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征文故事 | 军旅、求学、成家立业——我与省图书馆的不解之缘

山东省图书馆

2024-10-24

文|邢怀诚


 人过四十,正奔向年过半百,回首来时的路,回望这四十余年的人生,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军旅生活、山师求学、成家立业……在这如歌岁月中,我与省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军旅

我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可以说我是哼着沂蒙山小调、听着沂蒙红嫂的故事、吃着临沂煎饼长大的。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深受“沂蒙精神”滋养,我打小就吃苦耐劳、勤奋刻苦。我对读书学习特别感兴趣。父母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一直鼓励我好好读书。我是全村公认的、最用功的孩子,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考高中那一年我是全镇第一名,在高中依旧不落下风,可以说,升学大有希望。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一场不大不小的病毁了我的“大学梦”…后来,病好了,我也与高考失之交臂。一笔高昂的复读费摆在我和我的“大学梦”之间,彻底撕碎了现实与理想的交界口——当时,我的弟弟妹妹也都读初中了,这笔钱犹如天文数字。

我只能在家郁郁寡欢,为我的人生而感到无比痛心——村主任找了过来:“你们家这个高中生,从小就勤奋刻苦,我看要不去当兵吧!正好征兵队来我们镇了!”那个年代,一个农村男孩子的好出路有两条,一个是考学,一个是参军。我一听这话,心中又即刻燃起了熊熊火焰——参军!和父母商量后,我第二天就去报名了…就这样,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军人。

我们连队驻扎在济南南部。来到了部队这个新天地,认识了更多的人,见识了更多的事,我一个农村孩子也没什么别的,还是勤奋刻苦。训练场上,我挥洒汗水,各项训练都成绩卓越。

虽然离开了学校,但我并没有因此抛弃我的求知欲。我们连队有一个阅览室,里面有不少书和报刊。阅览室不大,里面的每一本书我都看过。每次一有新的刊物或者报纸,我总会第一个借来读。战友们觉得我是“怪人”,对最流行的“吹牛”或者抽烟一点儿不感兴趣,一闲下来就自己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其实我乐在其中,有空就沉浸在书的世界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看到我如此好学,如此热爱读书,我们连队的宣传干事便向我推荐了一个地方——济南市里的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我头一次听这个名字;他介绍说:“里面有的是书,要多少有多少。” 这对一个从小就物质生活匮乏,家里没有几本书的人是多么有吸引力!我便充满了向往,想去的欲望爆满。

终于,在第一次请假外出时,我实现了这个心愿。我从连队出来,先是步行了二十分钟,又倒了两班公交,终于来到了这里。

站在省图书馆楼下,我就感受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气场:深厚的历史底蕴酝酿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我走进去后才惊奇地发觉,这好几层楼,几十个大房间,竟全是书!我平生第一次见这么多书!我不由得在这一个个阅览室停停走走、来来去去——哲学、文学、历史、经济、地理、政治……我在这个书架前停留片刻,迅速浏览一遍书架上的书;在那个书架前逗留一会,粗读一下这个书架上的书——有许许多多书我闻所未闻,更别提亲眼一“阅”。就这样,我一连转了好几层楼、无数阅览室,我不禁每本书都想拿出来看看。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卷帙浩繁,什么是浩如烟海!

不知不觉中,一下午过去了。要不是请假时间约束着我,我真想一连在这里待上个几天几夜!我办理了一个借阅证,最大限度地借走了我最感兴趣、最想读的书。

就这样,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向我打开了!我对读书的兴致更浓了,饭后、睡前、上操前,我都会读上一会书。只要能请假外出,我就去省图书馆借书还书,去省图书馆成为了我两年军旅生活中最放松、最快乐的事之一。

图书馆有一位老师,体谅我在部队外出不便,还特别把我的还书时间放宽了、借书额度增加了。二十多年过去,我对她样貌的印象越来越模糊了,更不知她的名字,但我一直很感激她。

就这样,我在军旅生活的两年也没有放弃学习。正是在无数次阅读过程中,正是在无数次来往于连队和省图书馆的过程中,我萌生了出了一个思考:为什么不重新考大学?我的内心似乎又重新生起了“大学梦”——为什么不再试试?在那时,很少有义务兵当两年就退伍的,特别是我这种农村来到,一般都会再续签。在无数次内心的激烈碰撞后,我决定了:退伍,回去考大学。不顾战友的劝告,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退伍,拿着部队发放的退伍费,重新回到了学校,回到了高三,再次向大学发起冲击……

我想,是省图书馆给了我启迪——之所以又激发出“大学梦”,就是因为我可以沉浸于书海、可以畅游于知识海洋。


求学

有了两年的军旅生活磨练,重新回到学校,重新坐在教室里,我更加珍视这次求学机会。我竭力找回两年前的状态,再次全身心投入地到学习中去。虽然很多内容已忘却,但我丝毫不怕,我坚信,这次一定可以!

深秋、严冬、早春、酷暑…高考我如愿上岸——山师法律系。

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放眼无限的未来,我感到心潮澎湃,可谓“心潮逐浪高,意气凌云霄”。在山师,浓厚的人文氛围促使着学生扎实学习,我也在这四年中钻研法学,掌握专业知识。

我认为本科阶段最难学的是《刑法》——上课一听就会,一做就错,学起来非常注重系统逻辑。对初学者的原有观念冲击极大——因为刑法掌握生杀予夺,有一套独立的术语体系和逻辑推理体系。其中,无罪推定、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现代刑法理念与普通人日常生活观念有很大的区别。这个学习过程就是接受全新的刑法理念,抛去固有旧观念的过程,这无疑是一个脱胎换骨般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概念难以理解,比如:最基本的“犯罪”——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处罚、犯罪的形态、犯罪的数量……学起来云里雾里,要么诘屈聱牙,要么不明所以,就像雾里看花……

一头扎进法学的广袤世界后,我常感到自身之无知,因此就更用功地恶补。学校的图书馆经常借不到相关的书,我便常常求助于省图书馆——那时的省图书馆就有借阅室藏有法律相关书籍的,本科阶段所能涉及的内容、所相关的书几乎都可以在这里读到、借到。

彼时的山师还在老校区,离那时的省图书馆不算远,骑自行车就可以去。我每周都会去三四次,几乎每次去都会带着问题查阅相关的资料。省图书馆有很多法律的教程,尤其是有很多专业性极强的、针对某一领域、某一部分的详解和阐述,这极大地扩展了我的专业知识、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通过省图书馆的一本本藏书,我的问题一次次得到解决——在骑车回学校的路上,我的心情总是那样舒畅,阳光洒下,风轻轻地拂过我的脸颊,是那样的清爽。

博尔赫斯把天堂想象成一个充满书籍的世界——他认为,图书馆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知识的宝库,是人们寻求真理的源泉。在我眼中,省图书馆就是这样,它像一座知识的宝库,一次又一次满足了我求知的心,我总能在此大有收获。这对我日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

我在后期准备律师资格考试时,更频繁地往返于省图书馆查阅资料、借阅书籍。这让我更加深刻、更加充分地准备考试。最终,我顺利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成为了一名律师。

我想,这是省图书馆给我的机会,让我在法学的世界中汲取知识,提升自我。


成家立业

毕业后,我留在了济南,在一家律所工作。

刚刚参加工作,我既要适应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又要积极地从一名学生转变成为一名律师——一名合格的律师。

刚刚工作,我跟着一位“师傅”,帮着他梳理案情、案例检索、法律法规检索、证据梳理等工作。后期“出师”了,我就开始独立地接案子。律师要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需要不断地学习;律师要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因为工作强度一般比较大;律师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来自客户、法官、对方律师、老板、同事的压力,以及项目本身的压力,都要能抗;律师要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因为同事之间会比较,客户会比较,优秀者上……

深入到我接手的每一件案子,具体地参与到缜密的司法程序中——从“学法”到“用法”,我对法又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理论层面的学习和实际的实践应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需要不断地补充司法实践方面的知识。

我还是省图书馆的常客。在这里,我能够精研细究我学生时代未曾关注到的种种问题,并根据实践不断地回溯、加深我对法条的理解。压力大时,感到快被工作压到喘不动气时,我总会选择到这里都一会感兴趣的书,从平静中汲取一份力量再次出发…

省图书馆俨然是我的“精神家园”,一直到今天……

成家后,我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从他小学起,我就经常带他来省图书馆。省图书馆也有很多少儿读物,特别是16年还特别开了儿童馆,各种科普读物、卡通读物、文学读物等等,孩子爱不释手,成了一名小读者。下班回家后,孩子总爱和我兴高采烈地交流今天读的内容——“爸,你知道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吗?”“爸,你知道雨是怎么来的吗?”

小孩子对各种东西都好奇,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是无穷的。我认为这种好奇心、这种求知欲无比珍贵——这是他们初步认知世界的起点,而一本本儿童读物就好似引路灯、指向牌。我的孩子也像我一样,也很喜欢去省图书馆,他正是在一次次借书还书中成长。

省图书馆举办的各种活动,比如朗诵会、读书会,孩子也很喜欢参加,他由此认识了很多小伙伴,既在玩中学,也在学中玩,充分彰显了他的天性。我也很放心地让他报名参加,因为他每次都 “不虚此行”。

省图书馆不仅仅帮助着我,也帮助着我的孩子…

走过这四十余年,蓦然回首,从军营到大学再到成家立业一直到今天,我与省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后,感谢省图书馆这些年来对我的帮助!



本文系“我与山东省图书馆的故事”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