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如轼说|熙宁九年的中秋,属于东坡,属于孔宗翰

如轼说

2024-09-16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拜鲁叟”。

嘉祐六年(1061年)12月,26岁的苏轼来到从政的首站陕西凤翔府,第一件事就是拜谒孔庙、致敬孔子。儒释道三教杂糅交织,构成苏轼纵横飞扬的思想世界,这其中,儒学是主体,释、道为两翼,他积极的入仕态度、济世情怀、做事准则,都深受儒家思想浸润,孔子在其心中既是“道大德全”的先圣,又是可“致敬效法”的先师。

13年后的12月,苏轼以知密州军州事太常博士、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骑都尉,权知密州军州事的身份,终于踏上孔子故里、齐鲁大地。熙宁九年(1076年)8月15日,苏州在密州治所与孔子第46代孙孔宗翰结缘,两人相识于职场,并由此开启了长达18年的诗情画意。

熙宁九年的中秋夜,绝不仅仅属于东坡,孔宗翰充满悲欢离合的题壁诗,齐鲁特有的酒文化,触发了苏东坡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

孔宗翰(1029-1088),字周翰,曲阜人,孔子第46代孙,登进士第,比苏轼大7岁。宋真宗信奉道教,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曲阜为仙源县,孔宗翰早年曾经担任仙源县令,即现代语境下的曲阜老县长。约在皇祐四年(1052年)曾经来此公干,中秋夜留宿于密州官舍,当时他的好友陈宗古和仁建中健在。17年后,约熙宁二年(1069年)的中秋节,已担任提点京东刑狱的孔宗翰再次来到密州治所公干,但陈、任两位好友都已故去,于是孔宗翰睹物思人,写下一首题壁诗:

屈指从来十七年,交亲零落一潸然。

婵娟再见中秋月,依旧清辉照客眠。

5年后的熙宁九年(1074年),又是一个中秋节,密州知州苏轼与客在新建成的超然台上饮酒畅谈,有人吟诵起当年孔宗翰的诗,因为已经有孔宗翰即将接任苏轼担任密州知州的消息,苏轼于是次其韵作《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并引》,诗序回顾了孔宗翰从担任曲阜县令起这22年的中秋故事,以供日后两人见面时笑谈此番中秋寄情。

“孔周翰尝为仙源令,中秋夜以事留于东武官舍中。时陈君宗古、任君建中皆在郡。其后十七年中秋,周翰持节过郡,而二君已亡,感时怀旧,留诗于壁。又其后五年中秋,轼与客饮于超然台上,闻周翰乞此郡。客有诵其诗者,乃次其韵二篇,以为他日一笑。”

坏壁题诗已五年,故人风物两依然。

定知来岁中秋月,又照先生枕麹眠。

苏轼说,五年间题壁已经破损,但孔君的诗等风物都还在,明年此时,中秋明月一定会照着孔密州枕麹安睡。

更邀明月说明年,记取孤吟孟浩然。
此去宦游如传舍,拣枝惊鹊几时眠。

苏轼借用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中“秋空明月悬”“惊鹊栖未定”意境,表达自己即将离任密州的复杂心情,感喟仕途就像一站一站的旅店,人就像四处漂泊的鸦鹊,不知能暂落到哪个枝头、能安顿几时。

苏轼酒量不大,但比较爱喝,一喝就容易醉。他在《饮酒说》中自评:“饮酒虽不多,然未尝一日不把盏”。在苏轼诸篇作于密州的豪放作品中,均有酒的影子,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平日如此,况中秋佳节乎?明月在天,美酒在手,把盏为乐,岂可不醉乎? 

这一天的夜饮,苏轼与客通宵达旦直到次日,孔宗翰与老友间于密州两个中秋夜的悲欢离合,引发他对知密期间,恩师挚友欧阳修、韩琦、晁端友相继去世的伤感,自己与弟弟苏辙五年未见的思念之情,新知州即将乞密后自己的去向未卜,以及政治上的种种不如意,宛如积聚在胸中的块垒,唯有在一杯接一杯中消解,实现自己和自己的心灵和解,于是,苏东坡以其超然豁达的积极心理学建构,在大醉后留下光耀千古的第一中秋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康震教授曾经在《东坡的中秋》一文断言:“熙宁九年的中秋,只属于东坡”。

其实,又何止仅仅属于东坡。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学即人学。

这首词,既有苏轼人生经历、当时社会背景等大环境的综合积淀,也有密州人际关系、交游酬和和特殊时间节点等小环境的感情触达。

我强烈地感受到,正是孔宗翰的题壁诗引发苏轼唱和诗,继而成为苏轼在同日接续创作《水调歌头》的灵感之源,铺染了《水调歌头》的抒情底色,延续并深化了孔对人生的感喟,由此引出《水调歌头》的四个追问——

对时间的追问:“今昔是何年”;

对空间的追问:“高出不胜寒”;

对归途的追问:“何似在人间”;

对现实的追问:“何事长向别时圆”。

正是这股强大的意蕴张力,清丽旷达的情绪价值,才在千百年间一次一次拨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弦。

熙宁九年的中秋,属于苏轼,属于孔宗翰,更属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每一个人!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