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魏新丨龙形钺

魏道泉城

2024-08-17

武王伐纣,亲手把纣王的脑袋砍下来?用的是什么呢?钺。

说到这个钺,我最早是从评书里听到,什么十八般兵器,上来就是“刀枪剑戟 斧钺钩叉……”后来在博物馆才见到各种钺。

印象非常深刻的,当然是山东博物馆的亚丑钺,又叫人面钺,当时同时出土了两件,一件在国家博物馆,没有铭文,山东博物馆这件有铭文“亚丑”,所以亚丑钺只有这么一件。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件钺,造型极为罕见,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龙形钺,与常见的铜钺有显著差异。

它颠覆了传统的斧状造型,呈现出独特的弯钩形状,整体外形很像问号的上半部分,内侧是龙的身体,上面是下垂的龙头。还有九个字的铭文:“於取子锤□铸□元乔。”其中两字已经不可辨认了,但铭文中的“取”,即“陬”,就是“陬邑”,为鲁国属邑,《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曲阜的尼山附近,铜钺的主人应该是鲁国的贵族,或者是鲁国的国君。

因为钺本身就是王权的象征物。殷墟出土的早期甲骨文字中,王字写法就像斧钺之形,后来逐渐演变,在后来的金文中,王字下面一横也写作月牙形,正中也像钺之刃口。充分说明,能掌钺者,不是一般人。

比如说,《尚书》中记载:“武王伐纣,誓师于牧野,左杖黄钺……”。拿着黄钺誓师,然后《史记·周本纪》载:“以黄钺斩纣头”。有意思的是,砍妲己(也有说是两个爱妾)的脑袋用的是玄钺,脑袋和脑袋不一样,享受的级别待遇也不一样。

钺不光有颜色材质之分,大小不同,代表的地位也不同。据《史记》上说,“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周公与毕公地位非常接近,所用钺仍有大小之分。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地,出土了这么一件龙形钺,也充分说明了鲁国在当时的地位。

其实,钺最早是劳动工具,干活用的。

后来开始变成兵器,再后来成了权力的象征,现在成了博物馆里的文化符号,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文明演变的过程。它见证了技术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以及一次次权力的更替。

那些曾经握着它的人,有的也被它砍掉了脑袋。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V-IP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