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为国育贤!一起来听传承了220年的山大故事

山东大学

2024-11-05

清嘉庆九年岁次甲子七月初一

公元1804年8月5日

220年前的这一天

不仅标记着时间的流转

更与97年后诞生的山东大学

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天,时任山东巡抚的铁保

为济南城历史悠久的泺源书院

题写了“为国育贤”四个大字

之后成为山东大学精神文化的滥觞

激励着无数学子

心怀家国,矢志不渝


今天

让我们共同追溯一段光辉的过往

静下心来

一起聆听那块匾额背后

跨越时空、激励人心的故事


文脉传承:

铁保与泺源书院的

翰墨情缘


铁保家族世代多出武将

唯本人自幼好文

他学识深厚、见闻广博

“优于文学,词翰并美”

诗与百龄、法式善齐名

人称“三才子”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秋

铁保奉旨典试山东

后任山东巡抚

铁保在山东精勤政事

重视教育

铁保坐像(故宫博物院藏)


嘉庆九年(1804年)七月

铁保于《新建济南书院记》言

“省会有泺源书院,

为通省人文荟萃之所,

历年远久,屋舍倾圮。

余既廓而新之,

复倡捐六千金,为膏火助。”

修缮后的泺源书院焕然一新

铁保欣然提笔

题写了“为国育贤”匾额

悬挂在泺源书院讲堂门楣之上

多年之后

一所迥异于

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式学校

就诞生在

“为国育贤”匾额的泺源书院!

泺源书院正门(齐鲁书社《济南师范学校百年史》)


 曙光初照:

登州文会馆与中国近代教育的晨曦


由济南向东偏北400公里

有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

滨海之城、人间仙境——蓬莱

蓬莱古称登州

这里,曾诞生中国第一所

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

登州文会馆

登州文会馆校舍(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史》)


1864年

狄考文创办了登州文会馆

自1873年起

他每年鼓励学生参加蓬莱县考

结果通过人数比例极高且多名列前茅

学校由此名声大振

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

京师大学堂首任西学总教习的丁韪良

曾盛赞文会馆为

“伟大的山东灯塔”

狄考文


“中国任何高等学校都没有像

狄考文博士创建的登州文会馆那样

进行完全的科学教育”

中外教师同堂授课

课程设计中西兼顾

文会馆的物理、化学等科学仪器设备

是当时中国各类新式学校中

最多和最好的

特别是文会馆的教育理念、学校管理

为20世纪初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兴办

提供了重要的办学模式参考

发挥了示范和样板的作用


教育新篇:

山东大学堂的创办之路


登州文会馆

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河

然而,从影响程度之深刻

和直接支持帮助力度之大上来说

从文会馆受益最大的

还是1901年在济南泺源书院诞生的

山东大学堂

文会馆校园内景

《山东高等学校建置沿革纪略》


清朝末年

甲午战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夺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压力下

不得不被迫推行“新政”

其中就包括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

清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时任署理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呈

《遵旨改设学堂酌拟试办章程折》

袁世凯《遵旨改设学堂酌拟试办章程折》(局部)


在铁保为泺源书院

题写“为国育贤”97年之后

一所新式大学

就在泺源书院旧址诞生了

泺源书院讲堂门楣上的

“为国育贤”匾额

迎来了山东大学堂首批100多名新生

此后,山东大学虽校名或体制有变化

但其精神文化中

以“为国育贤”为根本的

家国情怀从未改变


校史探源:

以“为国育贤”寻根

开校之初


从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到1981年

在长达50年的时间内

学校一直把省立山东大学

作为学校的起点

直到1981年发现山东大学堂的史料

山东大学才确立1901年的办学起点


2001年在山东大学百年校庆之前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复制回来了

《遵旨改设学堂酌拟试办章程折》

虽然这已经是

山东大学历史起点的最权威官方文献

但校史研究者们还是希望能找到

更丰富、更直观的历史文献

譬如

有没有开校初期的真实照片记录?

2009年这一愿望突然实现了!


1936年9月

曾任山东大学堂首任教习的仲伟仪

编撰印制了

《仲补衮堂七十双庆寿言录》一书

在其去世后此书一直被其后代保存

2009年仲伟仪之孙仲维畅

将该书捐赠给山东大学

这本书里印有两张珍贵照片

一张是山东大学堂开校时

七位西学教习的照片

另一张照片上部清晰地标明为

“山东大学堂开校教职学员合影”

照片上包括赫士在内的全体师生职员

聚集在泺源书院讲堂前

讲堂门楣上悬挂的

正是“为国育贤”匾额!

《仲补衮堂七十双庆寿言录》


那时,正值山东大学着手筹备

110周年校庆工作之际

这张堪称山东大学“出生照”的珍贵照片

无疑是110周年校庆前夕

山东大学校史研究的一个重大发现

使山东大学创校史

有了更确凿的图片证明

虽然“为国育贤”四字很清楚

但匾额两侧的上下款却难以辨识

也不知是何时由何人题写的


而十年后

在迎接120周年校庆之际

堪称传奇的是

这张“出生照”的底片找到了!

拍摄者是一位德国人

虽历经120年的岁月洗礼

照片的底片仍完美地保留在

德国的一家博物馆里

山东大学堂开校教职学员合影


在这张清晰的照片上

可以辨认出

匾额左侧是“梅庵铁保书”

还有铁保的两方钤印

右侧是书写时间

起初十个字中可以辨认出

“嘉庆九年甲子七月之”九个字

但第十字还是有些模糊,没能确认

后来,经请教专家

才最终确认第十字为“吉”

“吉,朔日也。朔,农历每月初一。”

七月之吉,即七月初一

为公历8月5日


至此,对山东大学

办学传统和精神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

这块“为国育贤”匾额

上下款已全部准确辨识

书写人!书写时间!

这是山大校庆年

关于校史研究的又一难得收获

国画《为国育贤》作者:房静


精神永续:

山东大学“为国育贤”

传承与发扬


从清嘉庆九年的铁保题字

到山东大学堂的开办

再到今日山东大学

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

每一次历史的转折

都凝聚着无数先贤的智慧与汗水

都镌刻着“为国育贤”的坚定信念


1901年山东大学堂

《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

“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

非为诸生谋进取;

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

非为一己利身家。”

这样鲜明的办学宗旨

正是对“为国育贤”的精准诠释和传承


2010年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

战略指引下

山东大学首次提出了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

在全校师生和校友的共同讨论下

学校确立了“为国育贤”的办学初心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

的办学宗旨

并正式向师生和全社会公布


2019年

在《山东大学文化引领战略实施纲要》中

山大精神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总结凝练

“为国育贤”的办学初心和

“家国情怀、担当精神、

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

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为国育贤”

不仅见证了山东大学深厚的

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

更传承了

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

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

这份历史的厚重

不仅属于山东大学

更属于每一个

心怀家国、矢志不渝的山大人


“为国育贤”这四个字

已不仅仅是一块匾额上的题字

它已深深融入了

山东大学的精神血脉之中

成为了一种文化基因

一种精神力量

激励着无数山大人勇攀科学高峰

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复兴

贡献自己的力量!


素材来源 | 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作者 | 史永志

编辑 | 吴昕阳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