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试说丨苏轼的24节气 ① 苏轼笔下的霜降
如轼说
2024-10-23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自此始,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
苏轼曾在多篇诗文中描写过霜降的生活、生产、生态。嘉祐七年(1062)三月,任陕西凤翔府签判不久的苏轼与远在汴京的弟弟苏辙开启岐梁唱和模式。在《次韵子由歧下诗》诗叙中,他详细介绍了官舍周围的亭、桥、园林,并作诗二十一首,分别歌咏所植桃、李、杏、梨、枣、樱等。在其十三《梨》中,苏轼展示了西北霜降后红梨压枝的景色。
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
未尝蠲夏渴,长见助春冰。
霜降时节,熟透了的红梨压弯了枝条。前一年年底才到任凤翔的苏轼感叹,这梨虽然没有使人消除夏渴,但可以吃着它迎接料峭的春天。嘉祐八年(1063)正月,思念家乡、思念童年岁月的苏轼兄弟就家乡蚕市展开唱和。在《和子由蚕市》中,苏轼回忆起蜀地霜降后特有的生产场景:
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
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
闲时尚以蚕为市,恐忘辛苦逐欣欢。
去年霜降砍秋荻,今年箔积如连山。
破瓢为轮土为釜,争买不啻金与纨。
忆昔与子皆童丱,年年废书走市观。
市人争夸斗巧智,野人喑哑遭欺谩。
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悲流年。
蜀人霜降时节砍回芦荻编织蚕箔作筛席,次年蚕市上蚕箔堆积如山,缫丝用的瓢轮、陶釜等蚕具也被争相购买。少年苏轼和苏辙常常不读书跑到蚕市玩耍。想起卖蚕具的人争相推销,不善言辞的蚕农只能被动接受等旧事。苏轼感叹,不是悲叹离开家乡,而是悲叹流年易老,不知不觉兄弟俩都长大了。这一年,苏轼28岁。
在秋天的节气中,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九月中为霜降。由于闰月因素,每19年,重阳和霜降就会出现在同一天。
苏轼词透露,元丰四年(1081)的重阳节,就几乎和霜降同一天。这一天,谪居黄州的苏轼在涵辉楼登高望远,填词《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送给善待自己的黄州知州徐君猷。起首一句即写霜降气象,最后一句写正是欣赏菊花的好时节。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霜降时节,河水进入枯水期,水位普遍回落。唐代白居易《岁晚》诗就有“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句,宋代江定斋《列岫亭》诗云:“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苏轼词中,敏锐捕捉到这一自然现象,原来水面留下的岸边水痕已经漏出来,远处水中的沙洲也隐隐暴露在水光中。元祐元年(1086)冬末,51岁的苏轼在《答李方叔书》中在评价弟子李廌文章时写道:“足下之文,正如川之方增,当极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见涯涘,然不可不知也。”
农历九月有菊月、霜月之称。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赠刘景文》中,留下千古名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曾举荐58岁的刘景文,称赞他“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并以“橙黄橘绿”勉力老友要乐观向上。
霜降后有吃柿子的习俗。元祐六年(1091)八月,在汴京陷入洛蜀党争的苏轼作感旧诗,回忆起自嘉祐时期以来与弟弟的仕途经历,即将以龙图阁学士身份赴任颍州知州的苏轼,与在京师任尚书右丞的苏辙透露,自己有向朝廷自荐请求去老家梓州(旧称东川,今四川三台)任职的想法,就想起家乡的石蜜和柿饼。童年的味蕾记忆成为他解压的美食寄托。……
想见冰盘中,石蜜与柿霜。
(苏轼自注:予欲请东川而归,
二物皆东川所出。)
怜子遇明主,忧患已再尝。
报国何时毕,我心久已降。
元符二年(1099)十一月十五日,64岁的苏轼作《记海南菊》,记叙了南北方温度差异下的菊花绽放时令:“北方随秋之早晚,大略至菊有黄花乃开。独岭南不然,至冬乃盛发。岭南地暖,百卉造作无时,而菊独后开。考其理,菊性介烈,不与百卉并盛衰,须霜降乃发,而岭南常以冬至微霜故也。其天姿高洁如此,宜其通仙灵也。”绍圣四年(1097)八月,自惠州贬谪至儋州的苏轼看到海南农民没有耕种的习惯,乃和陶渊明《劝农》作诗六首。在第六首中,苏轼礼赞霜降后颗粒归仓的美德。
逸谚戏侮,博奕顽鄙。
投之生黎,俾勿冠履。
霜降稻实,千箱一轨。
大作尔社,一醉醇美。
在南方,霜降是“三秋”大忙季节。苏轼说,凡是懒惰放纵、赌博成性、顽固不改者,要投之于深山,不准他们过文明人的生活。霜降后家家户户箱箱皆装满粮食,大家祭拜土地神,捧起美酒一醉方休。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V-IP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