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山东年味丨过年

尹燕忠

2024-01-19

过 年

董宪云

中国人把过春节俗称“过年”,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春节是中国人民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过年”从腊月23就开始了。腊月23,打发灶王爷上了天,人们便开始忙“年”:洒扫庭除、洗衣沐浴、购买年货、张贴对联等,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辞旧迎新”,迎接新年,迎接春天!如果说除夕是过年的重头戏,那么除夕晚上的这顿“年夜饭”则是这个重头戏里最具象征意义的晚餐!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一年不赶,赶三十晚。外出的游子、求学的学生、打工的乡民,虽一票难求,却携家带口,匆匆忙忙往家赶,说到底就是为赶这顿“年夜饭”。这顿饭承载了人们一年的期盼和无尽的希冀,寄托着人们团聚的欢乐和幸福的向往。“年夜饭”不光是老少同乐,尊卑同席,也是和列祖列宗共度佳节,祁求护佑的良宵。开席之前,首先要请“家堂”。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首先要体现在“过年”上。即由此户的当家人焚香携纸走到村头路边,向着祖宗们呆的方向焚纸磕头,口中念念有词,让列祖列宗跟自己回家“过年,”然后起身领路,回到家里,把祖宗们的魂灵安排在牌位林立的正堂屋的八仙桌旁,插上香烛,摆上祭品,焚烧纸钱,孝子贤孙们依次磕头跪拜,跪拜完毕,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就正式开始啦!这顿饭是家人最和合,最欢愉,最丰盛的自家盛宴!劳作一年,天南地北的家人欢聚一堂,在浓浓亲情中尽情享受着美味琼浆。是劳作一年的驿站,奔波一载的港湾!长辈们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孩子们给长辈敬献喜庆酒——,再加上中央台“春晚”的文化大餐,一家人边吃边看,边说边笑,这顿饭一定要吃到交更时刻——子时12点,此即“守岁”。当钟声打响12时,交更时刻到,各家各户早已跃跃欲试,鞭炮齐鸣,烟花升腾,城镇乡村成了一片绚烂的世界,沸腾的海洋,人们把“辞旧迎新”的激情、豪情、热情通过烟花爆竹尽情释放出来。那一阵火爆,那一阵喧嚣,地球仿佛成为一个璀璨的大彩球!

放罢爆竹,吃罢主食——素馅儿饺子。为什么一定要吃素馅儿饺子?是预示着来年肃肃静静,平平安安。吃完饺子,也完成了“辞旧迎新”重要使命,这顿“年夜饭”就圆满结束了。收拾碗筷儿,抓紧歇息,明天早起大年初一还要迎接各家各户上门拜“年”的大军。早晨吃罢饺子,各家除了长辈坐在八仙桌旁接受前来拜年的晚辈儿们的跪拜,其余家人几乎倾巢出动到左邻右舍,婶子大娘家拜“年。”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拜“年”的习俗也拉近了邻里关系亲情和友情。大年初一的中午,依然是吃水饺。顿顿吃饺子有点腻了。有一年我别出心裁,对婆母说,娘啊,今天中午咱别吃水饺啦,咱喝小米稀饭吧。婆母见我主意已定,没有反对。于是,我在锅里放上水,下上小米,把炉火烧的旺旺的。到了中午一看,小米饭做的太稠啦,炉火又旺,米饭盯了锅,结果把锅烧漏了。婆母语重心长地说了话:媳妇啊,大年初一吃饺子是老祖宗立下的规矩,吃别的饭就不行,你看看,锅漏了吧。正月十五闹元宵是过年的又一个重头戏。


从正月十三开始,城乡各地扎花灯、搞扮玩儿、办庙会、唱大戏、放焰火、赶大集,神州大地又是一个欢乐的海洋。同时,元宵节晚上上灯有讲究。每一晚上都有一种相对应的庄稼。从正月十四开始,假如十四晚上对应玉米,十五晚上对应麦子,如果这两晚上都没有风,则说明今年的玉米和麦子收成好。最关键的是:“收灯不收灯,单看十七那场风。”如果十七晚上风平浪静,温馨祥和,今年一定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年景!据说这些老祖宗的俗语非常灵验,百试不爽。过了正月十六,意兴阑珊的人们收拾起“过年”的家什,送走“家堂”,近一个月热热闹闹,忙忙碌碌的“年”就过完了。


人们收拾行囊,或返城务工、或田间运作、或回校学习,带着愉悦心情,怀着必胜信心,踏上新一年的新征程!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年”!她对和睦家庭,和谐中国有非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象征。中国“年”的魅力不光深入中国民心,深入世界华人民心,也深入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民心。今年是中国的“龙年”,国泰民安,盛世中华,“年”景将更好,“年”味将更浓!这种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已经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底气和强大动力!祝中华民族 龙腾虎耀、龙凤呈祥、蛟龙得水、巨龙腾飞!


2024/1/18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