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如轼说丨苏轼卷入黄庭坚与赵挺之的“德州恩怨”

如轼说

2024-09-28

元祐年间,苏轼公开批评赵挺之是“聚敛小人,学行无取”,而赵挺之也屡屡弹劾苏轼“专务引纳轻薄虚诞有如市井俳优之人,以在门下”。这一切,多系由赵挺之和黄庭坚在德州的“德法之争”和彼此道德评判引起的。

01

黄庭坚任德州德平镇监镇十个月:

大作小德两相宜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是苏轼的大弟子,书法与苏并称“苏黄”,列“北宋四大家”前二,乃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

黄庭坚书法

元丰七年(1084)夏秋间,40岁的黄庭坚抵达德州德平任监镇。在这之前,治平四年(1067),23岁的黄庭坚登三甲进士第后,先是担任汝州叶县(今河南平顶山市叶县)县尉,后在28岁时考中学官,担任八年北京(治所在河北东路治府大名府)国子监教授,在36岁那年,到吉州太和县(今江西吉安市太和县)担任县令,元丰六年(1083)十二月接到移监德州德平令后,返乡、过扬州、泗州赴任。至元丰八年(1085)四月接到除秘书省校书郎召令,六七月间抵东京开封,满打满算在德州任职十个月。

黄庭坚由太和知县改为德平监镇,近乎降级使用。

德州,古之平原郡,德平在现陵城区东北方。镇为县以下人口较多地方,宋置监镇,掌巡警盗窃烟火之禁,兼征收商税及確酒等事。黄庭坚在德平期间,创作诗文数十首与亲情故友唱和。

现代德州之盛境

在挽留前来探望他的妹夫王世弼的一首诗中,黄庭坚以“河外吹沙尘,江南水无津。骨肉常万里,寄声何由频”抒发家族间南北相往的思念之情,坦陈德平当时的囧状:“小邦王事略,虫鸟声无人。王甥解鞍马,夜语鸡唤晨”。

在写给发小黄几复的诗中,更留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千古名句。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当时,黄几复在广州四会任职,黄庭坚借“治病”喻“治国”,借为十年未见的老友仕途不畅鸣不平,一抒怀才不遇、明珠暗投之胸臆。

黄庭坚在德州最大的收获是中年得子,子名黄相,号淡夫,以出生地取字曰小德,以四十岁得子取乳名曰四十。他的《嘲小德》五律很有当下“凡尔赛文学”的一番情趣。

中年举儿子,漫种老生涯。学语啭春鸟,涂窗行暮鸦。欲嗔王母惜,稍慧女兄夸。解著潜夫论,不妨无外家。

前四句诗中,黄庭坚一展中年得子的喜悦,以杜甫、刘禹锡诗典描写幼子学语玩耍稚态。王母句,以东汉政论家、文学家王符的母亲喻小德生母。女兄句,描写9岁的女儿黄睦夸弟弟聪慧的场景。

黄庭坚自幼跟随舅舅李常(字公择)长大,李常、苏轼和黄庭坚岳父孙觉是多年好友, 孙氏嫁给黄庭坚后未曾生育就撒手人寰,黄庭坚又娶妻谢氏,育一女后谢氏亦卒。

诗的最后两句,黄庭坚以王符名篇《潜夫论》典故,內涵小德和王符一样,也系庶出之子,希望孩子能以王符为榜样,子贵母荣。后来,黄相长大后果然曾在南宋朝廷任官职。

据台湾世新大学教授黄启方考证:黄庭坚于元丰七年六、七月间抵德平,应即结识黄相生母,至次年二三月间乃生黄相。黄庭坚赴德州途中经泗州,曾作《发愿文》,痛戒酒欲色欲肉食,因此该女子不可能是其一路带到德州的,或为抵德平后,饮食乏人照料而纳的侍妾,没有名分。此后,黄庭坚与亲友书信中均以“小子相所生母”称之,唯徽宗崇宁元年(1102),黄庭坚赴筠州后在写给时任萍乡令兄长元明的信中透露:“庭坚到临江及筠,以亲旧皆留两日。筠亦以张九微冻着,不欲拖拽上道,幸夜来已安,今早遂行。”味信中语气,疑此“张九”即黄相生母。“张”其姓,“九”或庭坚本身之行第。

苏轼显然也知道小德身世,他曾作《次韵黄鲁直嘲小德》:

进馔客争起,小儿那可涯。莫欺东方星,三五自横斜。名驹已汗血,老蚌空泥沙。但使伯仁长,还兴络秀家。

苏轼首先化用魏晋名臣裴秀母亲的故事,讲她出身低微、被人轻视,可是当她为客人们端盘送菜时,大家都纷纷起立,表示对她的敬意。又将孩子比作“东方星”,并预测他将在15岁的及笄之年崭露头角。

鲁直愚直,果然很快入戏。他曾在《次韵》答苏轼《送杨孟容》中自谦并高赞苏轼:“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随后,用诙谐的语气为黄相提“娃娃亲”,“小儿未可知,客或许敦庞;诚堪婿阿巽,买红缠酒缸”,希望小德能成为苏轼孙女“阿巽”的夫婿,他将去买红绸来缠绕酒缸,作为婚礼之用。

苏轼干脆没接这个接茬。

02

赵挺之任德州通判四五年间:

安民保城有政声

赵挺之(1040-1107),字正夫,密州诸城县(今山东潍坊市诸城)人。虽然赵挺之在北宋后期作了宰相,但现代人对其的认识,多因李清照公公的身份,再便是苏轼为其所贴负面标签招致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赵挺之自治平二年(1065)26岁时进士上第后任县令,长期在齐鲁之邦工作,30岁起先后任登州、棣州州学教授13年,元丰四年或五年间始担任德州通判,至元祐元年(1086)九月试学士院,十二月为集贤校理,元祐二年(1087)六月,以朝奉郎集贤校理身份担任监察御史,成为举足轻重的“言官”。

《宋史》赵挺之传只有500字,但至少有两处涉及其在德州的政绩,形象均极正面。

一是应急处突能力超众。“哲宗即位,赐士卒缗钱,郡守贪耄不时给,卒怒噪,持白梃突入府。守趋避,左右尽走。挺之坐堂上,呼问状,立发库钱,而治其为首者,众即定”。

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崩,哲宗即位,哲宗赏赐士卒们缗钱,郡守贪污不及时付给士卒,士卒们愤怒地叫喊着,手持木棍冲进府衙。郡守躲避,官吏们都逃走了。担任通判的挺之挺身而出,端坐在大堂之上问明情况,立即拿出府库钱财分发给大家,而惩治带头闹事的人,大局遂安定。

二是唯实直言敢逆上司。“魏境河屡决,议者欲徙宗城县。转运使檄挺之往视,挺之云:‘县距高原千岁矣,水未尝犯。今所迁不如旧,必为民害。’使者卒徙之,财二年,河果坏新城,漂居民略尽”。

元丰八年十月,大名府境内黄河多处决口,有人建议迁移宗城县。转运使想借赵挺之附和迁址意,遂派他实地考察,但赵挺之得出相悖结论:“县城远离高原一千多年了,河水从未犯境。现在要迁到的地方不如旧址,一定会祸害百姓。”转运使还是决定迁徙,才过两年,黄河果然冲坏新城,把居民几乎都淹死。

03

黄庭坚与赵挺之在德州恩怨:

陷德法之争,蒙道德瑕疵

赵挺之到任德州通判后,按照提举官杨景棻意思,要在德州施行市易法。市易法是王安石新法的重要部分,早于熙宁五年(1072)三月便已正式推行。其法本意原为平准物价,只是在实行后因执行偏差,“极苛细,道路怨谤者籍籍”,神宗欲罢,但王安石坚持,直至元丰八年冬,神宗崩,太皇太后高氏垂帘朝政,旧党司马光为相乃奏罢。

这期间,黄庭坚以所谓“镇小民贫,不堪诛求,若行市易,必致星散”为由拒绝执行新法,黄赵龌龊遂生。

古代帝王之崩,如丧考妣,八音皆息,更不能有男女“淫秽”之事。在德期间,恰神宗皇帝崩,黄庭坚与侍妾生子,“先帝遏密之初,庭坚在德州外邑,恣行淫秽,无所顾忌”成为赵挺之抓在手里的把柄。

元丰八年春间,黄庭坚曾作《寄怀赵正夫奉议》诗,先以春临大地,松柏不改常度自比,表明实有辞官之意,和一味奉行上意的官员不同,自己节守日月可鉴。后讲很怀念寂寞读书的赵挺之,“永怀寂寞人,黄卷事幽寻。虚窗驰野马,宴坐醉古今。鸳鸯求好匹,笙磬和同音。何时闻笑语,清夜对横琴”。

四月初五,尚未知自己将还朝的黄庭坚再次寄诗《四月丁卯对雨寄赵正夫》,作了很长的一段寒暄后,以“赵侯秉金玉,不与世同波。从容觉差晚,鄙心寄琢磨”句,委婉表达希望赵挺之能“与世不同波”之“金玉”怀抱,对其在德平行为予以包容。

黄庭坚四月十四日接到回朝召令后,遂作工作交接,至五月十六日在平原与赵挺之官舍西斋会食并观古书帖,实际上也是场送行宴,江南石庭简和苏轼的堂妹夫柳子文均出席,黄庭坚在赵挺之所藏的《绛本法帖》《虞永兴道场碑》《乐府木兰诗》上连作三篇题跋,也算暂时杯释前嫌。

04

苏轼对黄庭坚之力挺

及与赵挺之之纠葛

苏轼比黄庭坚长九岁,俩人的交谊始于熙宁五年(1072)十二月,任职杭州通判的苏轼到湖州公干,在湖州太守、老友孙觉(字莘老)处得知黄庭坚诗名,在此之前,孙莘老爱惜黄庭坚人才,将女儿兰溪许配给他,成翁婿之好。熙宁十年(1077)春,苏轼自密州赴河中途中行至济南,时任齐州太守、老友李常(字公择)与苏轼款叙月余,李常出其外甥黄庭坚诗文求证苏轼,苏轼遂作《答黄鲁直》:“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此后苏黄之间诗桶传书,唱和不断,友谊日深。

孙多慈绘苏子瞻画像

元丰八年(1085)二月,皇帝恩准苏轼常州居住后,时在德州的黄庭坚作《次韵清虚喜子瞻得常州》诗,预料苏轼将否极泰来。同年四月,黄庭坚以秘书省校书郎召还朝中,季夏离德平,秋初至京师,而苏轼亦于是年六月闻命复朝奉郎起知登州,十月十五到任,仅五日,又以礼部郎中召还,十二月抵京都,至元祐元年(1086)年初,苏黄才得以首次见面,黄庭坚赠之以洮河石砚,苏轼为之作铭,两人十几年来的夙愿得以实现,并开启“元祐文章,世称苏黄”的翰墨佳话。

元祐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苏轼主持学士院考试,苏门三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并擢馆职,次年正月,黄庭坚除著作郎。至夏秋间,苏轼、黄庭坚等聚集驸马王诜西园,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苏东坡“乌帽黄道服,提笔而书”,黄山谷“团巾蚕衣,手秉蕉箑而熟视”,晁无咎“披巾青眼抚肩而立”,张文潜“跪而捉石观画”,米芾在《西园雅集图记》中称“人物秀润,各肖其形,自有风味,无一点尘俗气”。

《西园雅集图》局部

根据“举官自代”制度,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尚书省六品以上,诸司四品以上官员,获得任命之后,可以推荐一人。至冬,苏轼上《举黄庭坚自代状》云:“蒙恩除臣翰林学士。伏见某官黄某,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玮之文,妙绝当世。举以自代,实允公议。”

苏轼在举状中,用极词对黄庭坚的品德和文学给与了致高评价,这也成为稍后赵挺之弹劾苏轼的一大口实。

黄庭坚于元丰八年九月回朝任秘书省校书郎,赵挺之则晚于其一年多,于元祐元年十二月由德州通判任集贤校理,而在这一年的正月,黄庭坚已升任著作佐郎。昔日部下,如今职位反居其上,加之黄庭坚恃才戏谑的性格,让双方龌龊陡然激烈。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六载:

赵正夫丞相元祐中与黄太史鲁直俱在馆阁,鲁直以其鲁人,意常轻之。每庖吏来问食次,正夫必曰:“来日吃蒸饼。”一日聚饭行令,鲁直云:“欲五字从首至尾各一字,复合成一字。”正夫沈吟久之,曰:“禾女委鬼魏。”鲁直应声曰:“来力敕正整”,叶正夫之音,阖坐大笑。

正夫又尝曰:“乡中最重润笔,每一志文成则太平车中载以赠之。”鲁直曰:“想俱是萝卜与瓜虀尔。”正夫衔之切骨,其后排挤不遗余力,卒致宜州之贬。一时戏剧,贻祸如此,可不戒哉。

山东人喜欢吃面食,所以厨房每次来问明天吃什么,赵挺之一定说“来日吃蒸饼”,黄庭坚就行令捉弄赵挺之的山东口音,令其当众难堪。赵正夫说他的家乡最重视润笔,每一志文写成,同乡都要推两轮平板车送润笔费到京城。鲁直开玩笑说送来的都是萝卜和瓜齑吧。于是文人相轻的口业,贻祸甚剧。

王明清于文末透露此二事的信源为好友“陆务观”,即陆游。考陆游祖父陆佃与黄庭坚、赵挺之“俱在馆阁”时间为元祐元年十二月至次年四月间,三人因同任神宗实录编纂而互动约饭频繁,陆佃于黄、赵间口舌戏谑,必亲闻见而后经陆游父亲陆宰口口相传。

苏轼和黄庭坚京城相聚时,黄庭坚一定会谈起他与赵挺之的那段“德州恩怨”。只是新党失势,旧党弄朝,原先执行落实皇帝及王安石宰相新法的“政治正确”,此时变成了不合时宜的“政治不正确”,因此,苏轼于赵挺之被荐堪任馆职时,就公开质疑赵挺之“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

赵挺之是由朔党领袖刘挚推荐升任监察御史的。元祐三年(1088)五月原来已发布由著作佐郎升为著作郎(由正八品升从七品)的黄庭坚,因监察御史赵挺之弹劾其在德州期间“质性奸回,操行邪秽,罪恶尤大”,于是“诏新除著作郎黄庭坚依旧著作佐郎”。元祐四年三月,因修神宗实录有功,黄庭坚被升为起居舍人,然而中书舍人韩川仍以黄庭坚德州“邪秽之迹,狼藉道路”为由拒绝制诰,太皇太后高氏无奈仍任黄庭坚为著作佐郎。右相刘挚也附和韩川之言,称“庭坚少年之过耳,顾不为公论所赦,惜哉。”

元祐二年十二月,赵挺之上章奏弹苏轼:“专务引纳轻薄虚诞有如市井俳优之人,以在门下,取其浮浅之甚者,力加论荐”,赵挺之弹劾苏轼“前日十科,乃荐王巩。其举代,乃荐黄庭坚。二人轻薄无行,少有其比。王巩虽已斥逐补外,庭坚罪恶尤大,尚列史局”,并针对苏轼考试院《论两汉之政治》策题开炮,认为苏轼公然欺罔仁宗、神宗二圣。苏轼无奈,上书自辩举王巩一事(参见拙作《苏轼公文课②:面对诬陷,这样申辩言简意赅》),对自代黄庭坚一事则不置一词。

在这个问题上,苏轼显然采取了“双重标准”。

熙宁三年(1070),因反对王安石重用支持新法的官员李定,苏轼、司马光等抓住李定“不服母丧”爆料斥之“禽兽不如”,又抓住朱寿昌弃官寻母大树德道标杆,对新党进行正反两方面道德夹击,尽管李定再三解释自己当时年幼并不知道生母为改嫁后死去的父妾,并愿意弃官回家赡养老父李问以代服母丧,但苏轼等依然不听不信、写诗作文讽刺挖苦,不依不饶。实际上,此事是非曲直在陆游《老学庵笔记》中交代得一清二楚:“仇氏初在民间,生子为浮屠,曰了元,所谓佛印禅师也。已而为广陵人国子博士李问妾,生定;出嫁郜氏,生蔡奴。”后来官至御史中丞的李定在主审“乌台诗案”中以“四罪当死”死磕苏轼,苏轼万幸躲过一劫。

元祐元年(1086)九月,因司马光去世,旧党开始分裂为洛、蜀、朔。次年,朔党因苏轼戏谑挑起与洛党程颐的意气之争,洛蜀党争几呈白热化,朔党刘挚、刘安世、王岩叟等也加入对苏轼的弹劾之中,一向与程颐善的赵挺之又得到洛党朱广庭等力挺,苏轼陷入党争的“四面楚歌”,遂一再申请外任,终于元祐四年三月,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此后,苏轼于元祐七年再度还朝又遭黄庆基、董敦逸等弹劾而于次年外任定州,八年九月,高氏崩,登基主政的哲宗大面积起用新党,朝廷政策再度“翻烧饼”,苏轼被一贬再贬。而赵挺之日益贵盛,徽宗立,赵挺之除御史中丞,旋为执政、拜相。

赵挺之始终对黄庭坚戏语怀恨在心,罗织罪名,致黄贬死荒远。此外,其对元祐名臣的诛戮也为诸贤鄙弃,作为赵挺之友婿的陈师道,宁寒冻而死亦不着其棉衣。陈师道在《与黄鲁直书》云:“正夫有幼子明诚,颇好文义,每遇苏、黄文诗,虽半简数字必录藏,以此失好于父。”可见赵挺之器局气量之窄仄。

四川宜宾江畔,洪峰中的苏轼黄庭坚雕像饱受冲击

假设苏轼不是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公历8月24日)卒于常州,想必庭坚命运亦会在其身上演。

空前惨烈的党争,从北宋争到南宋,毁掉了大宋300多年国祚。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

参考文献:

①黄启方著《黄庭坚研究论集》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

②杨庆存著《黄庭坚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9年七月第1版

③[宋]黄庭坚著 [宋]任渊 史容 史季温注 黄宝华点校 《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2003年12月第1版

④牛维鼎著 《赵挺之——一个正直的封建改革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1986年第一期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