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国栋丨小站何时不再孤寂
牛国栋
01-08 19:09
始建于1899年的胶济铁路,从胶州湾一路铺陈开来。1904年2月25日,一列铁路施工车辆停靠济南府黄台。这被视为第一列驶进济南的火车,也标志着胶济铁路进入收官阶段。时为山东巡抚的周馥与德方代表在黄台举行了庆贺仪式,并在铁路路基上合影。是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竣工通车。
1904年2月25日胶济铁路修至济南府黄台,周馥等清廷及德国官员在通车典礼现场合影(历史照片)
黄台今隶属天桥区北园街道东部,与历城区接壤。这一地名历史悠久,至少可追溯至1500多年前。据旧志记载,此地有台县、黄台山、黄台桥、黄台村等地名,至于先有县名,还是先有山和桥的名字,济南史学界至今尚无定论。此名中的“黄”字,是指姓氏,还是指颜色,也未可知。古时黄台周边烟波浩渺,一派水乡景象,而此处地势较高,洲渚凸起,此名中的“台”字是否指台地,似应有答案。南宋时齐王刘豫开挖小清河,使其成为漕运“黄金水道”,河道两岸,港汊纵横,阡陌交织,稻田弥望,间以荷芰,风景煞是好看。
为使新兴铁路与小清河相连接,1905年1月,山东省农工商务局遂与德资山东铁道公司签订《小清河岔路合同》,并出资委托其承建黄台至小清河南岸的黄台桥支线,也称铁道岔路,全长4.421公里,同年建成通车,从而使小清河与胶济铁路连系在一起。1906年,山东运署投资建设黄台板桥至泺口码头的轻便铁路,时称淸泺小铁路,为盐仓运输提供便利。
胶济铁路与津浦铁路穿行济南示意图(据张润武 薛立撰著《济南老建筑(近代卷)》)
黄台桥支线、泺黄支线示意图(源自网络)
津浦铁路建成后的1913年1月,这条小铁路改建为西起津浦铁路泺口站,东经小清河黄台板桥,再与胶济铁路黄台桥支线接轨的泺(口)黄(台)支线,全长7.8公里,最终使津浦铁路与胶济铁路不用经转济南站而实现对接,同时将黄河、小清河航运与两大铁路干线紧密捆绑,使济南形成鲁中西部铁路、公路、水路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日军侵占济南期间,以解决路料短缺,维持干线运营为由,将黄台桥支线和泺黄支线拆除,将泺口站至黄河码头段改建为距离很短的专用线。
始建时的济南府东站,后改称黄台站(历史照片)
黄台火车站位于黄台南路,是济南火车东行的第二个经停站点,始建于1905年,初名济南府东站,也称东关车站,1917年改称黄台站。站房坐北朝南,由一个两层客运办公及公寓楼和单层的售票、候车室组成。候车室不大,三开间,东面一间为售票处。楼房一层是行李方和客运室,二层是员工宿舍。地板、楼板、螺旋楼梯均为木作。始建时,屋顶中西合璧,为四面坡小灰瓦,上为花脊吻兽,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十分相似。候车室与站台相连的进出站口有一座突出的石拱门斗,东、北、西三面为石拱门,上面饰有一高两低三座小尖塔,程“山”字形,造型别样,挺拔向上,极富装饰性。站前有一小型广场,中央设有花坛。2000年,此建筑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空置的黄台站(牛国栋 摄影)
如今黄台站已闲置多年,站房内里杂乱。门前小广场成为收费停车场,原有花坛破败不堪。车站与铁道间以铁栅阻隔,新建的高铁路基比旧道轨高出不少,飞驰的高铁不时从小站身旁呼啸而过。
1970年代,我住小清河畔时距泺口不远。那时父母们对孩子们管束较少,基本属于“放养”,每到星期天,尤其暑假寒假期间,我和小伙伴便会跟在大孩子们的屁股后面到处“流浪”。去赶泺口大集,看黄河铁路大桥,到二道坝镇沙池里洗澡(游泳)等等。去泺口一般有两条路径,一是沿小清河西行,路过香磨李村(今泺口服装城),再向北走即至。二是顺着铁道路基径直北行,泺口站即为必经之地。
不同时代的泺口站依然保持着旧有风貌(牛国栋 摄影)
泺口站是济南站北上列车经过的第一座车站,也是南下列车进入济南的第一座车站。原先因只有货运,停靠的皆是一列列黑乎乎的货车、闷罐车和油罐车。小站内平时没有几个人,但有些慢车会在此临时停靠,等待进济南站的信号,或给快车让路。站房及站台很是狭小,铁道东西各有一座不大的建筑,东站房看起来简陋,像个仓库,西站房造型简约,两面坡顶的屋面,坡度很大,悬山,前后出厦,以利装卸的货物遮蔽雨雪。
高铁驶过泺口站(牛国栋 摄影)
泺口站南端原来有段向东拐弯的铁道支岔,通向新城(晚清时山东机器局,后为山东化工厂)方向,应属厂区货运专用通道。在拐弯处的铁轨上平时固定着一个可以拆解的大铁墩子,像是给铁道上了锁,以防无关车辆进入。
如今泺口站像是已弃用,但两座老站房和南面一座后来建的二层小楼,依然保持原有风貌。只因封闭在高铁路网之中,被铁栅隔挡,我无法再像儿时那样随意地靠近。
旧时的北关车站(历史照片)
距老城最近的火车站是北关站,这也是济南站东行经停的第一个站点。旧时济南城墙西北角辟有济安门,当地人俗称“小北门”。小北门处建有高耸的角楼,附近村庄故名角楼庄。为方便城里人上下火车,胶济铁路始建之初即在此设小北门站,后称北关车站。
为给彼时的济南电灯公司运煤,从北关车站往南经小北门沿西城墙根街至电灯公司(后来的山东省工业展览馆位置),还铺设了一条窄轨铁路,上面行驶装着煤炭的人力翻斗车,这种车一般由两人一前一后的肩扛手推,行驶速度缓慢,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轱辘马”。
说来也怪,胶济铁路上六十多座火车站,绝大多数建成后都“立此为照”作为档案,而小北门站最初照片似乎没有找到。但从黄台、郭店等车站造型来推断,小北门站的建筑风格应该也是“中西合璧”,或是“德中混搭”。1928年日军制造骇人听闻的“五三惨案”时,便是在小北门站架起火炮瞄准城墙小北门炮击北伐军守军。不知是毁于战火还是其他原因,最初的站房消失了。后来看到的站房是1930年重修后的建筑。由于此时日本人已取得胶济铁路经营权,其建筑采用日本近代建筑工艺,少有装饰。
修复前的北关车站(牛国栋 摄影)
小站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红砖垒砌。因紧靠铁路路基,又低于铁路路面近3米,从南面入口看小站候车室外观为两层,中间为三角形山花,山花上有“北关站”字样,正下方是候车室主入口,旅客在候车大厅里通过大楼梯登上北面的平台进入车站月台上火车。而从月台方向看,只看到候车室上一层房间,形似一排平房。
作为离济南站最近的分流站点,北关车站彼时属四等车站,仅有慢车及货车停靠,候车条件比济南站相差很多。儿时我去青岛探亲时偶尔从这里乘坐慢车。当时觉得北关站东侧紧邻的铁路桥涵洞(济南人称桥洞子)拉煤的三轮车和地排车很多,路面煤灰飘荡。而狭小的候车室内摆满木连椅,人满为患,拥挤不堪。爬上陡峭的楼梯,走出候车室,在狭窄的月台上要挤上列车车厢,更要费点功夫。
修复后的北关车站(牛国栋 摄影)
但正是这样一座小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济南站拆除改造时的一段时间,还承担着临时中转站的繁重任务,直到济南东站(今大明湖站)建成后,这里才消停下来。2013年12月,这处建筑被济南市政府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车站停运后,这里曾做为弹簧厂、幼儿园和“够级”俱乐部,还曾开过一家名为“那一夜”的酒吧。那些商家先后撤出后,房子又闲置下来,破旧不堪,周围的街巷也近荒芜,人们渐渐将它遗忘。
前些年一个冬天的雪后,与朋友相约来这里拍照,从下午待到夜幕降临,我久久不忍离去,却又惆怅不已。看到这曾经的小站背后一趟趟高铁快速驶过,看到这斑驳破败之景象,怎么也想象不出当年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更想象不到那间霓虹闪烁、名字浪漫的酒吧究竟长什么样子。
北关站所在的北关北街(牛国栋 摄影)
2021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小站四周加上绿色围挡,进行抢救性维修。如今已经修复的北关站依然闲置,再联想到黄台、泺口,以及我曾去过的潍坊坊子站,蔡琴那首《伤心小站》不时萦绕耳畔:
谁知道那不过是一处伤心的小站
教人伤心的小站
是否你也曾经在自己伤心的小站
闪着泪光
也许这才是车窗外真正的风光
无论怎样
雨季过后列车又要开往前方
┉┉
歌曲唱的是缠绵爱情,在我听来,这是在为几座小站被人冷落和遗忘而伤悲。在茫茫人海之中,小站何时不再孤独与寂寞呢?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