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散文丨地瓜飘香

尹燕忠

2024-12-05

地瓜飘香


王京元

地瓜也叫红薯、甘薯。地瓜红装素裹,我吃着地瓜长大。 平阴是山区,盛产地瓜,香甜可口,远近闻名;老家邹平是平原,也种地瓜。我对地瓜有深厚的感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


过去的经历,历历在目,仿在眼前。每年春天刚进4月,清明节前后至谷雨期间,村里即着手育地瓜苗。瓦匠们动手砌瓜炕,长约10米,宽约5米,用土坯砌垒排风通道,炕面用土坯封顶,炕周垒一围墙,高约半米,炕下首端砌垒火炉,瓜苗炕即砌成。育苗要先选瓜种,挑选那些表面光滑,无病虫害,大小适中的种薯,沙土中斜竖排放炕中,表面用沙土封盖,炕墙上用厚厚的草苫子盖顶保温。炉子升火,炕中温度保持22至25度左右。沙土定时喷水,不久瓜苗儿破土而出,长出淡绿色嫩嫩的瓜芽。芽儿一天天长大,长到20厘米左右,瓜苗育种大功告成。


4月下旬左右,到了瓜苗栽种时节,这时气温已稳定在15度以上。老家的地瓜多种在潴龙河畔,这里是沙质土壤,适合地瓜生长。地里施好土杂肥,深耕细耙,间隔适当距离,用镢挑起瓜垄。开始栽植,男女劳力齐上阵,忙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有人拿镢刨瓜穴,有人在担水,舀水入穴,水渗土中,人们左手拿薯苗,右手把苗插入土中,将瓜穴捂实,地瓜栽种完成。地瓜在春夏两季皆可种植,在春天种的叫春地瓜,麦收后少量种植的叫麦地瓜。春地瓜个头较大,产量高。夏地瓜用瓜秧扦插而成,个头较小,细长,产量较低。


地瓜的生长期较长,从春天直到深秋。瓜苗初期,生长较慢,天旱时节,瓜秧卷叶,需及时浇水,以防苗儿旱死。一般情况下不用浇水,以防瓜秧疯长。


瓜苗渐渐长大,长成了瓜秧,爬满地面,长势旺盛。应及时翻秧,根据长势,间隔一段时间翻秧一次,共需翻2一3次。翻秧时,一手抓秧头,一手抓中间,使劲儿往上提,边提边翻,让秧子正面和反面的叶子翻个个儿。


翻秧的由来,是因为瓜秧生长时会生次根,若次根过多,会和主根争水分和养分,主根下的茎块生长会受到影响。翻秧会把次生根扯断,有利于薯块生长。另外翻秧可控制瓜秧生长速度,起到通风晒垅作用。翻秧后田间的透风性透光性得到提升,有利于地瓜正常生长,也会起到降低田间病虫害的作用。若秧子太旺,翻秧时可将秧头掐去,以保营养供给薯块,促进薯块生长,提高瓜的产量。


翻秧有许多方法和技巧。首先力度要控制好。力量过大,会把瓜秧扯断,导致生长中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薯块长不大了。其次翻秧频率要控制,翻秧过勤会增加秧的受伤几率,造成损伤。再是特别干旱的时候或浇不上水的地块,可不翻秧,干旱时次生根会更多吸收土中水分,供地瓜生长。另外地瓜品种不同,有的是短蔓型红薯品种,可不翻秧,以免影响生长。


我记得小时候,正值盛夏酷暑,星期天我去地瓜地翻秧拔草。地里野草很多,有野蒺藜棵、狗尾巴草、灯笼棵、马齿苋等。天气很热,上衣被汗水湿透贴在身上,闷热的天气让人喘不上气来,只好来到地头树下,脱下上衣,凉快一会儿。


秋天来了,正是地瓜收获的季节。孕育了一季的地瓜,把地撑得裂出缝来,有的还露出粉红色的薯块。 深秋,田野里一片片红薯地,瓜秧由葱绿变成了微黄,霜一打,又变成了深紫。


社员们用镢刨地瓜,一镢刨下去,便是四五个圆溜溜、红艳艳的地瓜蛋子,像一个个胖娃娃,躺在了地上,一堆堆新鲜的地瓜码成了小山。村会计带几个人在地里过秤,按人分配给各家各户。一季红薯半年粮,村里大人小孩去地里运地瓜,有的背,有的扛,有人用小车推,运回家中,便是一冬的口粮。


地瓜营养丰富,香甜可口,是人们理想的美食。特别在计划经济年代,小麦、玉米多都交了公粮,给国家做出重要贡献。地瓜不是金贵的食物,困难时期,地瓜成了救命粮。家里一日三餐,顿顿离不了地瓜,地瓜成了人们的当家饭。我记得小时用铁锅煮的地瓜,上面沾满了馋人的瓜油,又香又甜,非常可口,令人回味。



天气渐冷,为便于红薯储存,人们挖地瓜井存放。瓜井和水井相似,只是井底无水,比水井浅些。井下挖洞,摆放地瓜,下面温度适宜,冬暖夏凉,利于地瓜储存。井口及时盖好,可吃到来年的春天。


每年收获的地瓜,除留下吃的和储存、留种的以外,其余的都晒成地瓜干,晒干保存。地瓜运回家中,人们忙着晒瓜干,水洗地瓜,去掉泥土;用菜刀或地瓜刀切瓜成片。开口至瓜片中央,家中埋好木桩,拉好铁丝,瓜片挂在上面,经风吹日晒,瓜片很快晾干,收起储存,随时取用。晒瓜干的方式有多种,也可切片直接放在地面上去晒,需要及时翻面,加快晒干的时间。


有一年深秋,农闲时节,我和二弟去揽地瓜,即复收地瓜。我带上大镢,弟弟用小镢,来到瓜地,黑油油的土地,满目荒凉,一片空白。我们选一理想地段,弯腰刨地,功夫不负有心人,总有少数遗漏的地瓜出现,多是些破损的断瓜或者小瓜蛋。瞎猫碰上死耗子,偶尔也会刨到大地瓜,乐得我合不拢嘴,顿时喜气洋洋、干劲倍增。揽地瓜很辛苦,常累得腰酸背疼,有付出就有收获,天时地利,也靠碰运气,有时收获颇丰,有时则收效甚微。忙活了一个多月,收获多多,好瓜人吃,小的猪吃,一冬下来养了只大肥猪。


将瓜干磨成地瓜面,掺入玉米粉,蒸窝头;或者做成杂粮煎饼,吃来津津有味。我记得过去生活困难,面粉奇缺,很是稀罕。过年过节,包水饺时,常在面粉中掺入地瓜面做皮,吃来又香又甜,别具味道。每次吃水饺,我都敞开肚子,大快朵颐,吃得肚儿圆圆,方才罢休。那时的水饺是那么香甜好吃,好像胜过现在的山珍海味,可惜今天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


小时候,每当入了冬,天寒地冻,母亲黎明即起,忙着做早饭。常熬锅小米地瓜萝卜稀饭或地瓜干粥,再馏些掺上地瓜面做成的窝头或煎饼。饭前再从菜缸里捞一些萝卜咸菜,切成条、切成丝,有时还会滴上几滴香油,用筷子拌一拌,放到饭桌,作为一家人下饭的佐料。虽是粗茶淡饭,吃的粗疏、简单,没有多少营养,那时吃来就是美味,能填饱肚子,就深感幸福。至今我都不曾忘怀,那股焦香味儿,总让我魂牵梦萦,一直围绕在心头。


煮熟的地瓜,稍微放凉,切成瓜干,日晒晾干,成了那个年代的“副食品”零食。肚子饿了,吃上几片熟瓜干,真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就像《门前情思大碗茶》中唱得“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了年”一样,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记忆。


我记得父亲当饲养员,成年住在牛棚与牛儿为伴,深秋天气已凉,牛儿忙着拉犁耕地,一大早父亲即起,一边伺候牛儿吃草,一边点火取暖。火堆中埋些小地瓜,等火烧尽,用火的余热闷蒸,焦黄的烤地瓜,香气诱人。有时我特意赶去,美美地吃上几块,口齿留香,令人回味。


来到淄博六中读书时,正值困难时期,很多同学带地瓜、萝卜当饭;家中疼爱我,奶奶每周都给我送去掺地瓜面做的窝头或煎饼。午饭我去食堂馏热了吃。早、晚饭我将窝头掰成块,放入瓷缸子,用开水泡一泡就着咸菜,吃得那个香甜,好比今天的美味佳肴,至今我永志不忘。


三年灾害时期,生活异常困难,人们饥不择食,地瓜育苗后的“地瓜母子”,也拿来煮熟充饥。地瓜叶和地瓜秧面也用来食用。


1972年春天,我来到山师学习。吃不到地瓜,地瓜情深,成了我心中的回忆。大学毕业来到平阴,当了一名中学教师。这里是山区,盛产地瓜,漫山遍野,种了许多。山区的土地,排水性好,光照充足,特别适宜地瓜生长,是平阴人的主食,香甜美味,特别好吃。


除食用之外,平阴是地瓜淀粉、粉条、粉皮的著名产地。那时平阴县旧县乡,远近闻名,各村有许多淀粉加工的作坊,星罗棋布,遍地开花。地瓜收获后,粉碎磨细、过滤出浆、沉淀后做成淀粉块。进一步深加工,做成粉条、粉皮等产品,畅销省内外各地市场。也有大量的淀粉块卖给了外地企业,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后来我到县委宣传部工作,任县委宣传部部长,曾多次来到旧县乡,带领客人去参观学习,亲眼见到当时的生产盛况,轰轰烈烈,生意红火,振奋人心,令人感慨。


后来我到县纪委工作,任县纪委书记。联系安城乡冷饭店村工作。见证了蜜薯的引进、生产过程。冷饭店村先知先觉,与省农科院联系引进了蜜薯优秀品种,用先进技术脱毒处理,种植、生长、收获之后,放至地瓜井储存。从冬天到春天,将蜜薯陆续卖给了各城市商场,其中就有首都北京。开创了红瓤鲜地瓜外销的先河,安城蜜薯有着鼎鼎大名,享名省内外各地。后来品种逐渐扩散,传遍了平阴。特别是玫瑰镇,洪范池镇的蜜薯,种植面积很广,质优美味,非常好吃。平阴大集、大街小巷,卖蜜薯的农户很多,生意兴隆。集边的摊点上不时传来阵阵清脆的叫卖声,“烤地瓜,红瓤烤地瓜,香甜美容养颜的烤地瓜……”商贩遍布县城,平阴地瓜,口感极佳,全城飘香。


地瓜是难得的经济作物,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胡萝卜素、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钾、铁、硒等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被大家称为“土人参”。


中医认为红薯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它性平,味甘,归脾、胃、大肠、肾经。具有补中和血,滋补肾阴,健脾益胃,宽肠通便的功效。《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红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


吃地瓜时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多吃易腹胀,肠胃不好的人,特别是老年人不宜多吃。再是吃地瓜容易烧心,它含糖量高,会使胃肠分泌过多胃酸,胃肠不好者,吃红薯过多,会引起不适。再就是切记,地瓜不宜和柿子同吃,容易形成胃柿石,造成消化道阻塞,引起腹痛。


以地瓜为母本,可派生许多食品、饮料、点心。如地瓜糖、地瓜点心、地瓜煎饼、地瓜粉条、地瓜粉皮、拔丝地瓜,地瓜干酒等。地瓜浑身是宝,瓜叶可当菜食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去年春天我去厦门儿子那里住了些日子,当地市场很多人在卖地瓜叶,非常畅销,为人们呈现大自然最原始的美味,成了厦门人餐桌上的美食。瓜秧磨粉,可喂养牲畜,作为主食,营养丰富,猪羊爱吃。


地瓜情深,平阴处处,地瓜飘香。平阴蜜薯,香甜可口,创出了品牌,推向了市场。平阴的地瓜产业,方兴未艾,蒸蒸日上,将进一步继续发展壮大,造福人民大众。


这些年引进了许多地瓜新品种,种植技术有了很多改进,地瓜的产量和品质也有很大提高,口味越来越好,价格见涨。我则依然怀念儿时老地瓜的滋味,这种味道,历久弥新,我永远也不会淡忘。


王京元,男,原籍山东省邹平市,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原任平阴县政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现已退休,近年来开始学习写作。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