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

旅行者说文史

2024-11-07

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七十一岁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于南京城。由于皇太子朱标早在六年前已经先他而死,所以他的孙子朱允炆就以皇太孙的身份继皇帝位,是为建文皇帝。建文帝登基以后,为了消弱藩王势力,决定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挥兵南下。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建文帝不知所踪,有人说他在南京破城之际,自焚而死;也有人说他在南京破城之际,逃出了南京城,落发为僧,浪迹天涯。

究竟哪种情况更可信呢?

建文帝的悲剧跟朱元璋的封藩有直接关系

朱元璋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平民出身的帝王。他跟历史上的秦始皇、唐高祖不同。秦始皇和唐高祖原本就是贵族,跟创建江山社稷的文臣武将原本就是上下级关系。秦始皇和唐高祖在称帝之前,其地位就无人敢觊觎。

但是,朱元璋则不同。从朱元璋往上数,祖宗十八代都是贫苦农民。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地在土里刨食,到死时仍然一无所有,连块坟地都没有。即便后来,乡邻看其可怜,送了一块坟地,朱五四才得以勉强下葬,却仍然是“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朱元璋穷怕了,他害怕他的后世子孙像他的童年一样,因为贫困而衣食无着。同时,朱元璋考虑到历代地方割据势力威胁皇权,吸取宋、元两代皇室孤立无助的历史教训,大封诸子,屏藩王室。自洪武三年开始,朱元璋的二十五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先后被封为藩王,其中秦王朱樉、燕王朱棣、宁王朱权手中还掌握着部分兵马,令他们驻守边境,以防御元朝残余力量入侵。

朱元璋很清楚,随着血缘渐远,也难保驻守各地的藩王与皇帝离心离德,密谋造反。历此,他对分封的藩王也有严格的要求:首先,藩王一律到封地就藩,不准留在京城;其次,藩王到封地后一律不准离开封地,即使皇帝或者皇后去世,没有朝廷的旨意,也不准前去京城;第三,藩王之间不准相互联系,进京朝拜皇帝时,必须一个藩王离开了京城到了封地后,另一个藩王才可以动身;第四,藩王只能享受朝廷的封号和财物,不能干涉封国所在地的民生、军事和政治,封国的土地仍然归属中央政府所有,所谓“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

朱元璋不放心自己的子孙,更不放心跟皇室没有血统关系的文武大臣。为了避免皇帝被朝中大臣架空,朱元璋同时还规定,可以率兵“清君侧”。也就是说皇帝身边有奸臣的时候,藩王可以不需要皇帝的旨意,就可以率兵进京,清除皇帝身边那些亲信和奸臣。

朱元璋自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大明江山安排的铜墙铁壁一般,他兴奋对皇太孙朱允炆说:爷爷都给你安排好了,如果有人造反,你的叔叔们就会替你消灭他们。

朱允炆忧虑地说:如果我的叔叔们造反呢?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登基。建文帝知道各藩王实力强大,战功卓著,就以太祖遗诏为由禁止各藩王入京。燕王朱棣为了奔丧,已经到了淮安,也只能掉头回到封地北京,心中对建文帝充满了怨恨。不久,建文帝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开始削藩。朱允炆的四叔燕王朱棣就联合了宁王朱权,依据朱元璋的《皇明祖训》,率军南下,发动了靖难之役,起兵造反。

靖难之役四年而成,南京守将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朱棣带兵进入了南京城。南京官员四处逃散,建文帝无兵可用,下令放火焚宫。当朱棣来到皇宫时,宫中一片火海,建文帝不知去向,是死是活成为了数百年来的疑案。

自焚说

据永乐年间编撰的《明太祖实录》记载,当朱棣的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建文帝深知四叔朱棣是一个贪权尚武、残酷无情的武夫,如果落到他的手中,绝对没有好下场。与其落入朱棣之手受尽屈辱,还不如体面地死去。于是,建文帝就命人放火焚宫,纵身跳入了火海之中。当朱棣杀到皇宫的时候,宫中已经是一片火海,建文帝早已没了踪影。但是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骂名,朱棣还是扑灭了大火,还在灰烬之中发现了烧焦的建文帝尸体,并以皇帝规格为建文帝举行了葬礼。

但是,长期以来,史学家就对《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持怀疑态度,这是因为,明清两代不管是在南京,还是北京都没有发现建文帝的陵园。明朝末年,曾有大臣建议崇祯皇帝将建文帝列入祀典,崇祯皇帝叹道:建文无陵,从何处祭?

清朝修《明史》的时候,之所以采用了建文帝自焚死的说法,记载道:“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这是因为,清初朱三太子案频发,搅得人心惶惶,因而“故有此曲笔耳”。

出家说

《明史·程济传》记载:“金川门启,济亡去,或曰帝也为僧出亡,济从之,莫之所终。”也就是说,在南京城被破之时,程济跟着建文帝一起逃出了南京城,并落发为僧。在《明朝小史》对建文帝落发为僧更是描述的活龙活现。朱元璋生前也感觉朱棣要反,于是就留下了一个秘匣,并交代身边的太监,危难之际可以交给建文帝。南京城被破之际,太监将这个秘匣交给了建文帝。建文帝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三套僧衣和三份度牒。建文帝于是削发披缁,与杨应能、叶希贤从地道中逃出了南京城。

朱棣破城后,发现了这个秘密,就颁布了《僧道度牒疏》,将天下所有的僧人进行重新造册登记,就是为了找到建文帝。不过,建文帝出家后,法名“应文”,浪迹天涯,并没有依附在固定的寺院,所以朱棣最终也没有找到建文帝。从永乐五年起,朱棣以寻找仙人张邋遢为名,四处出巡,并派出郑和数次下西洋,将寻找的方向扩展到了海外。有人指出,朱棣死后,建文帝才回到了北京,后来就死在了北京,被葬到了西山。

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到底是自焚死了,还是破城之际逃出了南京,目前的证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也许,历史的真相早就伴随着历史的滚滚年轮,同大明王朝的兴衰被埋入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唯一不变的是,建文帝作为明朝的第二代君王,他的一生都悲哀的,这也许就是生在帝王家的宿命!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