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大散文|守望,让我们选择向暖向阳

风过林梢

2024-01-18

大散文|守望,让我们选择向暖向阳

——写给过往2023年的话

作者 崔洪国

放开了、走出去、不容易、挺过去——2023年的脚步还没有走远,我们已经向着未来出发,让我们记住这些2023年回荡在耳畔,耳熟能详的词。记住,我们永远不能选择性遗忘!

——题记

    从2006年开始,我就养成了坚持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不管多么繁忙,每天我都会抽出一点时间,事无巨细地把一天工作和生活中经历的那些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有时当天忘记了,隔个三天两天,我也会倒推着把忘记的几天一件事不落地记录清楚。这个习惯,让自己所有的过往都能够用文字的形式留痕,这是给自己建立一个永远不会糊涂,永远不会忘记的文字档案。当时光渐行渐远渐无书,有的已经遥渺得模糊难辨,甚至只能到梦境中去回忆过往,翻开自己陈旧的日记,从那些文字中把生活的残片分拣出来,连缀起来,生活就如在昨天,清晰如初了。

    每天写日记带给自己的另外一种感受就是时间太多匆匆。形容时光匆遽的诗、词、赋可以信手拈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还有罗大佑那首老少皆宜,让七八十年过来的人翻唱了无数遍的《光阴的故事》,“春天的花开秋天的花落以及冬天的落阳,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他天天地流转,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所有这些诗句都让人感觉一个人对着天地转,光阴迫时的渺小和无奈。写日记的日子,这样的感觉更加深沉,一天不记,这一天就过去了,几天不记,这一周就过去了。等到几百页的日记记完了,回首之间,一年就过去了。还没有走远的去年,仿佛就在昨天。趁着这记忆清晰,回首过往,还能成点成线成片,倘若十年以后,一切只能从日记中寻找那些星星点点的记忆残痕了。

    1月13日,星期六。早上起来,外面天阴冷得厉害。我在温暖如春的客厅里提笔写这篇《守望,让我们选择向暖向阳》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把去年的日记翻开来。当时经历的一切瞬间如趵突泉的涌泉般奔涌而来。去年的日记中记着:2023年1月1日,正好是星期天,还是元旦放假。晚上自己包的白菜鸡蛋虾皮水饺。这一天,自己核酸检测正式转阴,病虽然有些拖拉,但毕竟转好了。1月2日,星期一。妻子开车拉着我到局里做了核酸,做了一个单管,阴性。1月3日,星期二。正式上班,单位召开了班子碰头会。下午整理了需要落实的七件事。

    这样一想,那之前的我就追溯到前年了。有一段时间我也和其他很多人一样,染了新冠隔离在家,躺在家里的床上,白天望着四面白色的墙,夜晚望着头顶那盏灯。深夜有时醒来,身边是无边的黑暗,就在那样的等待中等待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待着生活重回喧哗闹腾和诗与远方。那种等待给你的感觉不是时光太快,是一秒如同一天,一天如同一年般的煎熬和无聊。想到外面,与那些云天一起飞翔,你又被紧紧禁锢着,无可奈何。

    那是一种痛苦的等待。好在有妻子和女儿,有那些同命相怜的朋友同事始终与自己守望相依着,心里多少还有些清静和安慰。还有就是阳台的那些花树,虽然也经历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摧残和折磨,那盆红掌和扶桑依然选择了热烈地盛放,那棵幸福树依然坚强地选择了青绿。那种面对严冬的不枯萎、不凋零、不怯懦、不退场给自己注入了激情和奋进的力量。所以,阴霾过去,阳光挥洒,我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与身边的人,与那些可爱的花树守望相助,向暖向阳。我从心底感谢那些花树在孤苦寂寥时不离不弃地相伴和怒放。

    所以,从那种病魇中走出来的人们对于生活和奋斗就更加弥足珍视和珍惜,对于守望相助就有着更加深沉地理解。那样的日子,有的人走着走着也许就走丢了,有的走着走着就走没了。有的今天还在一个屋檐下看雨疏风骤,花开花谢的风景,明天就云天相隔了。有的今晚还在一桌晚餐上谈古论今,纵横八荒,过几天就悄无声息了—虽然,虽然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匆遽而过的时光中也是平常和寻常事,是自然和规律,但是放在那样的场域和语境中,就显得那般不同寻常。人们说得最多的就是疫情后遗症,是没有办法的事。经历过那样的日子,很多人就对亲情有了更加与众不同的理解,对于人情就有了更多有别以往的透悟,对于生存和死亡就有了更多理性平和的解读。因为那些就在自己身边,自己也被裹挟着,只是更加幸运而已。所以,更多的人在相逢、邂逅、遇见时,不管陌生的还是熟悉的,打个招呼,给个微笑,扶一把,让一让,命运共同体开始变得更加真实和实证,守望相助,理解包容越来越成为一种默契的规范和行为。

    之所以写这些,还有一层深含的意思就是善意地提醒大家不要选择性遗忘。因为经历的那些太过煎熬和艰难。在一切那般的不确定和彷徨无着的时候,你就会更加想念自由的可贵—自由生活,自由出行,自由唱歌和跳舞。当这些在一个时段成为梦想,不久之后又重回身边,人们对于自由的领悟和珍视就更加刻骨铭心。这里的自由换成当时人们口口相传的另一种说法就是“放开了”。政策放开,人们出行自由就如一股春风吹皱一池春水,就如一声春雷响彻云外,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春风吹过杨柳万千条,春雷伴雨飞过千重山时光已经习以为常了,不过是人们内心自由的狂欢仿佛忽略了春风和春雷的召唤。但那不是遗忘,因为很多的人就迎着那风,迎着那雨,迎着那雷和闪电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和乡村的田间地头自由奔跑了。

    那时的公交车上,人们逐渐摘下了口罩,曾经包裹严丝合缝的容颜重又绽放出灿烂的微笑。虽然人们还谨慎地保持着彼此的距离,但内心那种表达的激情已经如春夏的风过和花开一样澎湃浩荡,势不可挡了。经常坐的K131上,我看到了那位熟悉的公交女司机用春天般的嗓音招呼着人们上车、下车,注意坐稳,很多坐同一辆车的人和那位女司机很熟悉,她也很健谈,是个热心肠。我在散文《流动的济南城—济南公交》中,专门写过这位司机,她是美丽泉城的代言,她的热情热络了一座城,所有人感到久违的春天,久违的热情又大踏步回到大美济南,天下泉城了。宽厚里、芙蓉街、护城河、天下第一泉、千佛山、大明湖,到处都是人潮汹涌了。

    放开的同时,人们更多选择了走出去。“走出去”成了2023年又一个生活和网络中的热词,还上了热搜榜。走出去,我也成了其中的一员,也见证了那种走出去让人眼花缭乱的情景,但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词来形容,比如“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人潮汹涌”、“人流澎湃”,都很难形容你身处其中的那种身不由己和目瞪口呆。去年的五一和十一,我去过趵突泉和大明湖。在趵突泉外面的人行道上, 那些等待入园的人们从东门一直排到北边的黑虎泉北路,北门附近更是人流拥挤得水泄不通。很多车辆索性避开了环护城河一线,后来一次坐出租车,跟司机聊天,司机说:“很多车都没法往那里跑,进去出不来,外面进不去。”美丽泉城的所有地方,在去年的五一假期和十一黄金周,都开启了人从众模式。

    当时的我为了体验生活,去了一趟大明湖。听白天去的人们说所过之处全是人,行走之间就是后脚尖跟着前脚跟,是往前挪着走,所以我没有去凑热闹。我是晚上去的明湖,本以为人们行走了一天,好多就都散去了。没成想去了以后,还是目睹了自己从没有见过的奇观。那时的超然楼还正是超级大网红,流量还如淄博烧烤和如今的“尔滨”冰雪大世界一样蹭蹭蹭上涨着。沿着小东湖去鹊华桥的路边是新搭的明湖夜市,摊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手工制品和山东名优土特,琳琅满目。超然楼前,人们从超然楼开始亮灯之前就排起了长龙,从楼前的广场到台阶,人挤人地占据了各自的位置,举着手机,举着相机,从抖音和微信视频与远在天边的朋友,熟悉的、不熟悉的,认识的、不认识的分享着超然华彩,灯火璀璨的夜色济南。那是我到济南这么长时间来,见过的人群最多的阵势。之前,那么多的人都去哪里了呢?是啊,和时间一样,都去哪里了呢?

    如果说政策放开是一种回归,走出去是一种压抑已久的释放,那么烟火的生活就是一种常态了。人们向往诗和远方,在放开后走出去寻找自己梦想的诗和远方。但喧嚣过际,生活终究还要复归骨干和常态。所以,2023年,还有一个词让人们也很难忘记,那就是“不容易”。毋庸讳言,三年的疫情扩散造成的影响就如一个多米诺骨牌,成为了压垮不少行业、企业、群体和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的身边看到了很多路边的门店人去楼空,有的挂着长期招租的牌子,有的一个月换几个门头,有的地方虽然自然的春江水暖,但依然春寒料峭,寒意袭人。

    2023年,我先后多次去过威海、烟台,11月份去过美丽的日照。听当地的朋友讲,旅游旺季,旅游的人比疫情期间翻了好几倍,但消费没有明显的见长,人们是走出去了,但由于对就业,挣钱的预期存在诸多不确定,所以,消费预期一时难以提振。人们在疫情散尽后,依然感受着疫情走后留下的寒意。更多的人们在守望相助中等待着,期待着。生活的骨干和真实让人们更多选择了理性。是啊,就是口袋里少一毛钱,可能你出去也是寸步难行,有钱的时候感觉不出来,真得没有钱了,出门坐车,进商场,去医院,你都会感觉到寸步难行和步履艰难。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现实,想回避和回避不了。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一切未来,皆可期待。”我们在很多的场合都会用到这句话和自勉和互勉。行走在每一天里,我们会感觉很辛苦,很疲惫,但过往十多年以后,这些都会成为我们曾经生活中的浪花,偶尔想起,或者如我这般多情的人,会拿出来作为抒情叙事的素材叙说一番。那时,所有的一切也许都与今天都迥然不同了。我正经历的今天,在那时早就成为了过往。所以,无数的人,在2023年的不容易中,还是选择了风雨无阻向前行,还是坚定不移坚持了“挺过去”。

    “挺过去”也成为一个热词,成为了无数平凡人的生活选择和人生写真。我每天看到了那些陌生的面孔很早就坐了进城的326,325,312的车,在奥体西下车走进了园林、工地和公司,那既是生活所需,更是一种新的追求和寻觅。我还看到了不少熟悉的饺子馆、面馆,门面装修一新,重新开张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无数的人流拥挤进宽厚里、芙蓉街,在人烟阜盛中为这个城市增添着更多的烟火和人气。我还看到了无数的快递小哥在这个城市的每一条街巷快速穿梭着,每一名出租车司机在城市的中心和郊区飞奔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当所谓的这些不幸成为你我彼此一种善意的理解和包容,成为一种风雨中的守望和依偎,成为一种坚如磐石的助力,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那种幸福就成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愿景和生动鲜活的生活实景。所以,在一切阴霾散尽,我们重新又找回了我们梦想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23年的岁末,我写了一篇平凡人生活的散文《深冬向暖—平凡人生活三章》,我选取了一位买豆腐的,一位卖冰糖葫芦的,一位磨剪子戗菜刀的三位生活在泉城街巷中的老人,我都与他们有过交集和交谈,深知生活不易中的那种向暖向阳带给人的温情和温暖的能量。元旦那一天,很多人都在献词和憧憬的时候,我选择了与众不同,我去了明湖,寻觅我文章中卖冰糖葫芦的老人生活的实证,在街上,在明湖门口,在明湖畔,在泉城广场,我见到了不少卖冰糖葫芦的,他们含羞地躲在冰糖葫芦的摊子后边,我拍照的时候,他们就把C位让给那一串一串的冰糖葫芦,我买过几串,吃着又酸又甜。明湖的风景我写过很多,在此不再赘述。我那天特意去了明湖东边的霞侣市街,一条正等待融入城市斑斓生活的街巷,街上虽然有些凌乱,但店铺都开着门,来来往往的人们谈论着生意,谈论着房子的租金,构织着自己在新的一年来做点什么样的买卖,干点什么样的行当,让自己憧憬的美丽不再遥远,让自己和身边的人一样,和明湖那些正在品赏一湖碧波和云涛明灭的人们一样,生活更加有体面,更加有尊严,更加有质感,成色更足,更加“心情愉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