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散文丨生产队的决算会

尹燕忠

01-12 12:36

生产队的决算会

 侯家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农村最小核算单位的生产队每年都要在年底召开一次决算会,向全体社员公布生产队一年的各项农作物的产量、各项收入、劳动力的价值、生产队公积金预留方案、金额、生产队预留的各种种子数量、资产总额以及每家每户的工分总额、余缺粮款等等。


   决算会一般都在农历的十一月底或是腊月初召开,还要选个夜晚或是下雪天气召开。尽管那时已经是冬闲季节,天寒地冻,可社员们也不能在家闲着,冬季也有冬季的活,比如兴修水利工程、整平深翻土地、包地堰等等。所以,决算会要选择一个大家不能外出干活的时机召开。   决算会可是全体社员最为关注、最愿意参加的会议,大家都想知道和了解自己家的年底分红和余缺粮情况。召开别的会议,生产队长吆喝几遍、召集的铃声响过多次,即使开会给记工分、算是出勤,人员总是姗姗来迟或是不愿意参加,开决算会却没有一个来晚的,更没有不参加的。  参加决算会议的每家都有一个代表,也就是一家之主或是家中的主事的成员。一个生产队一般是四、五十户,加上大队派来的检查督促的贫协代表,有时外队也会派人来了解该队的情况,还有生产队长、会计等等,与会人员就有五六十名。


  那时开会,没有专门的会议室,生产队长也没有讲话稿,会场虽然很简朴,但气氛很庄重。大家有时聚在生产队的办公室,或是麦秸垛旁边,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很随便。有的站着,有的席地而坐。农村的人几乎都会抽烟,有含小烟袋的,有叼喇叭筒的,很少有抽烟卷的,即使有抽烟卷的,也就是“一毛找”的“红灯”、“大众”或“大白皮”,那可是一些余粮户或外边有挣工资家庭的奢侈品,缺粮户可舍不得买这种上档次的烟抽。。 开别的会议,社员们有说有笑,打打闹闹,闹得会议不能正常进行,尽管生产队长多次提醒或制止,也阻止不住社员们相互说笑话、拉家常。开决算会的气氛就不一样了。五六十人在一起,没有一个大声说话的、更没有开玩笑、相互打闹的,大家屏住呼吸,聚精会神,两眼直瞪瞪的望着站在桌旁队长和坐在板凳上的会计,只等宣布会议开始,期盼听到会计念到自己的名字和家庭的收入、结余数字。   会场寂静的鸦雀无声,唯一发出的声音,是会计手拨拉算盘珠发出的“噼里啪啦”声,再有就是抽旱烟的烟袋锅发出的“滋滋啦啦”的油烟声音。队长首选宣布完队里一年的收入、支出、结存、种子的储备、牲畜草料的储存和固定资产情况,还有本年度缴纳公粮、承担大队干部、民办教师、赤脚医生、上级分配的各种应予承担和支出的情况等等。最后,问大家有没有意见或疑问,一般大伙都不会有意见。然后进入最关键的议程:由会计宣布各家的工分和分红数字。只见会计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边又一遍,仔细的审核着每家每户的工分总额和分红数字,几十双眼睛的目光一起聚到了他的身上。那时会计算账没有计算器,更没有电脑,只能靠一把算盘,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方法,都能用得上,会计算的也得心应手,一点不差。



有时社员有疑问,会计会重新找出依据,给予当面核算,让有疑问者弄个清清楚楚,一清二白。   尽管那时每个工分的含金量很低,每个整劳力一天的工分也就是几分钱、一毛钱左右,好的也超不过了两三毛钱。可那是社员的保命分,更是全家人吃喝拉撒的主要来源和开支。等待会计公布完每个家庭的工分、分得的口粮、余缺款额后,大家久久悬着的一颗心才会落地。当然是余粮户最高兴。   那时生产队核算,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分配标准是:人七老三。就是生产队分配东西时,按人口占70%的比例,劳力工分占30%的比例,让劳力少、人口多的家庭都能吃上饭、穿上衣;烈军属、五保户、老弱残疾、鳏寡孤独更会在分配和口粮方面受到特殊照顾或减免。烈军属、五保户因为家庭没老力,不在余缺口粮考核范围之内,队里都按一等标准给与口粮和其它物资分配,其他有特殊情况的,队里也尽量给与照顾;在外边当工人、当干部、当教师的、有工资收入的家庭不予以特殊照顾。对此,社员们都能理解和支持,让这些特殊户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对于这种分配方式,也不是所有的社员都同意和支持。有一年召开决算会的时候,就有位余粮户看到自己家庭劳力多、工分多,可分配口粮时,和烈军属差不多。他就说队长和队里执行的不合理。队长当即就对他说:人家烈军属把自己家的劳力贡献给了国家,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家里就是应该享受一等待遇。你家若是烈军属,我们同样给你家一等待遇。队长的话说的那位社员哑口无言,更得到了社员们的赞同和拥护。公社党委书记听说这件事后,队队长的言语和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等会计公布完公布完当年的决算和每个家庭的分红缺余情况后,接下来就是领取、兑现分红的程序。只见人们纷纷挤到会计和账桌旁边,等待领取自家的分红。余粮家的分红最多也就是三五十元,缺粮款的家庭最多也是在三五十元。尽管钱少,可在那个年代,能拿到这笔余粮款,也是一个天文数字,更让人喜形于色,这可是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和指望。往往都是让缺粮款的户主先办理手续,只有他们缴上缺粮款,队里才会用这笔钱兑现给余粮户。那一个个带着泥土、粗糙难看、深浅不一、不拘规格的大红手指纹印,映托着每位社员的欢喜与忧愁。  兑现分红,队里有时也不用当即收发现钱。缺粮户和余粮户可以自行结合,只要两家协商同意后,让队里或其他社员给做个证明,就算完事。缺粮户可以日后再给余粮户,两家之间也不用书写欠据。但都很守规矩、颇讲信誉,用不着余粮户催款,缺粮户在春节前就会把所欠的缺粮款还上。其中最多的余粮户,往往都是首选那些有挣工资的缺粮户兑现自己的余粮款,他们心里清楚:有工资收入的家庭,归还欠款比较容易。


但是,就是没有工资收入的家庭,也非常讲信用,实在没钱归还,他们会卖点各种粮食或用东西作价,来归还自己的缺粮款。乡亲邻里彼此之间,发生催钱赖账的事情极少。   在大家缴款、领款、相互协商的议程完成后,队长让大家举手表决。通过后,会计就把一式三份的账目整理归档,一份生产队存档做账,一份上报大队,一份张贴在墙上,供大家查阅、监督。   最后,生产队长会请大队的贫协代表讲话,肯定生产队的决算方案公平合理,没有私弊,更不存在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然后他再做个简单的总结,他会给大家讲到下一年生产队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还会表扬那些家庭劳力多、不挑肥拣瘦、扎实能干的余粮户,更会鼓励那些劳力少、人口多的缺粮户,争取来年不再是缺粮户。整场会议,始终洋溢着一种和谐、进取的气氛。  生产队的年终决算会,鼓舞了社员们多出勤、多干活的热情,更增加了社员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沟通了大家之间的关系,更是社员们最为关注、鼓劲加油的绝佳形式。 


  生产队的决算会,历时几十年,现在已成回忆和历史。但这种回忆将会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