了“网红儿童”背后所蕴藏的红利气息,开始利用技术侵占儿童的领地,为其套上流量的枷锁。他们将镜头对准儿童,把对儿童容貌的欣赏、身形的展演等内容作为迎合用户需求的砝码,用户随意点点屏幕,就能充当数字劳工,为躲在儿童背后的平台和父母贡献流量。“14岁早恋生下儿子”“全网最小二胎妈妈”等颠覆三观的短视频,都能获得上百万的点赞量,在“网红儿童”具备一定流量的基础上,平台以用户打赏、广告植入等手段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将短视频上的内容引流到其他社交平台,通过转发、点赞完成商品交易,进而实现资本牟利。
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导致一些家长频频将自己的孩子“绑架”至镜头前。让孩子按照脚本,做出与年龄不符的动作,承受不该有的刺激,这类畸形晒娃方式,侵害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三)
从长得像马云而走红网络的范小勤,到被父母喂到70多斤做吃播的4岁孩子佩琪,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早早背负流量变现的压力,被按下成长“加速键”,“网红儿童”的经历令人唏嘘,更让人深思。如何防止他们在短视频平台被过度消费,避免对其他同龄人产生不良影响,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
在王安石散文《伤仲永》中,记叙了一位曾经可“指物作诗”的神童方仲永,因被父亲当作谋财工具耽搁学习,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故事。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是否能够做出正确引导和必要保护,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现实中,有些家长选择把孩子打造成“网红”,通过商务合作实现短视频流量变现。这看似没什么负面影响,其实很有可能形成误导,让孩子错以为靠搞笑、搞怪就能快速挣钱。由此形成的功利思维、浮躁心态,将阻碍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应当成为孩子成长路上家长的必修课。
平台需扛起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保护好触网儿童,平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通过机器算法排查、人工标注等方法,高效甄别以儿童为主角的视频账号,还是严格排查后台“实名”认证制度落实情况,落实主播准入条件和年龄限制,又或是畅通反映渠道,方便用户随手点击举报违规内容,加强针对性管理、提高炒作“网红儿童”问题处理效率,平台能做的还有很多。
营造干净、清朗的网络生态,法治手段不可或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六条明确规定,“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今年暑假,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要求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文化和旅游部也发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可以说,遏制炒作“网红儿童”的法规之网正越织越密。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