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牛国栋|远逝的风景

牛国栋

2024-12-08

1904年6月1日,德国人修筑的胶济铁路,由青岛铺设至济南,并全线通车。1912年12月,英、德两国出借款项建造的津浦铁路也贯通济南,济南府遂成为两大铁路干线相交叉的“丁字路口”。

起初,因管辖权不同,两条铁路的济南站分而治之。位于经一纬三路的原胶济铁路终点站,史称济南西站,也叫商埠站。该站建设初期,德国人尚无法预料商埠的迅速发展,站房规模较小,设施简陋。而津浦铁路济南总站设置在今济南站的位置,两条铁路的两座车站相距仅200余米,为国内其他城市所罕见。

胶济铁路始建之初的终点站,史称济南西站,也叫商埠站

1930年代的胶济铁路商埠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人趁德国无暇顾及远东,将德国人打出山东,占领了胶济铁路。1919年,巴黎和会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1923年,中国政府收回了胶济铁路主权。1937年底,侵华日军占领济南,并于第二年将胶济铁路商埠站并入津浦铁路济南站,两大铁路统一使用一座车站,统称济南站。

1912年津浦铁路商埠站建设进入尾声

济南站始建于1908年,1912年12月落成。设计师德国人赫尔曼·菲舍尔(Harmann Fischer)在济南工作多年。他在济南结识了自己的妻子,于青岛完婚,第一个孩子出生于济南。他们先是住在府城内的四合院里,后在车站东侧设计建造了自家别墅。他们在齐鲁大学打网球,在大明湖上溜冰,在大布政司街(今省府前街)的温太芳照相馆留影。

1910年在济南的赫尔曼·菲舍尔

赫尔曼·菲舍尔的妻子阿斯塔·菲舍尔在大明湖溜冰

作为“青年风格派”建筑师,菲舍尔设计济南站时,吸取了日耳曼民族建筑的传统特色,并参照芬兰设计师伊力尔·萨里宁所设计的赫尔辛基火车站,以寻求新的突破。

整座建筑由东西两楼和钟楼组成。西楼为候车、售票、办公之用。东楼为辅助用房,原为邮政局,后改为货运用房。墙体为砖石结构,楼板、楼盖则为木结构。整座建筑呈不对称布局,立面组合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富于变化,其云状曲线形的阁楼山墙上开有老虎窗。候车大厅(后为售票厅)石阶宽大,弧形拱顶高达十多米,南北墙上均为高阔的拱形玻璃窗,与尖形山墙和谐统一。拔地而起的钟楼嵌入于东西两楼之间,地下一层,地上八层,高达32.1米,绿瓦穹顶。塔楼顶部四面设有大钟,白色表盘上的黑色指针,走得颇为精准,来到车站的人们,总会下意识仰望大钟对表,报时的钟声悠扬悦耳,在站前广场上空久久回荡。

1930年代的津浦铁路济南站成为德日明信片上的“常客”

津浦铁路济南站售票大厅内建筑装饰华美

这座造型别致的火车站甫一建成,便受到海内外媒体、建筑学界和普通百姓的广泛赞誉,成为远东地区最为著名的火车站。1913年6月15日,上海出版的《德文新报》报道了济南商埠建设情形:“几年之后……这里几乎完全德国化了:德华银行、德国领事馆、德国医院和一系列各国公司的建筑雄伟庄严。津浦铁路公司的车站办公楼和住宅楼也是德国风格的建筑,将与之为伍的是山东铁路公司雄伟的新候车大楼,或许还有一家德国餐馆。”

二战后德国人编制的旅行手册上就建议,到远东最值得看的第一站就是济南火车站。它还成为当时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教科书上的范例。济南站还成为故事影片《大浪淘沙》《济南战役》的外景地。2001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民国社会风情录》,其《建筑卷》的封面便是老济南站。许多外地人正是先认识了老火车站,才认识了济南,记住了老火车站,才记住了济南。

这张日本人1928年航拍的照片下方,位于经一路的胶济铁路商埠站拥有宽阔的站前广场,与照片上方的津浦铁路济南站南北分列,蔚为壮观

1958年,老火车站进行了部分改造,为增加容量,在老站房西侧建起两层候车室和三座站台天桥。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造访济南,新建了从站台直通站前广场的出口,时称迎宾门。彼时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我,还被挑选加入到8月10日迎宾门西侧的“红小兵”欢迎方阵之中,并首次佩带上大红绸子做的红领巾(当时一般用红布做)。

1972年8月10日,西哈努克亲王的车队缓缓驶出站前广场

1989年,济南站改造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对老站房是保留,还是彻底推倒,另起炉灶,高层人士和专家学者们展开激烈争论。1992年3月改造方案最终敲定。是年7月1日,上午8点5分,老站钟楼上精准的机械钟永远地停止了转动,伴随济南人走过八十个春秋的老车站就此作古。

老站拆除之前,众多依依不舍的济南市民蜂拥而至,只为再看一眼这座在济南人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老站。人们来此拍照,与老钟楼合影,记录下其伟岸却又即将消失的身影。

1992年老火车拆除前的热闹景象(牛国栋 摄影)

1992年7月老火车站开始动迁,钟楼上的四面钟最先被拆掉(荆强 摄影)

1995年6月8日,老站原址上建成的济南新站投入使用。耐人寻味的是,新启用的站台票上,依然印着老火车站的照片。

重建老站的呼声一直不断。2012年,老站落成整整一百年,有关老站重建的声音再次响起,相关方案也呼之欲出。是年12月上旬,赫尔曼·菲舍尔的孙女西维亚夫妇不远万里,闻讯来到济南,她特意从德国慕尼黑档案馆找来当年老车站的珍贵影像,及祖父母在济南生活时的照片共百余张。为将这些珍贵影像展示给世人,山东建筑大学、济南市档案馆、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主办了“菲舍尔与济南火车站”图片展。

2012年12月,西维亚夫妇在现场看济南站北广场规划示意图(牛国栋 摄影)

经有关方面安排,我有幸随同西维亚一起到计划重建老火车站的官扎营片区实地探访。西维亚特意装了一捧老火车站旧址的泥土以做纪念。我向她赠送了拙作《济南乎》及我与他人合著的《济南·青岛经典历史建筑游》,当看到我拍摄的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时,她激动不已地说,这里就是祖父母当年举行婚礼的地方。

山东博物馆陈列的津浦铁路济南站模型(牛国栋 摄影)

与津浦铁路济南站相比,胶济铁路济南站无疑是幸运的,至今安然无恙,见证着110年历史沧桑。1914年,即津浦铁路通车两年后,德国人利用一年时间,将原先那座设施简陋的站房扩建。经过更新改造的胶济站虽不高耸,却也威严。建筑体现了德国古典复兴晚期建筑艺术风格。大门二层为高大的柱廊,六根粗壮的爱奥尼亚石柱顶天立地。东西两翼硕大的坡屋顶上的老虎窗,为这座看上去过于威严的建筑平添了些许轻松与活泼。

胶济站后来一直为济南铁路管理机构办公地。2013年3月5日,胶济铁路济南站等四座铁路近现代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1月,此处辟为胶济铁路博物馆。其中陈列着津浦铁路济南站钟楼复原模型,以及四面钟盘残件。

胶济铁路博物馆内的津浦铁路济南站钟楼模型及大钟表盘残件(牛国栋 摄影)

1992年济南老火车站拆除后,包括钟表在内的钟楼构件遗失。后经辗转周折,终于觅得这些大钟表盘残件。陈列的表盘上,表针恒定在8点5分,即这座钟楼结束其使命的历史时刻。

陈列说明牌上写道:“津浦铁路济南站曾是济南地标性建筑,遥远的钟声是几代济南人成长中无法抹去的记忆,也是过往济南的旅人们心中最美的风景。”此言不虚。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为历史照片)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V-IP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